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暑假考试都是什么试卷(四年级下册期末试卷会考些什么)

四年级下册暑假考试都是什么试卷(四年级下册期末试卷会考些什么)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8-19 19:50:58

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 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 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阅读,既是精神的漫游,又是心灵的跋涉。一本好书就是一位良师益友,读懂它, 不为附庸风雅,也不为炫耀逞能,心无旁wù( ) 地阅读,只为汲取养分,给自己的心灵安一个家,让它有所着落,能够看清本质,对现实不盲从,对教条不墨守,让 的生命变得坚毅笃定。
1、根据拼音写汉字, 给加点字注音。(2分)
逞()能 心无旁wù( )

2、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孤注一掷 B.命运多舛 C.漫不经心 D.无所适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小说家通过超凡的想象力、细致的观察、深刻的体验,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看到两手搭在髀间,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那是鲁迅笔下的杨二嫂;看到被困地心仍坚持完成研究工作,那是刘慈欣笔下“落日六号”的领航员……小说的构思技巧丰富多样:伏笔,这点不必多说( )有突转, ,范进中举后突然变疯……
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通过超凡的想象力、细致的观察、深刻的体验,小说家塑造了鲜活的一个个人物形象。
B.通过深刻的体验、细致的观察、超凡的想象力,小说家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C.小说家通过细致的观察、超凡的想象力、深刻的体验,塑造了鲜活的一个个人物形象。
D.小说家通过细致的观察、深刻的体验、超凡的想象力,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4、在括号内填入的标点符号是()(1分) 
5、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不过在小说《范进中举》中 B.以小说《范进中举》为例
C.所以在小说《范进中举》中 D.小说《范进中举》也不例外
6、由于“柳”与“留”谐音,诗人常常借其表达“留恋、惜别、怀乡”之情。下面诗句中的“柳”不具有这个表意效果的一项是()(2分)
A.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D.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小雅·采薇》)

二、古代诗文阅读( 20 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词, 完成 7- 8 题。(4分)

清平乐·平原放马 张炎
辔摇衔铁,蹴踏平原雪。勇趁军声曾汗血,闲过升平时节。
茸茸 天涯,涓涓野水晴沙。多少骅骝老去,至今犹困盐车。
浣溪沙·题丁兵备丈画马 王鹏运
苜蓿阑干满上林, 残秣独沉吟。遗台何处是黄金
空阔已无千里志,驰驱枉抱百年心。夕阳山影自萧森。
【注】①本词作于南宋末年,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②张炎,南宋词人,从小生长在都城临安,宋亡后,到处漂泊浪游。③王鹏运,晚清诗人。④黄金台:亦称招贤台,燕昭王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黄金台。
7、下列填入词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秋草 狂风 B.春草 西风 C.青草 春风 D.枯草 东风
8、两词都写马,但用意不同,说说你的理解。(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 9-11 题。(10 分)

班超字仲升 , 内孝谨 , 不耻劳辱。有口辩 , 而涉猎书传。家贫 , 常为官佣 书以供养 。久劳苦 , 尝业投 ① 笔叹曰 : “ 大丈夫无它志略 , 犹当效傅 介子、 张骞立功异域 , 以取封侯 , 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左右皆笑之。超 曰 : “ 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 ”
王充少孤 , 乡里称孝。后到京师 , 受业太学 ② , 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 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 , 常游洛阳市肆 ③ ” , 阅所卖书 , 一见辄能诵忆 , 日久 , 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后归桑梓 , ④ 屏居教授 。
( 选自《 后汉书 》 , 有删改 )
[ 注 ] ① 投 : 掷 , 扔。② 太学 : 古代的大学。③ 市肆 : 市中店铺。④ 屏 : 退避 , 隐退 。

9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 (3分 )
(1 ) 涉猎 ( ) (2) 辍 ( ) (3) 桑梓 ( )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 (4分 )
(1 ) 家贫 , 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
(2 ) 日久 , 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
11 、 从文中班超、 王充身上 , 你获得什么启示?(3分 )

(三)默写(6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

(1) 《醉翁亭记》 中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2) 《水调歌头》 中表达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3) 《无题》 中 。用浅显通俗的比喻, 巧妙自然的双关, 表达对爱情的至死不渝。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3-15 题。(9分)

