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阅读•你问我答”专栏第五期来了!
今年的世界阅读日,我们向读者发起了征集:关于阅读,你有什么困惑?
推送发出之后,收到了来自读者的很多问题,我们从中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邀请具有阅读教学、语文试卷命题经验的于晓冰老师来为大家解答。被选中问题的读者将获得我们的赠书,此征集仍在进行,欢迎有阅读困惑的读者朋友们在文章下方留言。
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是:“读了很多书,依然写不好作文,怎么办?”
✦
于晓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具有20余年一线教育经验,“减法教育“践行者;微信公众号“水寒说语文”唯一创作者;著有亲子家教畅销书《减法教育》。
阅读与写作
北京某小学六年级同学杨雅淇提问:
一直有个困扰自己的问题:我很喜欢阅读,阅读量也不小,但是仍然写不好作文,不能把阅读信息有效输出为写作内容,该怎么解决啊?
这位同学的问题,可能也是困扰着很多同学的问题。一方面老师反复强调多读书对写作的重要性,但另外一方面会有一部分同学又觉得自己读的书好像也不少了,但为什么仍然写不好作文,这是怎么回事呢?
下面通过几个秀才的小故事,或者说小笑话,来讲一讲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没有足够的输入,就很难有自由的输出
先看第一个秀才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秀才,实际上读书并不多,但却总是喜欢向别人吹嘘自己如何书读万卷,学富五车。然后呢,有一天,就有人请他写文章了。可是他一整天在自家屋子里踱来踱去,唉声叹气,也没写出一篇文章来,甚至连一个开头都没写好。这看得她怀孕的老婆都烦了,就说:“你瞧瞧你,难不成让你写一篇文章,比我生个孩子还费劲吗?”秀才苦笑着回答:“夫人有所不知,你能生孩子,是肚子里有,我写不出文章,是肚子里没有啊。”
这个秀才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显然写文章要肚子里有才行。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连最基本的做饭的材料都没有,无论什么样的巧妇都没办法做出一桌美味佳肴来。写作这个事情也是如此,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没有足够的输入,就很难有自由的输出。
应该说,这位同学对于输入之于输出的重要性是有一定认识的。但是,只要多读书,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吗?也不一定。我们接着来看第二个秀才的故事。
只读书,死读书是不行的
从前,有一个秀才,一心只知道读书。可以说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似乎一切外界的事情都与自己不相关,每天只知道摇头晃脑地读书。
一天,他老婆让他去市场买二斤鱼回来。他去了市场,要卖鱼的商贩给他来一条二斤的鱼。鱼贩挑了一条,二斤一两。他摇摇头:“不行,不要这个,我夫人说要买二斤鱼。”鱼贩又挑了一条,上秤一称,一斤九两。秀才又摇摇头:“不行,不要这个,我夫人说要买二斤鱼。”你想啊,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就找到正好二斤的一条鱼呢?鱼贩没办法,趁着秀才一个没注意,在鱼嘴巴里塞了一块小石头,正好二斤,才把秀才打发走。
秀才开开心心地把鱼拎回家。他老婆在剁鱼时,藏在鱼嘴巴里的石头把菜刀刀刃崩了个豁口,秀才见了,恍然大悟,说道:“原来鱼是吃石头长大的啊!”
