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与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吟诵唐诗宋词,感受浪漫情怀;涉liè散文小说,领略人生百态;拜谒名山大川,寄情碧水蓝天。热爱读书旅行,生活就会左右逢yuán,就能成为掌握命运的舵手,就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1)依次给语段中画横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yè tuò B.yè duò C.è tuò D.è duò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涉liè( ) 左右逢yuán( )
二、句子默写
2.默写古诗文。
古人常运用典故抒情言志,表明心迹。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新重用的诗句是:(1)“______,______”;无独有偶,李白也在《行路难(其一)》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这种心声:(2)“______,______”;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表现归来后感慨的诗句是:(3)“______,______”;秋瑾在《满江红》中借汉军破楚的典故,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4)“______,______”。
三、名著阅读
3.很多人都明白冲动是魔鬼,在清醒的时候既能警戒自己也会告诫别人,可当面临时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水浒传》中也不乏冲动的故事,请从下面两个故事中任选一个,简述故事情节,并谈一谈你受到的启示。
①宋江怒杀阎婆惜 ②汴京城杨志卖刀
4.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一向为人称道,突出表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上。请从下面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作者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讽刺效果。
①范进 ②严监生
四、选择题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 ; ; 。 。 ; 。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①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是非要强化不可的了
②这生活与迷人的理想混合在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
③年在农闲时,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
④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上
⑤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
⑥年又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热望熊熊燃起
A.②⑤④③⑥① B.⑤③④②⑥① C.③⑥①④⑤② D.①④③②⑥⑤
五、综合性学习
6.九(1)班于近期开展“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综合实践活动,邀请你参加。
(1)全班同学分工合作,制作一本“班史”,为美好的青春时光留下一份永久的纪念。请你仿照示例为班史拟写一个名称,并简要说说你的创意。
示例:《青春飞扬——我们的初中生活》
(2)班上准备出一期“岁月如歌”主题黑板报,下面没有表达“光阴似箭,岁月无情”的主题,不应入选“岁月如歌”栏目的一项是( )
A.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C.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D.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3)晨光文学社将于3月20日上午8:30,在学校多功能会议室,举办“我爱文学”专题报告会,要求文学社全体成员参加。下面是小明在报告会前一天拟写的通知,在内容和格式上各有一处错误,请你修改。
通知
热爱文学,提升素养。晨光文学社定于3月20日上午8:30,举办“我爱文学”专题报告会,请文学社全体成员准时参加。
2022年3月19日
晨光文学社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赔偿
余显斌
①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年轻的店主喊住我,要找补我钱。我大方地一笑:“‘泥人曾’的泥塑,值这个价。”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地离开了。
②不一会儿,我就拐入一条小巷。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墙头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了脚步。
③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我停止唱歌,加快了脚步。身后又传来了喊声:“先生,请停一下。”我侧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于是停下来,慢慢地转过身。原来是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
④“是叫我吗?”老人点点头,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我赶忙摇头。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盒:“这就是啊!”
⑤我脸一红,声音不再柔和,厉声问道:“咋的,有问题吗?”老人轻轻地点点头,从我手里拿过纸盒,慢慢打开。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五绺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月刀,骑在赤兔马上。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简直是极品!
⑥老人举起泥塑,“噗”地一声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什么!”