精于心, 简于形 王晓秀
①精于心, 简于形, 不仅是一种至美, 也是一种能力和境界。
②人生的繁出于惑。要以“仁 ”抗拒诱惑, 以“智 ”解除困惑。不惑, 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 。弱水三千, 我只取一瓢饮, 乐以忘忧, 简以存真, 才是人生的“ 大道至简 ”。简不是物质的贫乏, 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困厄, 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说的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 人要学会简单生活, 简捷行事, 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 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 自会进入至简忘我忘物的状态。
③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 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 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 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 真正做到“精于心, 简于形 ”, 还得把自己给找回来, 放平心态。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 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 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 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 用最多的梦想面对未来。
④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 张桌,一处清幽, 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 要百般的努力, 这样才会无忧无虑地欣然享受生活。生活中, 不完美的是心态, 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 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有瑕疵。简单做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 不生事、 不怕事, 无怨无悔。
⑤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对抗, 有些人笑在开始, 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 试着回眸, 放松自己, 不强求、 不萎靡、 不浮躁, 做最好的自己, 知足、 淡然, 即使再苦再累, 只要坚持往前走, 属于自己 的风景终会出现。
⑥生活容不容易, 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 心境改变了, 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 你就会变得越紧张、 越复杂, 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 你对生活要求得越少, 就越容易满足, 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 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 活在当下, 知足便能常乐。清纯似儿时天真 的童贞, 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 能欣赏“斜阳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 ”的悠闲, 能听闻“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的天籁, 能感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 出“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人, 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地写出 《醉翁亭记》。
⑦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 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 有委屈的泪水,有成功的自信, 有失败的警醒, 每一段经历都很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充实, 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平常心, 生活简单让人轻 松快乐, 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 才深悟生命之真谛;因为简单, 才尽享心灵之静美。

(选自《做人与处世》, 有删改)
1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精于心, 简于形, 不仅是一种至美, 也是一种能力和境界。
B.本文的标题十分凝练, 作者在第①②段中阐述了“精于心, 简于形 ”的内涵, 然后下文具体地阐释 了“精于心, 简于形 ”对于人生的价值。
C.作者在第⑥段运用了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具体而突出地论证了“处境在于心境 ”的观 点, 从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本文的很多语句富有诗意, 充满哲理, 能给予我们人生启迪。
14、下列不适合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3 分)
A.苏轼屡次被贬, 人生遭遇多次波折, 但他不把这些放在心上, 每到一个地方都把当地治理得井有条,受到人们的爱戴。
B.抗日战争时期, 共产党人放弃一切纷争, 把主要精力放在抗击日本人的侵略上, 最终取得了抗日战 争的伟大胜利。
C.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王海共击落、 击伤敌机 9 架, 因战功卓著被授予“ 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级战斗英雄 ”荣誉称号, 他率领的空三师九团一大队, 共击落击伤敌机 29 架, 战绩突出, 荣集体一等功, 被 誉为“英雄的王海大队 ”。
D.春去秋来, 万佐成、 熊庚香夫妻的厨房已经走过了 19 个年头, 已近 70 的他们依然凌晨四点起床备 好炉火, 迎接每一天的新老客人, 365 天从不离开。在与病魔抗争、 在与亲人相守相伴的日子里, 一 定有一份温暖和欢乐来自爱心厨房。医院里亲人间互相守护, 院外爱心厨房完成了另一种守护, 无论 白天或夜晚, 这里总会为你留一个炉火。
15、结合文章内容, 说说我们应该具备哪些品质才能做到“精于心, 简于形 ”。请简要作答。(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6-17 题。(6分)
材料一: 抖音发布的《古诗词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古诗词短视频在抖音上累计播放量达178亿次,同比增长168%。来自图书销售市场的数据也显示,近几年古诗词图书销量猛增。这些充分说明:在精神文化产品极度丰富的今天,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
古诗词中,唐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大家之所以喜欢唐诗,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便于朗诵记忆;另一方面是因为唐诗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风气开放、兼收并蓄,涌现出大量诗人、艺术家。现存的五万多首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再加上高超的艺术水准、高深的思想境界,因此唐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领域最为璀璨的明珠,让后来历代人充满敬仰之情。
唐诗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今天我们回顾这些诗句时,不仅要读出诗人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比如《行路难》,李白在诗中感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显示出他对前途困难的清醒认识。
我们的诗人没有回避人生面对的困难、遇到的阻力,最终释放出来的是希望、理想和前景。诗里有悲伤、有泪水、有痛苦,还有挫折和烦恼,但最终传递给人们的是希望,是未来,是阳光,这也是许多古诗词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
(摘编自康震《古诗词在今天为何热度依旧》)
【材料二】
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
(摘编自邵毂平《诗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三】
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
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才会引起怨悱。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僵”伴随后。“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
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的深刻介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量。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动乱,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敝。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
(摘编自余恕诚《唐诗风貌》)
16、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所有古诗词体裁中,唐诗之所以受人敬仰的最主要原因,是它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
B.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这就使得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成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大事。
C.封建时代文人创作的诗歌都会受到政治的影响,并且如果其政治生涯有所坎坷,怨悱的情绪就会体现在诗歌中。
D.一个朝代建立初期,社会总是稳定繁荣的,士人对政治也并不关注,这也使得诗歌创作以颂美居多。
17、【材料二】【材料三】都论述了中国诗歌与政治的关系,它们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8-21 题。(15分)

