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命题整体分析(试卷质量分析的命题分析怎么写)

试卷命题整体分析(试卷质量分析的命题分析怎么写)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8-22 08:14:13

郝彦周

九年级文综学科主任

石家庄市裕华区学科名师;

获石家庄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获教育部“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

获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

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分析

2023年6月21日,河北中考第一天的考试刚刚结束,有关文科综合试卷的讨论就迅速“火出了圈”,可见今年的文科综合试卷(历史)明显带有“话题”体质。具体而言,今年的试卷有哪些特征呢?

难,似乎是关于这份试卷的第一个显著标签。根据考生考后反映的初步情况来看,这种有关“难”的感觉主要来自于对新题型的不熟悉、不适应,这恰恰反映出本次试题具有的创新性这一特征。另外,由于过往的疫情原因及去年河北中考试题的简单,大家普遍对今年的试题不难充满了乐观的预期。在乐观的预期下,又碰上不熟悉的题型,就好似被当头棒喝,感觉难也不足为奇。但是,评价一份试卷的优秀与否,并不能单凭考生的感觉,还要看试题是否符合时代的诉求、是否符合课标的要求、是否符合选材的需求,更要看这种“难”是因过偏过怪而难,还是因直击教学痛点而难。正确研判上述情形,才能看清楚这个“难”仅仅会是今年之难,还是需要大家日后去适应、去面对的“难”。

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在试卷结构和试题要求上:一要坚持素养立意,符合核心素养的总体考查要求,同时顾及素养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考查要求;二要明晰每道题目所考查的核心素养的达成度;三要适当增加探究性与创新性题目的分值,有效衡量学生核心素养水平。《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指南,也是各类考试命题的标尺。从这个考核标准来看,2023年河北中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无疑是按标命题的“优等生”。

一、试卷坚持了文以载道、立德树人的总要求。

11题以某女士在《女学报》上的撰文为切入点导入戊戌变法,实际上指明了在国家危亡时刻每一个国民应具备担当意识这一家国情怀;16题以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的开幕词设计情景,更是指明了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应坚持的基本立场,让同学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26题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主要的知识立意,也是引导同学们关注“中国式民主”的建立过程,理解“中国式民主”的初心与本质,进一步增强制度自信意识。

二、试卷实现了以素养为主、守正出新的总思路。

在知识角度的考查方面,试题的14题考查“一五计划”、17题考查法国大革命、19题考查明治维新、20题考查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这类的有关周年考查仍然占有相当的比例,体现了历史命题的传承性。

在核心素养的考查方面,既有在21题中的时空观念考查、又有20题有关历史解释的考查,还有15题史料实证的考查,更是将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几乎渗透到每一个试题点中,充分重视了核心素养的中心地位。

在试题设计的考查方面,27题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潮流”主题研学活动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能够通过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具体做法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潮流,又进一步让同学们运用这一判断举出可以印证的实例,于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感受到了历史的演化趋势,聚焦了“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这一高阶能力的培养。

除此之外,本次试卷的整体阅读量也明显高于去年,让考生初次有了“做不完”试卷的紧张感。阅读含量与思维含量的双重叠加,既给今年的考生带来了挑战,也为日后的历史教学指明了方向。

总而言之,今年的试卷既落实了课标的要求,又着眼于初高中历史难度的有效衔接问题,需要我们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放下“乐观”期待,捡起阅读“宝典”,拒绝知识灌输,重视能力培养。唯此,才能应对“历史”带来的现实挑战。

范轶杰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组组长

获“一师一优课”省级优课;

获石家庄市优质课评选一等奖;

获裕华区优质课评选一等奖

文科综合(道德与法治)试卷分析

2023年的河北中考文综试题道法部分从整体上全面落实了新课标核心素养关于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的要求,体现了思政课程的性质和理念。从整体上看试题,注重对考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注重考查思维品质和综合能力,在传承上有所创新。