这个秀才的小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显然,问题很清楚,只读书,死读书是不行的。不但要读书,还要和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得到真知,才有更深入的认识。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是个书呆子;反过来,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可能是个邮递员。两者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才可能在人生境界和认知水平上有更大程度的提升。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正是这个道理。
那么,既读了书,又有了生活体验,就一定能写好文章吗?还不一定。请看第三个关于秀才的故事。
说话、写作都要分场合
从前,有一个秀才,喜欢掉书袋,一说起话来,总是之乎者也,酸文假醋。一天深夜,一家人正睡着觉,忽然这秀才对他老婆说:“贤妻,速燃银灯,为夫为毒虫所袭。”他老婆睡得正酣 ,没听见,他又说:“贤妻,速燃银灯,为夫为毒虫所袭。”三遍之后,他老婆还没醒,他痛得大叫起来:“老婆子,快点灯,蝎子蜇我脚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问题呢?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即使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效果也不同。写作和说话不一样,前者偏于书面语,而后者偏于口语。两者的特点不同。虽然写作文不一定全都是书面语,但如果写作文全都是口语化的表达,显然也不太行。要把两者有意识区别开来,书面语重视逻辑,更为严谨,更为强调系统深入,而口语则不太关注逻辑,更为随意,更为关注即时交流。
除此之外,还需要明白一个基本道理,考试作文和日常写作不太一样。有同学说作文不好,常常是指考试作文得不到高分,但可能平时写作尚可。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要特别注意考试作文的本质是限定性写作。也就是要满足这种限定才能得分,不满足这种限定,就不能得高分甚至得很低的分数。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有人问:“您贵庚啊!”你回答今年十五可以,也可以说正当志学之年也可以,甚至还有其他的一些表达方式,但是都必须要围绕着回答你多大年龄来说,而绝对不能说“我早上吃的炸酱面”,那这两者就风马牛不相及了。
考试作文作为一个限定性写作,需要想尽一切办法满足这种限定。并不是说日常的一篇好作文,随便搬到考试作文中去,也一定会是一篇能拿高分的作文。就像是面点师考试一样,人家考官要求要做个油饼,你非要做一个馒头扔上去,说你就擅长做馒头,不会做油饼,爱吃不吃,那肯定是不行的。
日常写作不像考试作文,有这样那样过多的限定,尤其是日常随笔,更是要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随笔是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是要写自己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想,而不能空话套话假话废话连篇。那是不是写作文就可以胡编乱造,就可以空话套话假话废话连篇了呢,当然也不行,还是要“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写出真情实感来,不能一说写考试作文,就把肩膀端起来,就脱离了真实生活。
读书写作的至理名言
明白了以上道理就能写好作文了吗?还是不能。如果说,前面所讲的几个关于秀才的小笑话,是为了说明某个道理而杜撰的。那么,接下来,这几位真大师,关于读书写作的至理名言,就更有必要好好揣摩了。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在谈及作文有无秘诀时,他说了十三个字:“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这可以说是关于写作颠扑不破的真理。要想写好作文,一个是要多读,另外一个就是要多写。只多读,远远不够,还要多写才成。有谁想学游泳,只听教练讲一讲要领,然后下水扑腾几下就能学会游泳了呢?不可能的。虽然记住了教练说的动作要领,但也一定要反复练习才成。写作和游泳一样,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如果只是写了寥寥几篇,就想能写好作文,甚至就想超过别人,那没有任何可能,务必反反复复地多写多练才成。
大约六年前,我开始写公众号的文章,以后保持着至少每周更新两篇的节奏,然后这些年下来,写了六七百篇文章,而且,每周写作的总字数越来越多。这个过程,我自己就深有感触,不但越写越有的可写,而且越写越容易,越写越能写出好文章来。
大文豪苏轼在评价自己的文章时这样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苏轼为什么能在写文章时候这么自在,想写多少写多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一切都那么从容呢?
我们得承认苏轼确实是一位不世出的天才式的人物,但我们更要看到苏轼的勤奋。据一本古书记载,苏轼仅仅是《汉书》就抄写了三次,真正是“手自笔录,弗之怠”。他不只是抄写《汉书》,他还阅读并抄写了大量其他书籍。这些阅读储备成为他写作的财富,真正实践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然,苏轼一生坎坷的经历,也为他写好文章,提供了更丰富更深入的关于人生的思考,这也正是“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结合。
再往后退一步说,关于“读书很多”这个说法,一定程度上偏于主观判断,而缺少一个客观的标准。读了多少书算多,是《课程标准》规定的九年时间读400万字以上算多,还是读4000万字以上算多呢?而且,除了数量之外,还有一个质量的问题。如果只是读网络小说,一年刷十几本,每本上百万字算多,还是啃下来一本《论语》,只有一两万字算多呢?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最后,引用宋代大儒朱熹的一首诗来结束本文。
观书有感(其二)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是一首关于读书的哲理诗,讲了一个读书过程中量变到质变的道理。不是读了书就行的,也不是读一些书就行,一定要读到相当数量的书才可以。然后才有可能“蒙冲巨舰一毛轻”,才有可能“此日中流自在行”。
每个人在写作上,都想达到自由王国的境界,都想“中流自在行”。但要想达到这种境界,非得具备几个基本条件才行。
一个是冰心所说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另一个是这个书不能限定在纸质的书,还要有生活的大书。
第三个是除了读书之外,还要有大量的写作实践,要持续不断地练习。这些都做到了,才能达成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才能真正“中流自在行”。
阅读问题征集
请杨雅淇同学在本条微信下留言,留下您的地址、电话、收件人等信息,我们将为您送上我们的奖品。
关于阅读,你有什么问题或困惑?欢迎各位老师、家长朋友继续提问,我们的活动还在继续。
设计:周 丹
编辑:周 丹
主编:吴海涛
点击“分享”,让更多的人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