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卷子一样大的纸是什么纸(跟试卷一样的纸是什么尺寸)

和卷子一样大的纸是什么纸(跟试卷一样的纸是什么尺寸)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8-22 22:00:07

纸与文字相遇是我的时代

“咖啡与茶是我的温度,音乐是我的声音,书页的翻动是我的脉搏,深度阅读是我的灵魂,纸与文字相遇是我的时代。”

每次看到这段话,就像小时候捧着大人给的糖果,有一种满足而又小小的兴奋感。

不知道喜欢文字的你看到这段话,心里又是怎样的触动?是不是和我一样,如同遇见了一个喜欢了很久的人,每一次的见面,心里就会“小鹿乱撞”,那份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与激动,久久无法回归平静。

记得中学时代那会儿,最不喜欢上的就是语文课,而无奈班主任就是语文老师,不得不听,每天只好认认真真地背诵文言文,背诵唐诗宋词,每次我们班上语文课都胆战心惊,生怕被她叫起来背诵,因为如果没有背下来,后果会很难堪。最头疼的还有每次语文考试卷子后面最后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大作文,每写一次就像去“打仗”一样,大汗淋漓,生怕铃声响起作文字数不够,好在,我每次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写完,不知道你的中学时代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有过相似的经历?

后来上大学,相对比较自由,发现自己真的喜欢上了阅读,偶尔会在深夜发一条朋友圈,内容可能是是关于某个作品的观后感,然后第二天醒来就会看到微信消息,有朋友问我发生什么事情了?

我不知道如何解释,记得那会儿也有人说我矫情,说我多愁善感,反正说什么的都有,理解的、不理解的,都有。

可是我发现我并不怎么在意他们对我的看法,反而对文字的喜爱更加浓烈了。越看一些喜欢的文字,越觉得就像与作者的一次次跨时空的心灵共鸣,好像他就坐在我对面,就那样静静地,一种岁月静好的错觉。

后来,越看一些书籍就越觉得自己很无知,这种无知真的不是故意炫耀,而是怀揣着一种“谦卑与敬畏”一次又一次地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我想每一个真心喜欢文字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吧?

比如,几年前第一次走进《百年孤独》,那一个多礼拜,我都沉浸在马尔克斯的这本小说中,小说风格独特,气势恢宏的同时又细腻动人,我的情绪自然而然地跟着故事中的人物跌宕起伏,其中被一句“生命中曾经经历过的所有绚烂,终究都要用寂寞来偿还,”至今印象深刻。

虽然那会儿没有完全看懂,但我还是乐在其中,无法自拔。如今回想起来,小说中的很多人物故事都像笼罩了一层层雾,模糊不清、若隐若现,但是当时看小说时的感觉,却越来越深刻。

我想我还会在几年后,认真地再去读第二遍。

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最好的时代

在这个严重“内卷”的时代,大家都想做一条“咸鱼”,却没有办法像猪一样心安理得地“躺平”,以前说的一句:“累得像狗“,如今发现,狗都比你幸福。

处于“快餐式、碎片化”的时代的我们,每个人都在忙着,忙着长大,忙着变成社会认可的标准的“优秀”模样,却很少有人问你真正想要什么?

我们也很庆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出生在没有战争、吃饱穿暖的国家,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没有因为严重贫穷而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和平下的我们,可以通过各自的不同的方式来触碰我们的灵魂。而文字,让我们学会停下脚步来审视自己,让我们不再漫无目的地奔跑,不再麻木前行。

阅读使我们开始意识到: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也需要“纸的时代”。

我们在“碎片化”的生活中停下来,学会“慢思考”,身体在前进的同时,灵魂也需要洗礼与沉淀。

通过三毛的文字,从开始慢慢地靠近她,到后来的走入她的内心,我似乎在不经意间拥有了她身上的某种洒脱,我开始明白任何一种看法都是一种偏见,这种偏见源于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成长经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等等很多种因素,无法具体描述。

不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和你一样,经历不同,信仰不同,谁都没有对错,三观不同,这很正常。

我们不能因为别人和我们不一样,就去背后诋毁他、抹黑他,来达到自己内心的某种程度的“攻击到别人,我们就赢了”的满足与窃喜。

因为文字的陪伴,让我们在前行的路上不再那么孤独,同时也会在独处时审视过去:曾经觉得很多糟糕透顶的瞬间,如今回忆起来都变得模糊不清,留下的几乎都是美好,一种对他人的美好,一种对世界的美好。

不知道喜欢文字的你,又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