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谈了道德与法治学科要“学什么”,今天谈谈“考什么”。
先不谈八九年级,以七年级的学习内容来说,都是和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相关的,如同伴关系,师长关系,个人与集体等等。这些是常识,学生原本有经历和体验,不用特别教,他们多少也知道,课本上的内容理解起来毫不费力。因此有些学生甚至家长会认为,道法的考试也应该是非常简单的。对这样的观点,我还是那句话:学的是常识,考的是知识。
常识和知识有什么区别:前者是口语化的,个体的,具体的,感性的,无需论证的;后者是书面语化的,普适的,抽象的,理性的,经得起逻辑论证的。从常识到知识,是需要引导、学习、思考、反复训练和时间积累的,这也是中学生思维由浅到深,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
所以,目前的七年级考题,成年人看起来觉得特别简单,但是对七年级的不少学生,还是有一定困难。试举一题说明:
1、赢得友谊有三大法宝:第一,接受对方,接受优点的同时也接受缺点;第二,赞美对方,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并加以赞扬;第三,重视对方,让对方明白他对你非常重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友谊的获得是接受缺点和赞美对方的结果 B.友谊的获得需要虚伪和掩饰自身缺点
C.友谊的获得需要掌握方法并付出努力 D.掌握交友法宝就一定能获得真挚友谊
这道题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首先排除B项(明显错误说法)和D项(过于绝对说法),但不少学生会错选A项。他们说,A项为什么错?
A项是一个陷阱选项,选项中的语词和题干中的关键词一致,“友谊”、“接受缺点”、“赞美对方”,看起来就是在重复题干的主要内容啊,但稍具辨别力的成人都能发现问题,这些语词的逻辑关系在这个选项内被重新架设了——被架设了莫须有的“因果关系”。
而题干,只是在说“赢得友谊的三大法宝”,“法宝”——原是佛教用语,后来进入日常用语,比喻用起来的特别有效的工具、方法或经验。所以,“赢得友谊”是目的,后面三点是“方法”。两者有相关性,但不是因果关系:方法不是充分条件,有时候甚至不是必要条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很多学生能选对,但要他们解释清楚为什么不选A项也是不容易的,甚至有些老师也不一定能解释清楚。
所以,道法考试,考的是思维能力。当然,道法考试还有更多的门道,以后会继续分析。
这道题,你做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