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我参加高考。此时距文革后恢复高考才4年,举国上下都高唱着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人们对知识嗷嗷待哺,兴趣盎然。我有一个表哥和表姐考上了大学,他们假期回来后,谈起自己学校的那种神采飞扬,确实打动了我:无论如何,必须考上大学。
那时候高中只有两年。其实在高一之前,我对学习是比较松懈的,各种兴趣爱好很多。老师不像今天那么阎王似的看得紧。家里对我的学习更是从来不闻不问。
进入高二,气氛开始紧张起来。1981年,高考的全国录取率是11%,但是我所在的江苏省应该远远比这个比例要低,竞争远比今天要激烈。
那时候我们的老师也没有什么辅导高考的经验。我所在的南通中学是当地唯一的省重点中学,从1977到1980文科总共录取2人,其中1位还是通过省作文竞赛直升的。印象中,老师没有教我们什么诀窍,也没有给我们太多的模拟考试和资料。没有枪,没有炮,怎么办?我们自己找。记得我从《新民晚报》的中缝看到华师大编写的复习资料广告,自己从邮局汇款去购买。我还搞来教育部编写的高考复习大纲,对照教材,反复研究,自己划定重点。我干的另一件有点像老师的事,是把历年的高考试卷收集全了,揣摩规律,想从中猜测应届的题目。不幸的是,一条也没有猜对。但是在这个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总之,那时候大脑细胞高度活跃,自主积极性空前高涨,这恐怕还是和老师没有来过多干涉有关吧。
高考归高考,其他锻炼并未偏废,每天中午的篮球是必打的。我还是家里的强劳力。因为母亲去世早,弟弟还小,父亲又是个书呆子不会做家务。家里每天的饭菜是我全包的。我家买菜都在下午,我放学回来就拎起篮子上菜场,篮子里放一本政治复习资料。菜贩子看到我个个都惊叹不已。
回家洗了菜开始烧。我家是煤球炉,我在炉子上方贴了许多英语单词,定期更换。我一边炒菜一边看着背单词。炉火熊熊,照亮了一个个的单词,也照亮了我对未来充满期待的脸。今天对什么都很麻木的我,想到当时的这个身影,还是感动不已。
我制订了严密的复习计划,精确到分钟。晚上我复习到两点。但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因为白天上课毫无精神,等于用上课时间来补觉。
好了,最后终于到了决定性的时刻。临考前一天,我和同学相约去考场考察熟悉地形(据说这可以减轻压力)。晚上,我没有复习。听了两段相声,还有舒曼的《梦幻曲》,力图让自己放松。但是,我还是不可控地失眠了。
第二天清晨,我骑着车驶向我的命运,无人陪伴,略有一些紧张。拿到卷子,开始做的时候,一切紧张都消失了。中午回到家,这天的菜就不是我做的啦。我的父亲,也是后来相当有名的乐评家辛丰年,到菜场给我买了二两河虾,炒了给我补补身子。我惊奇地发现,父亲的烹调水平相当好,那个油爆虾好吃极了,至今难忘。
吃完虾,精神抖擞,身轻如燕,骑上车再赴考场。当时觉得毫无压力,前途一片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