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
当我们仅专注于意象的显现和内涵时,往往就会对音韵节奏的表现作用“听而不闻”,甚至把它当作一件可有可无东西。尤其面对那些没有什么意象,而主要诉诸音韵节奏的诗时,我们就会显得木然无知,处于一种所谓的“失语”状态。这种能力的缺乏还容易导致出现另一个毛病。由于对音韵节奏的感悟本是一种关系性的、整体性的感悟,这种能力的缺乏就会带来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诗歌解读现象,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谓象征)大加穿凿,大加发挥。在诗歌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那种“阐释过度”的毛病,就常常是由这一原因引起的。
与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对,在诗歌理解中出现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一旦诗有一些稍深厚复杂的意象或象征,就感到不知所措。尤其是当一些诗主要并不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他们就基本失去了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这样一种对待诗歌的态度对于理解诗歌,尤其是理解新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障碍。这样对待诗,对待那些缺乏音韵节奏的诗,实则也是偏颇的。因为诗,本来就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它有时这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有时那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对诗而言都属于正常现象。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
当然,我们也希望,诗能够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但我们也要知道,诗作为一门混合型的艺术,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但有时候的确会有所偏重。那么,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副眼光,而且有时候要更多地用这一副眼光,有时候要更多地用另一副眼光。
(摘编自谭德晶《现代诗歌理论与技巧》)
材料二: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远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摘编自杨景龙《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内在的节奏感受,诗的意象、形象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二者都有助于理解诗歌。
B. 只关注意象的显现和内涵会让我们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出现对诗歌过度解读的毛病,同时失去了领悟诗歌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
C. 中国新诗对古典诗歌的继承不是墨守成规式仿效,古今诗歌在作品之间、诗歌体裁之间以及诗人之间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 胡适的《尝试集》发轫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在诗歌风格、遣词造句、诗歌主题、诗歌体式等方面,都体现出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可以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也会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类能力,我们才不会产生对诗歌理解的障碍。
B. 诗并不总能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和谐统一。所以我们欣赏诗歌的时候要更多使用两副眼光,有时候使用一副眼光。
C. 如果诗歌不是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读者就不会失去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
D.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不仅有望开辟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在广泛意义上更有益于提升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
A.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一句,“黄土下紫色的灵魂”这一意象内涵丰富,富于情感。
B. 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中国新诗的代表性作品,理解这首诗离不开“五四”特定的时代氛围,诗歌展现了作者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
C. 郑愁予《错误》中“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一句,用“东风”“柳絮”营造氛围,“不来”“不飞”读起来如低吟浅唱,达到了音韵节奏与意象的和谐统一。
D. 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发出“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的呼号,表达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感情,“土地”在诗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4. 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语言上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说明。
5. 学校文学社打算鉴赏徐志摩诗歌《再别康桥》,作为校文学社社长,请你结合诗歌与材料相关内容,给社团成员分享三点鉴赏该诗的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雪
沈从文
天气变到出人的意外。晚上同叔远分别时,还约到明早同到去看栎树林里捕野狸机关。把身子钻到新的山花絮里呼呼地睡去。人还梦到狸子兔子对我作揖,心情非常的愉快。因为是最新习惯,头是为棉被蒙着,不知道天亮已多久,待到为一个人摇着醒来时,掀开被罩,已经满房光辉了。
叔远就站在我面前笑。
因为是纸窗,我还不知道外面情形,以为是有了大黄太阳,时候太晏了,看狸子去不成了,就懊丧我醒来得太晚,又怪叔远不早催我醒。
“我刚从老屋过来,院中的雪总有五六寸,瓦上全成了白颜色,你还不知吗?”
“落雪?”
