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论差序格局与团体认知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中华历史五千年来,形成比较完整文明体系的朝代应该从周朝算起,周朝作为天下共主,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分别实行分封制、井田制、礼乐制度。但平行于政治方面,又实行宗法制(族权)就导致“家国一体”的现象,各诸侯国分封建国后,表面上与周朝是政治隶属关系,代表了权利分配的上下级关系,体现“天下归周”,实际上又是血缘纽带关系,代表了内部权利继承关系,体现“天下归宗”。
所以孔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说的治国指的就是治理自己的诸侯国,从宗法制的角度来说,其理论依据是:能修养、克制住自己,便能利用血缘关系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这便过度强调了道德的主观能动性。
由此,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家国一体”的政策,逐步形成了以关系亲疏远近为判断标准的差序格局,其建立在血缘、地缘亲近的基础上,讲究层级化的尊卑有序。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不同,差序格局强调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具体的、界限分明的己,克己乃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行。
在差序格局中,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是模糊不清的,这就会导致在处理社会关系时注重攀关系讲交情。“人品、态度、动机、情商、亲疏、立场”成了差序格局中评价一个人的关键要素。
而团体格局则强调平等观念和宪法观念,建立于公共契约,界限分明的是团体,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团体亦不能侵犯个人的权利。所以“事实、证据、是非、逻辑、道理、结论”是团体格局中最注重的要素。
虽然历代儒家名士不断强调道德与自我修养,不断强调“修身正己、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孟子有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朱子有云:“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但是与团体格局的理性认知相比,仍具有本质上的不同,所以在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过程中,面对西方先进思想,尤其面对坚船利炮的打击下,我们的思想与灵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摧残,李鸿章出使米粒坚共和国时,看到西方现代社会的繁荣,不禁诗云:
频年伏枥困红尘,悔煞驹光二十春。
马足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可见改变思想,关乎国家、民族的命运,何况个人,新文化运动相当于西方的启蒙运动,带来了各种西方思想,掀起了思想浪潮,五四运动将这种变革意愿付诸行动,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思想与组织领导力,五四运动昙花一现。
直到马列主义的出现,才给中国带来了希望,解放思想,客观分析一切问题,唯物观强调“物质决定意识,主观符合客观”,辩证法强调“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实践论强调“实践决定思想,思想制造实践:实事求是、实事求计、实计求动、实动求果”,组织论强调“民主集中、少数服从多数、统一思想、统一立场、统一行动”。用人原则强调“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群众路线”。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宗法制一直制约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导致中国人目光短浅,思想保守,故步自封。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农民“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小富即安,小成即满。
可见,封建社会虽然讲求以德治国,却又设立君臣父子等级观念,以“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为是非论断依据,遏制理性认知,忽略客观事实,不得见真理。
所以,在当今社会,我们上学的目的是替父母读书,学习更先进的思想理论,以弥补他们认知的缺陷,将天下大同与理性认知完美融合,提高子孙后代的发展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