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可谓是改变了千千万万古代中国才子的仕途,他所创立的科举制开辟了不同于“察举制”的崭新途径。而今天,由科举制演变过来的高考制度尽管频频被公众吐槽,但目前为止也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创造了为千千万万学子提供跳板的佳绩。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人有学可上,但这并不意味着试卷的难度有所降低。高考的出题专家教研组不断地推陈出新,只为了试题能更全面的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古代是如何出题的呢?他们的试卷是什么样子呢?有哪些科目呢?
古代科举制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根据历史记载这期间出现过700多个状元。和现代有个共同点是,古代试卷同样统一保管,不会发放到个人手中。随着时代的演变,目前有记载的仅有一个明代状元赵秉忠的试卷被保存在青州市博物馆内。下面我们就来一睹其真容。
据悉,它一共有2460个字,横长268厘米,宽14.1厘米,每折通高47.6厘米,共19折。试卷首页开头有朱笔写的“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下面印有“弥封关防”四字的长方印。
接下来是用仿宋体写的赵秉忠家室简历,字迹清秀。
看到了这里我们不禁感叹古代学子的文字功底了得。那么,他们都考了些什么呢?
1904年光绪废除科举制以后,试卷中的大多优秀篇章都遗失了,清代相对保存较为完整。以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为例,共分为三场。
古代科举制度重在为朝廷输送人才,因此跟现在的公务员考试类似,内容多为治理国家的考核。但其量之大,涉及范围之广,以及考中状元的难度非今日所能企及。刘春霖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正如当时主考官评论:“论古有识、思力沉挚、笔情清矫、纵横出没、变化从心”。
究竟古代试卷如何考核的呢?而这位状元又是如何作答呢?更多详情可点击左下角“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