“给你打开窗子看,”叔远就到窗边去,把两扇窗子打开,“还在大落特落呢,会要有一尺,真有趣极了。”
叔远以为我怕冷,旋即又把窗关上。我说不,落了雪,天气倒并不很冷。于是就尽它开着。
雪是落得怪热闹,像一些大小不等的蝶蛾在飞,并且打着旋。
房中矮脚火盆中的炭火炽爆着火星,叔远在那盆边钩下身子用火箸尽搅。
“我想我得起来了。”
“不,早得很。今天我们的机关必全已埋葬在雪里,不中用,不去看了。呆会儿,我们到外踏雪去。”
“下了雪不成,那我们见到玛加尔先生他捕狐不就正是在雪中么?”
“那是书上的事情,并且是俄国。我的天,你为了想捉一匹狸子,也许昨天晚上就曾做过那个可怜玛加尔捉狐的梦了!”
听到叔远的话我有些忸怩起来。我还不曾见过活的狸子在木下挣扎情形。只是从那本书上,我的确明明白白梦过多次狐狸亮亮的眼睛在林中闪烁的模样了。
叔远在炭盆的热灰里煨了一大捧栗子,我说得先漱漱口,再吃这东西。
“真是城里人呵,”叔远是因为我习惯洗脸以后才吃东西揶揄我,“我告你,乡巴佬有些地方也很好受用的,若不是我娘说今天要为你炒鹌鹑吃,在这时节我们还可以拿猪肠到火上来烤吃呢。”
“那以后我简直无从再能取笑乡下人了。这里太享福。”我想我这个冬天,真过一个好运的年了。
一竹筒栗子,我们不知不觉就已吃完了。望到窗边雪还是不止。
叔远突然说他要出去一会,接着我耳朵听到他的脚步踏在雪里沙沙的声音渐远去了。我侧面睡下,望到那窗外雪片的飘扬。等一会,叔远还不来。雪是像落得更大。听到比邻人家妇人开门对雪惊诧的声音,又听到屋后树枝积雪卸下的声音,又听到远远的鸡叫。
火盆中新加的白炭,为其他的炽炭所炙着,剥剥爆着响,像是在催我,我决定要起床了。
然而听到远远院子的那端,有着板鞋踏雪的声音,益近到我住的这房子。掀开帘子是一个女人,叔远的母亲。我笑了,赶忙要起床,这老伯娘就用手止住。老人一进房,就用手去弹那蓝布包头上的雪。
到这老伯娘把手来炭盆边交互捏着烘着时,我们适间所吃的栗子,剥到地下盆边的栗壳,已为老太太见到了。老太太笑。我记起叔远说的,娘是不准拿东西到早上吃,担心这时叔远不知道他娘在此,恰巧这时高高兴兴捧了一堆果子从外面进来,又无从起来止住叔远,就很急。
叔远的娘似乎看出我的神气了,就微笑解释似的说:“我告了他今天早饭我们炒辣子鹌鹑不准多吃别的零东西,这孩子又骗我!栗子吃熟的还不要紧,不过像我们老人吃多了就不成。”
我答应她的话是:“不,我并不想吃。”我一面在心中划算,“今天吃早饭我若不再多吃两碗来表明我栗子吃得并不多,真是不配在此受人款待了。”
听到院中有人踹雪的声音,我断定这真是叔远了,老太也听到,就从窗口望出去。
“又不怕冷呀。你瞧手都冻红了,还不开烤烘!”
叔远即刻负着一身雪片进房了,我因他妈望别处,就怒目示意,告他栗子事已为老人发觉。
叔远装作不在意那样,走近炉边去,说:“娘,我先还以为挂在那檐下的棕袋里栗子不干,谁知甜极了。”
“你是又忘娘的话,同从文吃烧栗子了。”
“并不多,只几颗儿。”
娘望到地下那一些空壳,听到“几颗儿”的话,就不信任似的抿嘴笑。我也不得不笑了。叔远坐在火边反复烤着那些肿成小胡萝卜似的手指,娘就怜惜十分为纳到自己暖和的掌中捏着。叔远一到他娘的面前,至少就小了五岁。
我是非得起床不可了。叔远说是为到东院去叫人送洗脸水,他娘就说让她过去顺便叫声,娘于是走了。
我站到床上,一面扣衣一面说,“我问你,你拿的耙同腊肉?”
