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
语文试题卷
本试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一别琅琊已千年,再见盛世是沂州”。春节期间,位于临沂河东的琅琊古城着实火了一把,一个景点带动了一座城。下面是小东同学游览琅琊古城之后的感受,请阅读并帮助她完善内容。
甲辰龙年春节前夕,琅琊古城正式开城迎客,为临沂市再添文旅新地标。 夜幕降临,琅琊古城华灯绽放、璀càn绚丽。一座座雕梁画栋的建筑,一个个(独具匠心/独辟蹊径)的牌匾,一声声烟火市井的叫卖,一场场目不暇接的演艺……①这些景象,使人在不知不觉间,已体验入梦千年的穿越。 据悉,琅琊古城以《七梦》②为主题,布局七大梦幻场景,让游客如同步入一幅三千年临沂的全景画卷。同时,又以“七寻”③,融入七大精彩玩法,带领游客感受立体沉jìn式演艺,探寻琅琊古今,享互动乐趣,换盛装穿越,品山东美食,购当地文创,乘趣味研学等,具有丰富的(内容/内涵)。在这里,琅琊不再是古老的文化,而是身临其境的体验;琅琊不再是遥远的名字,而是(触手可及/指日可待)的景观。 走进琅琊古城,一片欢乐景象。一幕幕琅琊大剧,引人入梦;④一场场精彩演艺,轮番上演;满城灯火璀璨,年味十足。(截止/截至)今天,琅琊古城日均接待游客约3万余人,其中外地游客占比70%,省外游客占比40%。 |
1. 文中有两个字暂用拼音代替,两个加点字不确定读音。请你选出正确的一项( )
A. 灿 yé 浸 chéng B. 璨 yé 进 shèng
C. 璨 yá 浸 shèng D. 灿 yá 进 chéng
2. 上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四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 文段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琅琊古城日均接待游客约3万余人,其中外地游客占比70%,省外游客占比40%。
4. 文中括号内词语依次选择正确的一项是( )
A. 独辟蹊径 内含 指日可待 截止
B. 独具匠心 内涵 触手可及 截至
C. 独辟蹊径 内涵 指日可待 截止
D. 独具匠心 内含 触手可及 截至
5. 游古城,读名著,谈感悟。请帮助小东同学完成下列内容。
(1)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阅读过很多的书籍,也会在书中主人公的引领下成长。请根据表格提示,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篇目 | 具体事例 | “我”的成长 |
《朝花夕拾》 | 他为“我”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 | ①_________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②________ | 终于拿起新的武器,重新回归到战斗的行列。 |
A.瞻仰烈士公墓,思考“生命的意义”。
B.在艰苦的环境下写了小说,小说即将出版的消息传来。
C.让“我”认识到生活中要不拘小节,为人正直。
D.让“我”认识到做学问要一丝不苟,寻根问底。
(2)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曲折坎坷而又丰富多彩的。请以《简·爱》为例,说一说作品中的简·爱是如何在命运的坎坷中获得心灵的成长的。(要写出人物、情节、结果)
6. 为给初中生活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小东班级决定举行“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为主题的活动。下面是活动的相关内容,请帮助完善。
(1)为了营造活动氛围,准备在主席台两边张贴一副对联。请你根据上联,拟写下联。
上联:韶光悄然如流水 下联:____________
(2)策划组决定在活动结束后,制作一本《班史》,为初中三年的青春时光留下一份永久的记忆。作为策划组的成员,小东请你为《班史》设计三个板块,用四字短语命名,并以第一板块为例,注明板块的内容。
板块一:_________ 板块二:班级大事
板块三:班级素描 内容:______ _______。 (不超过20个字)
7. 游琅琊古城,感受神州风光。小东在游览古城时发出如下感慨,请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
自然无字书,山水案头文。欧阳修说:“①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让我们追随古代文人墨客,踏上亲近自然的旅程:随孟浩然望洞庭,感受“②_________,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磅礴气势;随陶渊明看南山,体会“山气日夕佳, ③______”(《饮酒》)的悠长韵味。“④_______,_________”(《望岳》)是杜甫遐想的泰山登顶感受;“⑤_________,_______”(《使至塞上》)是王维勾勒的边塞壮美晚景;“枯藤老树昏鸦,⑥________,_____”(《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描绘的他乡独特秋景。我们在诗的行走中,寻找精神的远方。
二、阅读与鉴赏。(44分)
(一)(5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山农家
(唐)顾况①
板桥②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③焙茶④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释】①顾况:唐代诗人,提倡质朴诗风。其诗清新自然,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②板桥:横跨山溪的木板桥。③嗔:责怪、埋怨。④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使返潮的茶叶去掉水分。
8.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人按走访顺序,选取了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等镜头。
B. “莫嗔”二字,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表现了山农的爽直性格。
C. 诗人写出了亲自参加山乡养鸡、焙茶、晒谷等劳动的感受,表达了对劳动的喜爱。
D. “却喜”二字,道出了山农对雨后天晴,能翻晒谷子的喜悦。