⑦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看我一脸疑惑,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里面有一团团的棉花。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巴筋道,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但是,绝不能是棉团。没有拌开的棉团,雨天会回潮,泥塑就会鼓包,甚至鼓裂。
⑧我理解了,又迷糊了。“你咋知道这些啊?”“我就是‘泥人曾’。”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那……年轻人?”“是我儿子。”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
⑨我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⑩老人拍拍我的肩,安慰道:“放心,我赔。”说着,拿出两个纸盒,打开来:一尊是“千里走单骑”,和我前面买的一样,但泥质更细腻柔和,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另一尊是“雪夜上梁山”,林冲披着斗篷,戴着斗笠,扛着花枪,双眼微眯,望着远方。枪上挑着一个酒葫芦,斗笠和斗篷上都盖着一层白雪,给人一种寒浸浸的感觉。
我结结巴巴道:“我……只买了一个。”老人将泥塑放进纸盒,用丝带小心扎好,说:“‘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老人站起来,将纸盒递给我,拍拍我的肩,笑道;“放心,都是我捏的,货真价实。”
我红着脸,接过纸盒,没有说话。迟疑片刻,我从钱夹里拿出两尊泥塑的钱,塞在老人手里,对他深深地了鞠了一躬。老人愣住了,我赶紧转身离开。背后传来老人的喊声:“不要钱。”
可是,我已经迅速消失在小巷的拐角处,钻进了人群。因为,只有我知道,在店里我给的是假钞。
7.小说有两条情节发展线,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梳理补充完整。
以老人的活动为明线:追赶买主→①______→②______→双倍赔偿
以“我”的活动为暗线:③______→被追上,知真相→获赔偿,付真钞
8.结尾说“只有我知道,在店里我给的是假钞”,前文已有伏笔,请找出来。
9.⑤⑥ 段中加波浪线的地方,都写到了“我”脸红。请选择其中两处,简析“我”脸红的原因。
10.“赔偿”是小说的中心事件,也是小说的主旨所在。请简要概括文中“赔偿”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善用语言的力量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过来看,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原因何在?问题就在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再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再如,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语言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文本二
①前不久,《丘吉尔:语言的力量》一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中文版。该书的编著者马丁·吉尔伯特为丘吉尔200篇文章和演讲加上背景,用丘吉尔生动犀利的语言串联他从懵懂少年至耄耋老年精彩的人生,让我们不时惊叹。
②从19世纪70年代末期的《保姆之爱》到1959年丘吉尔84岁时最后一次演讲《未来》,该书几乎是那个时代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的记录,也称得上是一部别致的人物传记,让读者领略到一位历史人物如何凭借语言的力量给世界留下足够的智慧和深刻。
③反观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由于民族性格和文化传承不同,长期以来,我们自觉恪守“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的古训。连毛泽东给两个女儿取名字,也分别叫李“敏”、李“讷”。在“自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为政不在多言”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讲演能力,成为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提高演讲和写作能力,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十分重要。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本一第③段运用举例论证,突出强调了“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这一分论点,进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B.文本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使全文逻辑严密。
C.文本一第⑤段中加点词语“往往”和“甚至”的运用,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D.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是因为他们的讲话言之无理。
E.由于民族性格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人长期以来推崇“行动大于语言”。
12.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13.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谈谈为什么要善用语言的力量。
七、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二)
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指皇帝的自称。
14.下列对两个文段中画横线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也是“借”的意思,写出了宋濂勤学无书的解决方法。
B.“既加冠”中的“加冠”是举行加冠礼,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C.“援疑质理”中的“援”是“支援”,写出了宋濂在学习时遇到了许多疑问,明白了很多道理。
D.“濂具以实对”中的“具”是“全部,详细的”的意思,指宋濂面对皇帝的询问诚实的态度。
15.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16.文段(一)写“先达”“未尝稍降辞色”“叱咄”的用意是什么?
17.(一)(二)两段文字在读书方面和做人方面分别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八、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宋代]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8.“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是如何描写战斗场面的?