叔远把头摇,知道是母亲已告了我。然而又狡猾地笑。
“怎么?还有什么罢?”我看叔远那身上,必定还有赃。
“瞧,”果不出所料,叔远从抱兜里把雪枣坯子抓出七八条,“小有所获,君,仍然可以!”接着叔远说是只怪娘为人太好。所以有些地方真相是不应当的顽皮。
“还说!你真不孝!”
洗脸水还不见来,我们二人又把放在灰里捞好的东西平分吃完了。
一九二七年十月作(有删改)
文本二: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更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啼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我”和叔远争论能否在雪地里捕捉狸子,叔远说“那是书上的事情,并且是俄国”,可见他是个爱读书的乡下人。
B. 叔远娘不让叔远早上吃零东西,是出于对他生活方面的严格要求,这与《边城》中爷爷在生活上对翠翠的关怀体谅不同。
C. 文中多次写到“我”打算起床,却一直迟迟未起,突出了“我”闲适而自由的生活状态。《边城》中爷爷因为喝酒而忘记来接翠翠,生活也是这种状态。
D. 文中加点句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雪下得更紧了”,都交待了故事的环境,都对人物刻画和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划线句子写了妇人之声、树枝之声、鸡叫声,烘托出“我”的内心,也调节了叙事的节奏。
B. 文本一不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不注重情节的紧凑,笔调舒缓,呈现出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C. 文本一人物语言个性化,地域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符合人物职业身份。叙事语言清新、简洁。
D. 文本二中,看客们的“九分得意”和阿Q的“十分得意”共同凸显了“未庄”人们的精神状态。
8. 有人认为文本一小说的结尾十分突兀,你是否赞同?结合文章,请从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塑造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9.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与沈从文的“重塑民族品格”有着大体一致的目标,但他们作品的呈现方式却不尽相同。请结合选文,完成下方表格。
材料一 材料二
人物 通过对“吃栗子”“吃早饭”的描写,塑造了天真顽皮的叔远和淳朴善良的叔远母亲的形象,表现人性美。 ①
环境 ② 隐去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使未庄更具普遍性。
主题 ③ 饱含对民族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焦虑,国民的“劣根性”冷静的批判,希望人们获得新的理性,实现民族强盛。
二、古代诗文阅读(49分)
(一)课内基础知识积累(本题共2小题,10分)
10.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知来者之可追 (2)曷不委心任去留
(3)早实以蕃 (4)字而幼孩
11. 翻译下列句子。
(1)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圬①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②衣食余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节选自韩愈《圬者王承福传》有删改)
【注】①圬(wū):粉刷墙壁。②镘(màn):粉刷墙壁的工具。
12. 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强心以智A而不足B不择其才C之称否D而冒之者邪E非多行可愧F知其不可G而强为之者邪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业,文中意为“把……当作职业”,用法和意义与“驼业种树”中的“业”是一样的。
B. 京兆,可指京兆尹,即国都所在地区的行政长官,也可指京兆尹所管辖的地区,本文指后者。
C. 所以,在文中表示凭借、方式,用法和意义与“此世所以不传也”中的“所以”不同。
D. 余,和“吾”“我”“予”一样表示第一人称。表示第二人称的有“尔”“若”“彼”等。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人物传记,但对传主的经历叙述简约,重在引述其观点,发表议论,实际上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章。
B. 王承福有自己的生存理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事,人与人是需要相互依靠、通力协作来求得生存的。
C. 作者对王承福的评价富有辩证色彩,既肯定他的“独善其身”,又对他类似杨朱的“贵己”思想持否定态度。
D. 作者借给王承福作传来反思自己的患得患失、贪邪无道,也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有这种行为的世人的批评。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
(2)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16. 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王承福选择“圬”这一职业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宾至①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②。