9. 请用立体的画面描绘出“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的图景。
(二)(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魏文侯①使乐羊伐中山②,克( ),以封其子击③。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 )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名叫魏斯。②中山:中山国,战国时小国。③击:魏击,魏文侯之子,后继承为君,即魏武侯。
10. 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的“私”是偏爱的意思。
B. “闻寡人之耳者”的“闻”是“使……听到”的意思,使动用法。
C. “期年”是满一年的意思。
D. “皆朝于齐”是宾语前置句,和“战胜于朝廷”的句式一样。
11. 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 则 B. 之 而 C. 其 而 D. 之 则
12. 【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
君 得 中 山 不 以 封 君 之 弟 而 以 封 君 之 子 何 谓 仁 君
13.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②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14. 同是为了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任座、翟璜三人所采取的方法你更喜欢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三)(11分)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168分钟的片长、半个多世纪的叙事跨度。最近,正在热映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引发关注。一边是总票房突破8亿的“叫座”,一边是在网上掀起唐诗热的“叫好”,甚至还带动了相关唐诗书籍的销售。
材料二:①《长安三万里》以诗人高适的回忆为线索,带着观众一起梦回大唐,呈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数十位大唐“顶流”诗人的群像。观众在“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感受繁华都市,也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穿行大漠边塞;一起在江城五月的黄鹤楼共赏玉笛飞声,也在烟花三月一同徜徉锦绣扬州。有网友评价说:“这是只有中国人才懂的浪漫。”
②这种浪漫,包含中国式的视觉表达和审美理念。电影里,李白吟诵《将进酒》的片段被许多观众津津乐道。倏然间出现飘逸的白鹤、激荡的江浪、璀璨的银河,上天入海、自由驰骋,诗仙的想象力通过先进的光影技术展现出来,带来视觉的享受,也蕴含辽阔的诗心。除此之外,电影中还以古画、水墨、炭笔等不同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传递出了独特的东方意境和美学观念。将最新的动画技术和中国美学相结合,呈现出唐代诗词中恢宏自信的气度和内涵,能让更多人体验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③这种浪漫,离不开古典诗词的魅力和意蕴。据统计,《长安三万里》中出现了48首诗词,有小朋友们能跟着背诵的《静夜思》《春晓》,也有《燕歌行》《蜀道难》等流传千古的名篇。但真正让很多人潸然泪下的,是当流放的船舶行至古白帝城,接到特赦令的李白大喊出的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小时候背的诗,是长大后才懂的人生”。儿时课本上一知半解的“全文背诵”,或许只有体会过人生百种况味,才真正读懂此中真意。短短几行文字,能穿越千年时光,让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动容,其间蕴含的追寻理想、不畏艰险、积极乐观等精神气质力透纸背、历久弥新,这正是中国诗歌文化的魅力所在。
④这种浪漫,源于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连续性。长安是一个地名,也是浓缩着许多人人生追求和家国情怀的文化符号。影片中,我们随着高适三次进入长安,领略了长安城的繁华,也见证了长安城在战乱中被毁于一旦,油然而生“国破山河在”的悲情。可是,长安真的在战火中消失了吗?当电影片尾各地方言诵读“长安”相关诗歌的声音响起,我们就已经知道了答案:长安从未远去。千年之后,。我们已不复得见物理上的唐代长安城,但仍然可以毫无阻碍地感受李白、高适在诗句中的澎湃情感,使用和他们一样的语言和文字沟通、创作,正如电影中所说:“诗在,书在,长安就在”。
(选自2023年7月20日《人民日报评论》,有删改)
材料三:
文化自信,既存在于余韵悠长的深厚积淀中,也活跃在紧跟时代的创新表达里。无论是《长安三万里》还是《大圣归来》《大鱼海棠》,无论是《唐宫夜宴》还是《只此青绿》,火爆秘诀无他,唯有用走心换得真心、以创新迎来热潮。用电影、舞蹈等多种形式承继好、表达好这种中国式浪漫,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种有益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资源宝库,只要用心探索、呈现,必能打动人心。恰如高适的那句诗所云:“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正是:光影婆娑梦回长安,诗句连绵千年浪漫。
(选自百度百科《长安三万里》词条,有改动)
15. 综合三则材料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简述《长安三万里》热映现状,简述事件,引入话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 材料二中划线句运用引用论证,引出“这是只有中国人才懂的浪漫”的观点。
C. “这种浪漫”包含视觉表达和审美理念,源于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连续性。
D. 文章采用逻辑顺序,层层深入,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向我们论证了《长安三万里》所传达出的中国人独有的“浪漫”,这一“浪漫”基于文化自信。
16. 阅读材料,简要概括《长安三万里》在网上掀起唐诗热的“叫好”原因。
17. 结合材料三,说说《长安三万里》中的“文化自信”表现在哪些方面?