19.本词结句“可怜白发生”被誉为“奇句”,请结合词的内容说说它“奇”在哪里。
九、作文
20.题目:温暖,藏在心里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1.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一只蚂蚁爬到海岸边,望着一个接一个的海浪涌到岸上,不禁忧愁起来:“海这么大,而我这么小,我一辈子也不可能看到大海的尽头……我还活在世上干什么呢?”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根据材料寓意,选好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论点鲜明,论据典型充分,论证合理,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1)B
(2) 猎 源
2.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四面歌残终破楚 八年风味徒思浙
3.示例:①阎婆惜发现晁盖给宋江的书信和一条金子,以此为要挟,宋江答应她两个条件后,阎婆惜还想要信中提到的一百两金子,宋江告诉她金子已经还回去,仅留下一条,阎婆惜不信。讨价还价之间,阎婆惜言语激怒了宋江。宋江一时怒起杀了阎婆惜。
启示:君子不应该与行为不检点居心叵测的人纠缠不清,否则很容易为自己招惹麻烦甚至灾祸。
②杨志拿宝刀到闹市去卖,招来泼皮牛二的骚扰。牛二要求杨志演示宝刀的“三宝”,经演示,前“二宝”不假,牛二非要杨志证明第三宝—杀人刀上无血。杨志不肯,牛二便强抢宝刀。杨志一怒之下,杀了牛二。
启示:做事不能太过冲动,不考虑后果只会害了自己。
4.示例一:运用夸张手法。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老丈人的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讽刺了当时士人热衷于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惊喜若狂。中举是范进的荣耀,但挨胡屠户的巴掌却是受辱,这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效果。
示例二:运用夸张手法。严监生家资豪富,却畏缩糊涂,他胆小怕事又没有别的能力,只能用钱作护身符苟且偷安。他精打细算盘剥农民,克扣家用,自己一文也舍不得花,临死还对两根灯草斤斤计较,成为守财奴的典型代表,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5.C
6.(1)示例:《青葱岁月——我们的初中生活》
理由:年轻时代的我们,虽然青春来去匆匆(“葱”和“匆”谐音),但是我们满怀希望,努力奋斗,为自己赢得更加美好的明天。
(2)B
(3)①地点不明,应注明“在学校多功能会议室”。②署名和日期位置不当,应上下调换位置。
7. 摔碎泥塑 告知真相 用假钞,买泥塑(或:买泥塑,急离开) 8.①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地离开了。②不一会儿,我就拐入一条小巷。……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了脚步。③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我停止唱歌,加快了脚步……我侧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于是停下来,慢慢地转过身。④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我赶忙摇头。⑤我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9.第⑤段:谎言被揭穿后感到尴尬。第⑥段:泥塑被摔碎后感到气愤。第 段:获真诚赔偿后感到羞愧。 10.表层含义:老人用真品赔偿次品,“我”用真钞赔偿假钞。
深层含义:老人和“我”的行为都是用诚信之行对欺骗之心进行了赔偿,从而表达小说鞭挞欺骗,倡导诚信的主旨。
11.AD 12.首先提出“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这个论点;然后引用《文心雕龙》中的话并列举穆青采访焦裕禄的事例,进一步证明论点;最后进行总结,指出真情对于语言和作品的重要性。 13.①重视和善用语言,能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忽视语言和沟通,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③善用语言有助于更好地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④中国人长期以来推崇的“为政不在多言”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意思对即可)
14.C 15.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16.表现作者求师的诚恳和恭敬。通过对比(反衬)表现出自己求学生活之艰苦,同时也突出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 17.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
18.示例一:运用比喻修辞,将“弓弦发声”比作“霹雳”,生动形象地描写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