瓷器易碎 李磊

①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家里有一只瓷罐,被母亲放在了烧边的木柜子里,罐子里面积攒着家里母鸡下的蛋。母亲一有空闲就会抱出瓷罐,一遍遍地数着鸡蛋的数量,然后或是点头微笑,或是摇头叹息。每过一段时间,鸡蛋积攒得多了,母亲就会把它们变成我的书本或是衣物。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我长大了,进城了,工作了,成家了,母亲却依旧留在乡下养鸡种地,在她日复一日的摩挲下,那瓷罐上天青色的釉彩虽已有些模糊,却也浸润出了岁月独有的光泽。
②母亲这几年,喜欢上了种豆子,红的、黄的、绿的,胖的、瘦的、扁的,只要是豆子她都要高看一眼,母亲在乡下种了七八亩豆地,她在豆子地里劳作时,常常望着远方的城市自言自语:“豆豆,我心疼的豆豆。”豆豆是她孙子的乳名。
③我和妻子工作太忙了,照顾不过来年幼的豆豆,母亲得知后一夜没睡,终于狠下心扔下了乡下的母鸡和土地,离开了她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庄,一头进了纷乱的城市,陪着她一起来的还有那只我再熟悉不过的瓷罐。母亲用瓷罐为我们装了十几颗新鲜的鸡蛋——她觉得自己家的鸡蛋最有营养——又用各种各样的豆子将剩下的空隙填满。她把瓷罐擦得干干净净,小心地装进一个布袋子里,再把布袋子虔诚地吊在胸前,一路搂着、抱着直到我家。城里的豆豆刚开始识人辨物,对颜色敏感,母亲就让豆豆猜瓷罐里豆子的颜色,豆子被一点点地倒出来,又被一点点地装回去。挺有意思也挺没有意思的游戏,祖孙俩整整玩了一天。
④从此,母亲开始了陀螺一样的生活,从早到晚围着豆豆旋转。她的眼里嘴里心里只有豆豆,似乎完全忘记了其他,但我知道母亲偶尔还是会惦念乡下。有一次,母亲带豆豆回农村看她挤出时间收获的豆子。她打开放在墙边的一只口袋,将满满一袋子绿色倒在了地上;接着又打开一只口袋,又将满满一袋子红色倒了出来;接着又打开一只口袋……最终,几种颜色的豆子混合成了色彩斑斓的河流,豆豆极喜欢这个游戏,他躺在河流中开心极了。晚上等豆豆睡着后,她一个人慢慢地将那些豆子按照颜色一一归类,让它们重新回流到了各自的袋子里。我始终不知道,那一次她收拾豆子究竟用了多长的时间。
⑤再后来,我的工作不那么忙了,豆豆也上学了,母亲也可以回乡下全心全意地照顾豆子们了。可母亲却仍旧牵肠挂肚、放心不下,她早已习惯了离不开豆豆的生活,于是便固执地选择在豆豆的家和豆子们的家之间往返奔波,从不间断不肯停歇。而每次来的时候,她的怀里总会有那只装着鸡蛋和豆子的瓷罐。有时我会想,其实母亲就如同她怀中那一只瓷罐,来的时候盛满了营养、富有生命力,而回程时却变得空瘪无力、毫无生机。每一次都是这样,母亲将储备了许久的心力带到城里,在豆豆那个孩子身上消耗得一干二净,然后,再拖着疲惫的身子返回豆子们的家。那来来回回的路上,只有那个满了又空了的旧瓷罐一直陪着瘦弱的她。
⑥瓷罐终究有些沉,我不愿再让母亲抱着它装鸡蛋和豆子来我家。母亲却不听,她不愿让瓷罐闲着,她总说瓷罐要是总闲着不用就容易坏掉。我自然是不相信她的说辞,却也明白她已经习惯了瓷罐的陪伴,坐在车上时看一看,走在路上时摸一摸,只要瓷罐在,她仿佛就不会那么疲累。即便是在我家,晚上豆豆和母亲睡在一屋,瓷罐也和母亲睡在一屋。豆豆睡在母亲的床上,瓷罐睡在母亲的床下。母亲就喜欢把她的心爱之物全都放在身边,这样睡觉才能安稳香甜。有时候我想,也许在母亲眼中瓷罐跟人是一样的吧。
⑦终于,母亲又抱着一瓷罐鸡蛋和豆子气喘吁吁地来了,我上前接过沉甸甸的瓷罐随手放在地上,却忍不住有些埋怨:“怎么又拿鸡蛋和豆子,不是告诉你别拿了,挺沉的不说,家里也吃不完,上回的还剩着呢,还有上上回的……”不知不觉我的声音大了起来,母亲习惯性地保持沉默,可那件瓷罐却坐不住了,它开口说了话,“轰”的一声,在我和母亲的面前碎裂成片,鸡蛋摔破了壳流出了黏黏的泪水,脱离了束缚的红色豆子正努力朝远处翻滚……
⑧这件受母亲器重多年的瓷器,为什么碎得这样毅然决然、不可挽留呢?我一直在寻找答案。直到有一天,母亲从乡下返回我家时忘带了钥匙,她竟抱着布袋趴在冰冷的楼梯上睡了一个上午。我突然从母亲身上得到了答案:她们都早已疲惫不堪,她们已承受不了生活的重压和这种两地奔波的辛劳,只不过瓷器的性子急了一些。我轻轻摇晃母亲瘦弱的肩膀,将她揽在怀里。我不敢再埋怨她,怕早已年迈的她会像那件瓷器一样脆弱易碎,让我来不及呵护与珍惜。
18、母亲为我们做了哪些事?请结合文章第③——⑤段的内容概括。(4分)
19、文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家里有一只瓷罐,被母亲放在了炕边的柜子里,罐子里面积攒着家里母鸡下的蛋。每过一段时间,鸡蛋积攒得多了,母亲就会把它们变成“我”的书本或是衣物。
B.第③段中,加点词“扎”是“钻”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离开村庄到城里照顾豆豆时的决心,表现了母亲对“我”、妻子和豆豆深深的爱。
C.结合选文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劳、慈爱、有耐心,愿意为晚辈全心全意付出的人。
D.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详细描写了作者小时候在乡下豆子地里劳作时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厌倦之情。