18. 《长安三万里》的成功激发了国人爱国意识,唤醒了文化传承意识,作为一名中学生,请你结合自身情况简要说明你将如何传承中华文化(60字以内)。
(四)(14分)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向南
①那一年七月,苏轼必须继续向南。
②眩怀丧魄,他这样形容自己从大陆渡向海岛的感受。烟波浩渺,水天苍茫,那一刻,他心境也不免黯然如灰。他以为登上岸时,双脚所踏必定是一片荒芜凄凉的不毛之地。
③船驰近黑黢黢的岛。他看到儿子苏过的眼眶瞪大了。循着过的眼光望去,他也不免惊奇了。原来岛并不荒凉,植物多么兴盛,浓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藤更是恣意纵横缠绕。那些骄傲地高高戳立的便是传说中的椰子树吧?居然如同一管大笔,羽毛状的叶子在风中摇曳有致,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而天则蓝得纯净而饱满,恰似一张幽远深厚的大纸酣畅铺展。
④双脚踏上岸时,苏轼微微吁了一口气。既然这里能够万物生长,他为什么不能呢?于是和儿子过一起动手,在椰树林里苟且搭个简陋的小屋子,能遮风即可,能挡雨便行。屋子落成之时,他绕着走了几圈,觉得与前辈杜少陵那个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相比,自己的新居简直可以称为豪宅了啊,何况周围有槟榔树与椰树相掩相伴,环境上佳,空气绝好,心情不免就畅快了起来。他居然给这样不足挂齿的陋室也煞有介事地取了一个名字,叫“桄榔庵”。
⑤夜深人静时,透过窗子看到外面与海浪一起翩然起舞的椰树,几分凄然之下,又有几多安慰。他喜欢这树。那么笔直地一路向上伸长;全凭一己之力,骄傲地把累累果实挂在最高处,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这些都多么合他胃口,自始至终,他都要求自己如此做人。既然世间找不到太多高洁的同道之人,那么与树为伍,也是一种幸运。
⑥种椰树的当地黎族百姓有着那么多与宫廷间阴谋算计格格不入的敦厚善良,他们不问他来自何处,也不问有着怎样的跌宕身世,仅当成一位普通的远方来客,笑脸相迎,礼貌相待,有时候早上门一开,会猛然见到一坨鹿肉赫然摆在那里,这是夜间哪位猎人在这一带收获后的顺手馈赠。
⑦已经多少年了,恶意曲解与无端诬陷如影随形,虽时时如履薄冰地小心翼翼,大祸也仍然如此密集地接踵而至。而在这里,在这个天远地阔的海岛,刹那间紧紧捆绑得他难以呼吸的绳索一下子挣脱了,他整个人猛然一松。真是畅快啊!