【注】①此诗是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草堂后作。诗题里的“宾”,当指事先通报“车马”而至的“贵介之宾”。②药栏:药圃栏杆。这里借指药圃中的花药。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住所偏远,很少有人造访,因身遭冷落而有怨恨,所以面对宾客不愿尽礼。
B. 颔联写宾亦写己,其中“岂有”一句是诗人自谦之辞,同时点出宾客远道来访的原因。
C. 诗人在颈联中说自己身为寒酸儒生,一生粗茶淡饭,表款待不周,也有自伤身世之感。
D. 尾联说如果宾客不嫌菜色简陋,来日还望重来看花,言语十分礼貌但显得客套生分。
18. 《宾至》与《客至》中的主人对“宾”和“客”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析。
(四)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题,10分)
19. 补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农人告知春耕时节已到,准备开始工作。
(2)古人治学,注重质疑和求实。陆游主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做法。
(3)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认为自己种树的诀窍不是让树木活得长、长得快,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观点对育人治国颇具启示意义。
(4)“酒”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常见的意象,借一壶浊酒,浇心中块垒,如鲍照在《拟行路难》中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一壶浊酒,与友人欢聚,如杜甫在《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主人待客之简,家境之贫。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反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就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溶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叮当,叮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20. 下列句子中“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你这本书是从图书馆借的吗?
B. 听了司机的话,三个乘客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C. 请你从班上选出三位同学,一起到老师办公室搬教材。
D. 她是一位很热心的同学,尤其是助人为乐的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每一次与他人的冲突、与外界的冲突,都是自己内在的冲突。
上面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厦门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B 2. A
3.
B 4.
①材料一用“往往”有时“应当”等限定词,使文章表达更严谨、周密。
②材料二常引用诗歌句子,运用排比、整句等,使文章语言更具有文学性。
5. ①提升自我的音乐节奏感受能力和对意象的领悟能力。
②用两幅眼光去欣赏诗,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和音韵节奏的进行欣赏。
③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了解《再别康桥》相关古典诗词知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A 7. C
8. 不突兀。①情节上,与上下文衔接自然。以我和叔远吃东西结尾,照应前文写“吃”的情节。②人物形象上,与前文叔远天真顽皮的形象一致。如叔远背着母亲和“我”一起吃栗子,被发觉后,还装作不在意。③主题上,深化文章主题。结尾通过写我们分吃东西,突出叔远和我的纯真情谊,展现出当地风土人情之美。
9. ①通过欺负小尼姑动作描写,刻画出阿Q欺软怕硬、哗众取宠的形象。他视小尼姑如草芥,亦是他畏强凌弱无赖霸道的表现。阿Q欺负小尼姑时,酒店里的闲人大多是看客,一起哄笑,丝毫没有帮助的意思;阿Q也在众人的欢笑中欺负得更加有力,表现人们欺软怕硬、冷漠、自私、麻木。
②小说创设“雪”这个环境背景,下大雪时,叔远细心照料“我”,叔远娘关心“我”,大雪带给“我”的是温暖,以“雪”为背景,营造了小说的抒情氛围。
③小说通过对“我”到乡下,与叔远和他娘之间发生的琐事的叙述,反映了乡下人的纯朴与善良,表达了对普通人的人性美的赞扬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49分)
(一)课内基础知识积累(本题共2小题,10分)
【10题答案】
【答案】(1)追:动词,挽回、补救。
(2)曷:疑问副词,何,为什么。
(3)实:名词活用为动词,结果实。
(4)而:通“尔”,人称代词,你们的。
【11题答案】
【答案】(1)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什么地方
(2)发出铿锵之声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2~16题答案】
【答案】12. BEF
13. D 14. D
15. (1)但是人们不可能样样都亲手去制造,最合适的做法是各人尽他的能力相互协作来求得生存。
(2)喜欢富贵为贫贱而悲伤,我难道与一般人不同吗?