在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考察方面:选择题第1题从国家2022年取得的成就出发,让考生感知基本国情,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与此题考察意图相同的还有材料题25题的第一个设问,让考生从受访青年的回答中感受中国人的自信品格。两道题一个是过去,一个是未来,遥相呼应,用对国家和民族的自信贯穿其中。选择题第8题至第10题,通过展示我国在铁路方面的巨大成就,让考生不仅仅感知到国家自身的强大,同时也感受到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对国家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

在道德修养的核心素养考察方面:选择题第2题以“雷锋存折”续存活动为背景,启示考生要助人为乐、奉献社会,形成健全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发展良好的道德行为。材料题24题的第三个设问,以生活中最常见的“微信群”为背景素材,考察了参与社会生活要具备的文明礼貌、相互尊重、遵纪守法等社会公德,强化了考生的公民意识,培养理性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在法治观念的核心素养考察方面:选择题第3、4、5题从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的作用,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理念,了解宪法所规定的国家基本制度和国家机构的基本知识等方面让考生感受到了宪法和法律对我们的重要性,增强了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材料题24题以考察公民的基本权利(人格尊严权)和违法行为的后果为具体切入点,让考生在增强法治意识的同时,能够在生活中形成遇到问题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方式,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在健全人格的核心素养考察方面:选择题第2题倡导考生们学习雷锋身上“友爱互助”的精神。材料题24题的第三个设问也能让考生从“李某”的身上反思自身要调控好情绪,学会理性平和的与他人相处,这些设问看似是来自于一些生活琐事,其实包含培养健全人格,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大智慧。

在责任意识的核心素养考察方面:本卷试题从对自己负责、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关注人类社会等不同维度做出了考察。材料题24题第二个设问,结合“李某”的违法行为,警示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备一定的法治意识,同时也要遵守社会规则、具有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选择题第6题和第7题,让考生了解国家民主生活、关注我国粮食安全,增强关注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材料题25题第二个设问和第三个设问,通过让考生理解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明确国家的发展为个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保证,增强对于关心国家发展、维护国家利益、为国家发展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材料题28题是以黄河为背景素材,引导考生关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意识;同时,本题也从对黄河文化的考察让考生认识到黄河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的血脉联系,从而增强保护母亲河、建设美丽中国、延续中华文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选择题第10题,通过中老铁路给两国人民带来的福祉,启示当代青年关注我们和世界的关系、提升考生热爱和平的国际视野,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心怀大爱看世界。

在能力的考察方面,本套试题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也重视对考生概括综合能力考察。比如24题第三个设问,考生要从合理调控情绪、理性参与网络生活、自觉遵守道德、自觉遵守法律、依法维权等不同角度去思考,才能答的全面。再比如25题第二个设问,让考生从个人利益与国家关系的角度,阐明联系,考生就要充分理解材料中国家的发展为个人发展提供条件和必要保证才能精准作答。

关于题型,本套试题考生们普遍感觉偏难的28题第六个设问,要求以“黄河与中华民族”为话题,写出感言,此题其实是对河北中考经典题型的一种传承。这种问法在2013年,2014年的26题都出现过。2013年的设问是:手捧宪法,心有宪法。请以“我的成长与宪法”为题,写出你的内心感言。2014年的设问是:结合以上探究,以提升公民文明素质的迫切性为主题,写出自己的感言。可以从这些题型看出,河北省中考始终是能力立意,考察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能力,本套试题也是对历年考题的一种传承。

本次考题最具有开放式的特点的题非25题第三个设问莫属了,考生可从爱国意识、科学文化素质、法治观念等方面灵活作答,此题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科学思维的考查,努力发挥考试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积极导向作用。本题在题目和评分标准的设置上都比之前有所创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考试命题要“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本题就是根据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的特点设计的开放性典型试题。2024年及以后的河北中考道法试题也必定会延续此特点。

综上,本套试题政治立场明确、价值导向清晰、能力考察全面,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的特点,综合考察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关注了学生全面发展,体现了考试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和功能。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