⑧他又开始挥毫写诗作赋,并且诗句里款款跳动起轻快、诙谐与热腾腾的田园气息。墨香从桄榔庵飘出,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它们丝丝缕缕随风荡开,把那些渴望读书识字的年轻人次第吸引。
⑨苏轼有事可做了,摇身一变,他不再是狼狈不堪的遭贬之人,沐着椰风,顶着烈日,他已经有一个很光鲜的角色:教书先生,他做得很投入,或许也已经冉冉涌起几分陶醉了。偶尔抬眼北望,烟雾迷蒙,除了亲情的牵挂尚且割舍不下之外,他不再有其他丝毫念想。
⑩他没有想到有一天居然要离开岛,因为旧皇驾崩了。
⑪他有一阵回不过神来,要走吗?不走似不近常理,何况他不走,年纪轻轻的儿子过也必定留下来陪他终老,这对过是不公平的。可是,一旦走,真的要走,他又是多么的不舍!已经三年,三年的时光里他在这个岛上共写诗一百二十七首、词四首、各种表、赋、颂、碑铬、论文、书信、杂记等一百八十二篇。真不算少,垒起来都快等身了。人家让他死,他却好好地活着,活得越来越好。
⑫公元1100年5月,他终于还是动身了。在他离去后的第九年,他的弟子符确赴京城会试、登已丑科进士,填补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海南岛从无进士的空白。这只是一个起点,之后士子蜂起,接二连三,岛上共出了十二位进士——这算是苏轼献给海南的一个礼物吧?当初向南、再向南,他心灰意冷过,但岛安慰了他,于是他也回馈了岛.
⑬只是没有料到,终于北归时,他却在途中病倒了,那么突如其来与猝不及防。三年的呼吸吐纳,他已经成为地道岛民,一旦回到曾经的故土,老迈的身体却无法再适应,千汤万药都挽留不住,最终仍撒手西去。
⑭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在海南岛上看到植物纵横交错遍地疯长,每一寸绿都绿出明亮而蓬勃的油光。忽然想,会不会正因为苏轼目光抚过这些树木、双脚踩过这片土地,于是万物才获得更多的生机?
19. 阅读全文,梳理情节,补全表格。
经历 | 未上岸时 | 初次上岛 | ①____ | 远离朝堂,融入百姓 | ②____,教书育人 | 即将北归 |
心境 | 黯然如灰 | 惊奇 | 畅快 | 轻松畅快 | 陶醉 | ③____ |
20. 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下列语句。
(1)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修辞角度)。
(2)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理解句意)
21. 作者在文中三次描写海岛上的树木,请分别分析其用意。
22. 如果你把此文推荐给其他人,请结合文本,从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
角度阐述理由。
三、写作(5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因为你,我爱上这个世界。——德国诗人赫尔曼·黑塞
你是蓝天白云、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花草树木……你是恩师、亲人、朋友、同学、陌生人……
你是诚信、孝顺、和谐、友爱、自信……
请以“因为你,我爱上这个世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
②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泄露真实
人名、校名等信息;
④不少于600字(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附答案:语文试题卷
一、【答案】1. C 璀璨:cuǐ càn,光明灿烂。琅琊:láng yá,地名。沉浸:chén jìn,(动)浸入水中,常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盛装:shèng zhuāng,正式而华丽的服装 2. B “七梦”作为一个主题,应该用双引号,书名号用于书的名字,故将此处“书名号”改为“双引号”。
3. 删去“约”或“余” 4. B
5. 【答案】(1) ①. D ②. B
(2)示例:《简•爱》中简•爱在盖茨海德府受舅妈的虐待,被关进恐怖的红房子里,这让她有了自强、倔强不屈的精神;在洛伍德学校受尽了苦难,穿不暖,食不够,还要受到勃洛克赫斯特的大肆诋毁,这让她养成了坚强的性格。在桑菲尔德府,简•爱找到了真爱,可婚礼受阻时,毅然离开了所爱之人,可见她勇于追求幸福时也维护自己的尊严。简•爱就这样从一个孤苦伶仃的受虐小女孩成长为自由、独立且幸福的强大女性。
示例一:在《简·爱》中,简·爱在舅妈家遭受虐待,被关进红房子,这是她心灵成长的起点。面对冷酷与不公,她学会了自我保护和反抗,这种自强精神为她日后成为独立女性奠定了基础。在洛伍德学校,她忍受了贫困和偏见,但正是这些苦难锻炼了她的意志,使她更加坚强。这些经历让她明白,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赢得尊重与幸福。
示例二:简·爱在桑菲尔德府找到了真爱,但当婚礼受阻时,她选择了离开罗切斯特。这一决定体现了她对尊严的坚守和对幸福的追求。在流浪的日子里,她经历了种种磨难,但她从未放弃过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最终,她回到罗切斯特身边,此时的她已不再是那个孤苦无依的小女孩,而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和幸福生活的强大女性。