16. ①从军归来,失去土地。②技能容易掌握,力所能及。(只愿劳力,不想劳心。)③能自食其力,问心无愧。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7~18题答案】
【答案】17. A 18. ①《客至》表现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尾联写主客对饮兴致渐浓,并招呼邻翁助兴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突出场景的欢快热烈,友情的诚率真。
②《宾至》既表达了款待不周的歉意,又表现了主人对贵宾的敬而远之。尾联为客套话,在表达“野外无供给”的歉意的同时,兼邀贵客再来看花,言辞客气,又暗含送客的意味。
(四)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题,10分)
【19题答案】
【答案】 ① 农人告余以春及 ②. 将有事于西畴 ③. 事不目见耳闻 ④. 而臆断其有无 ⑤. 能顺木之天 ⑥. 以致其性焉尔 ⑦. 酌酒以自宽 ⑧. 举杯断绝歌路难 ⑨. 盘飧市远无兼味 ⑩. 樽酒家贫只旧醅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6分)
【20~21题答案】
【答案】20. D 21. ①反问可以加强语气,感彩更为鲜明。
②“难道这不是‘风景’吗?”,意思是“这就是‘风景’”。用一个反问句强调改观后的沙漠就是“风景”,说明“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道理。
四、写作(60分)
【22题答案】
【答案】例文:
向外审视明冲突,向内参悟观自修
“世界是寡言的、矛盾的、无解的”,为人处世,冲突永远不曾消弭。每一次冲突之下,都是思想、能力、德操的取向差异。迎面冲突,追根溯源,参悟己身,提升修行,而后与冲突和解,臻于至善。
冲突是不和谐,似乎代表着消级意味,实则不然,我们迄今为止的革新无一不是在冲突中突围,它往往是更清醒的认知、更前沿的技术,与其一味求同,不如认识到冲突迭起更是时代常态,也应是吾辈审视进修的生门。
向外审视明冲突,接收外界反馈,认识冲突本源!
日与月,光与影,硬币的正面与反面;进与退,赏与罚,决择的坚持与迁就,有形与无形的事物都存在冲突。而面对冲突,我们需审视,是“众人皆醉我独醒”还是自我浅薄无知、急需提升。斟古,百家争鸣,文化从此昌荣、生生不息,博采众长,各放异彩,冲突之后是更和谐的繁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过分归结于自我,面对弊病,坚定自己的真心、正义才不会如无根浮萍。观上,只有在冲突中兴致盎然,慎思明辨,博观而约取,方可参透冲突表象后的本质,不畏浮云遮望眼。
向内参悟观自修,剖析内界问题,重整行装出发!
鲁迅先生曾在《自嘲》中写道:“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如若以此处理冲突,以此态度放纵,显然无法取得长足进步。既已明了冲突本源,我们所需即是刀刃向内,“向外看的人是慌张,向内看的人才是清醒。”诚哉斯言!正是自我的求变,正是慎独的自修才推动我们步步坚实、不偏不倚,化冲突为平夷。王阳明贬谪失意,龙场悟道,格物致知,创立“阳明心学”,一朝名满天下;苏子一蓑烟雨,泛舟赤壁,哲思物我和一,亦有豁然平生。以此为鉴,我们更应从自我出发,窥内心而后知变,主动消解冲突,认识自我,从而洗髓换朽,身轻如燕。
史铁生曾言:“要从任何流畅的程序里听见磕磕绊绊的声音,在任何熟悉的地方看出陌生。”生活与冲突便是如此,于冲突中发现、改变、进阶,以一时之痛化一不老青山永存,岂不乐哉?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这漫漫长途,面对冲突迭起,与外界交手,与自我和解。我们且审视之,明辨之,自修之,笃行之,重塑新我,而后行稳致远,长华歌倚马,驰骋无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