示例二:引用“的卢”的典故,写出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突出表现惊险的战斗场面。
示例三:侧面描写,以马快弦急烘托战斗的激烈。 19.①感情上,笔锋陡转,使词的感情从雄壮转为悲壮,抒发了词人两鬓染霜、壮志未酬的悲愤;②内容上,此句与梦境中的军营生活(词中刻画的壮士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虚实结合),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③表达效果上,戛然而止,悲壮苍凉,余味无穷。
20.例文:
藏在心中的温暖
朱红的橘子,寄托着父亲对朱自清的不舍;于我,那碗牛肉面也蕴含着父亲的爱。
——题记
柔柔的风渐渐地从指尖滑过,猛一抬头,才发现夜幕已经降临。夜,静静的,甜甜的,月光倒映在水中,显得如此安详。
我和老爸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忽然听见一阵从肚子里传出的打鼓声,我笑笑说:“我饿了……”父亲望了望窗外,再看看表,沉思了一会儿说:“走,我们去吃面。”
面馆的装饰富有诗意,雪白的墙壁还摆放着几本厚厚的书,十分惬意。仿佛有一种家的感觉。
面来了,翠绿瓷碗里盛着热气腾腾的面条,上面还有许多大块大块的牛肉,那绿油油的葱花随意地撒放,浓香的汤……
正准备开吃,父亲把他碗里的牛肉一块又一块地夹到我的碗里。
“牛肉,给你,我不爱吃。”
我看着父亲那娴熟的动作,思绪又被柔柔的风吹响远方。在我小的时候,父亲就常给我夹菜,都是些好吃但父亲又不喜欢吃的。
凝望了许久,父亲把我拉回神来:“想什么呢,快吃吧。”我呆呆地望着父亲,他的一碗面里,一块牛肉都没有,却依然吃得津津有味。
我又看看我的碗,面被大块大块的牛肉覆盖着,心里顿觉心酸。我赶紧夹起牛肉,准备又放回父亲的碗里。像是心有灵犀,父亲半空挡了回来。几个来回,旁人纷纷投来异目。
不好推却,抬头看父亲,他不再搭理我,埋头吃面。热气氤氲,我突然发现父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银发,皱纹又深了几许,脊背又弯了几分。
我不禁难受:时光匆匆,我长大了,父亲却老了。曾几何时,我还坐在他挺直的脊背上,边唱边跳,走过田野,走过公园,走过……
回家路上,我不由得搂紧父亲那强壮的臂弯,心里默默地念着:爸爸,谢谢您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一生要强的爸爸,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皎洁的月光柔柔地洒长了一高一矮的背影,习习的晚风拂过,愿晚风把我对父亲最好的祝愿传达,愿他有延伸到眼角的笑意……
父爱,许是那一碗碗的牛肉面,许是藏在心底的温暖,许是……
21.例文
快乐源自奋斗的过程
一个人追求成功,先不必问结果,要学会享受追求成功的过程。有时我们就是太注重结果,还未开始行动,就已经患得患失,结果使自己身心俱疲。其实对成败的过分关注,反而会有碍目标的达成,不如专注奋斗的过程,享受奋斗的快乐,以这样的心态行事,成则不会骄逸,败也不会颓丧。
能够在奋斗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快乐的人常常是最后取得成功的人,他们在充分享受奋斗的过程时,倾全力于其中,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机会,因此他们往往会成为受成功垂青的人。
被誉为美国硅谷英雄的朱敏,曾在农村插队8年,是中国第一批知青大学生,36岁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留学,虽历经艰辛,但仍不渝创业之志,于1996年创办WebEx公司,公司于2000年8月在美国上市后,被投资者誉为“股市明日Yahoo”。朱敏认为成功应该是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经历不同的事物、感受不同的生活层面,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种体验,他说:“人生成功的最大乐趣在于享受奋斗的过程”。
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哈罗德·品特,在他还是孩童时,就常常幻想自己成为萧伯纳那样优秀的剧作家,一有空闲就读书和练习写作剧本,但却进步缓慢,常常受到别人的挖苦和嘲讽。父亲为使他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就问他:“你为什么喜欢写作?”
品特说:“我想成为像萧伯纳那样伟大的剧作家。”父亲又问:“你快乐吗?”品特说:“我非常快乐,而且我很享受读书和写作的快乐过程。”父亲说:“你非常快乐并且享受着追求事业的全过程,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你又何必非要成名呢?”品特终于明白,干着自己喜欢的事,虽然有时不被人理解,但只要内心充实,享受奋斗的过程就是幸福,就是成功。哈罗德·品特就这样在享受着奋斗的过程中,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为了希望而努力,无可厚非,期间会遭遇各种磨难,也实属正常,有些人也许会觉得那些磨难很苦,难以忍受,但事实上,你所经历的这些,并不是磨难,这些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能享受在这其中,就不会感觉有多累。当你结束一段征程,回过头来看,无论你到没到达理想的彼岸,那种奋斗的经历,那种追梦的感觉都是快乐的、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