6. 【答案】(1)未来宽阔似海洋 :岁月荏苒似浮云; (2) ①. 班级留影或班级照片 ②. 内容包括学习、生活、班级活动等体现学生活动的照片。例如:①班级剪影:班级照片,包括学习、生活、班级活动等;②成长足迹:记载班级大事,展示班级的成长历程;③成员寄语,同学们的祝福,对未来的展望等。
7. 【答案】 ①. 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 气蒸云梦泽 ③. 飞鸟相与还 ④. 会当凌绝顶 ⑤. 一览众山小 ⑥. 大漠孤烟直 ⑦. 长河落日圆 ⑧. 小桥流水人家 ⑨. 古道西风瘦马
二、【答案】8. C 诗中并没有提及诗人亲自参与养鸡、焙茶、晒谷等劳动,而是描述了他观察到的农家生活场景,表达了对农家生活的欣赏和喜爱,而非亲自参与劳动的感受。所以此选项有误。
9. “板桥人渡泉声”,画的是山农家近旁的一座板桥,桥下有潺缓的山泉流过,人行桥上,目之所接,耳之所闻,都是清澈叮咚的泉色水声。诗中有画,这画便是仿佛能听到泉声的有声画。“茅檐日午鸡鸣”,写的是在温煦的阳光下,茅檐静寂无声,场院里只传出几声悠长的鸡鸣。
(二)【答案】10. D “皆朝于齐”和“战胜于朝廷”的句式一样,都是状语后置句,而不是“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皆于齐朝”“于朝廷战胜”; 11. B
12. 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
13. ①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②刚才任座言辞正直,我才得以知道。
14. 示例一:我更喜欢邹忌所采取的方法。因为邹忌是以自己切身体验进行类比(设喻说理),这样既亲切自然,又委婉含蓄,使人容易接受。
示例二:我更喜欢翟璜所采取的方法。因为翟璜先肯定对方是仁君,然后再指出仁君的做法,这样能让对方更容易接受意见。
示例三:我更喜欢任座所采取的方法。因为任座直言不讳,勇于谏言,勇气可嘉。
示例3:我更喜欢翟璜所采取的方法。根据乙文“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可知,翟璜先肯定对方是仁君,再说国君仁德,臣子才可能正直,刚才任座言辞正直,间接点明“国君仁德”,使国君容易接受,让其(国君)明白自己行为不妥之处,进而“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乙】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战胜中山国后,封给儿子魏击。魏文侯问群臣:“我为君如何?”大家皆回答:“你是仁德的国君。”任座说:“国君攻克中山,不将它封给弟弟,却分给儿子,怎么能称得上仁德呢?”魏文侯大怒,任座快步走离开。魏文侯再问另一位大臣翟璜。翟璜回答:“国君是仁德的君主啊!”魏文侯再问:“你怎么知道?”翟璜回答:“臣听说只有国君仁德,臣子才可能正直。刚才任座言辞正直,我才得以知道。”魏文侯大悦,派翟璜速召回任座,亲自下堂迎接他,待作上宾。
(三)【答案】15. C 结合材料二第③段“这种浪漫,离不开古典诗词的魅力和意蕴”、④段“这种浪漫,源于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连续性”可知,选项表述不完整;
16. ①包含中国式的视觉表达和审美理念。②离不开古典诗词的魅力和意蕴。③源于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连续性。 17. ①存在于余韵悠长的深厚积淀中,也活跃在紧跟时代的创新表达里。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要用心探索、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
18. 1认真学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阅读经典书籍、参加课程教育或文化讲座等活动,深入理解并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内涵。
(四)【答案】19
①. 搭建新居 ②. 写诗作赋(教书先生) ③. 不舍
20. (1)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了椰子树姿态优美、摇曳有致的特点,表现了苏轼对椰子树的喜爱之情。(2)海南岛教育落后,缺少文化气息。
21. 第一次描写了海南岛树木葱茏的景象,表达了苏轼的惊奇之情;第二次描写了椰子树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对苏轼正直坦荡、不媚世俗的品格的赞美之情;第三次描写作者所看到的树木葱茏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22. 示例:这篇散文记叙了苏轼被贬到海南倾心教育事业,终于使海南打破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从无进士的空白的故事,赞美了苏轼不以自己境遇为念、心系苍生、发展教育的伟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