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孩子每天都会有家庭作业,孩子在做作业时、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尤其语文方面,知识纵横交错,包罗万象。字词造句,句型变换,阅读写作等。
面对孩子难以解答的题目求助于大人时,大人要授之以渔。这样,替移漠化地影响孩子,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
一、字不会写,词不会组。
“奶奶,我不会写这个字,不会用这个组词,你来教我。”
“宝贝,你不是学习了查字典吗?你自己查。”
“不,查字典麻烦,你教我快。”
“自己学会的,才是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你最棒,你会很快查到的。”
我们常遇到这种情境,这位奶奶很明智,不是直接把这个字的写法和组词写给孙子,而是引导孩子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让孩子知道,遇到字词问题,有时自己可以查字典、查词典,既使孩子练习了查字典方法,并熟练掌握,又培养了孩子自主识字能力。
二、不理解文中的词语、句子或一段话。
语文作业或试卷,经常会出现解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段,这是有难度的题目,这是语言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
孩子做这类题的,不知道怎么做,他们往往会随便写、不写,或抄袭答案。这时,家长可以这样做,让孩子仔细阅读文章,然后在文章里找到要解答的词,句段,接着让他们再看看上文下文写了什么内容,最后结合上下文意思来解答词句的含义。
如孩子阅读《荷兰的花》这篇文章,其中有一个问题:“就这样,荷兰人从海里淘出了千顷土地。”解答“淘”的含义。
孩子一般只给从字面去理解。你可以这样引导:让孩子找到这句话的段落,问:“千顷土地”这里指哪里?人们是怎样把它们开垦出来的?这样一步一步思考,孩子就理解“淘”体现了荷兰人挖垦土地的艰辛。
引导孩子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也是一种思维的训练。
三、体会句子或文章的思想感情或心情。
有的文章包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人物的心情,读者要体会它,也要结合文章内容,时代背景,对孩子来说,他们有的经历过,体验过,也有的没有经历过。
面对这样题目,除了让孩子联系文章内容来体会外,还可以让孩子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同身受。
例如,小学四年级有一篇课文——《我们家的男子汉》,其中有一道阅读题目:“他好久没说话,潦草地吃着山楂片,神情有些沮丧”这句话体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可以引导孩子用自己的心理揣摩人物的心理。先问孩子“当你很想把这件事做成却又没有做成时,你是什么心理?”孩子马上茅塞顿开,用自己的心理去体会“他”当时的心理。
用现实生活情境,自己的体验去体会人物或作者的感情,也是文章理解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语文学习、理解的方法很多。当孩子做作业遇到难题时,家长的要以引导、启发,不要把答题直接告诉孩子,而是“授之以渔”,孩子终生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