21、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瓷器易碎”的含义?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的作用。(5分)

四、名著阅读(10分)
21、下列关于《水浒传》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水浒传》是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鲜明体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B.《水浒传》、中“酒”的存在感十足,成为情节的助推器:或醉酒伤怀,宋江浔阳楼题反诗;或贪酒破戒,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或借酒设计,吴用智取生辰纲。
C.“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赞美的是《水浒传》中的智多星吴用。
D.忠义堂前绣字红旗后面:一书“山东呼保义”,一书“河北玉麒麟”。前者指晁盖,后者指卢俊义。
22、《水浒传》运用大量描写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根据以下文段判断“此人”是 ,绰号是 ,他的人生结局是 。(3分)
此人虽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君,听的说了这话,自肚里寻思道:“我特地归家来取娘,却倒杀了一个养娘的人,天地也不佑我。罢罢,我饶了你这厮性命!”放将起来。
23、下列故事出自《水浒传》,如果要你以“合作”为话题发表议论,请选择一个你认为合适的作为你表达观点的依据,并简述理由。(3分)
A.大闹桃花村 B.汴京城卖刀 C.智取生底纲 D.三打祝家庄
我选择( ), 理由:

五、写作(50 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写作。

一只小鹿在溪边饮水,望着水里自己的影子,非常得意自己修长而美丽的双角,却对那与身体不相称的细小的四肢感到不满。正当它叹恨之时,忽然听见猎人带着猎狗自远处而来。它转身拼命地奔逃,庆幸有那轻盈快捷而细小的腿,慌不择路的它一头扎入竹林中,无奈美丽的双角被竹子卡住,自己成了猎犬的俘虏。小鹿非常后悔,不禁叹道:“救我命者是我所恨,丧我命者是我所爱。”
材料给你怎样的思考和启发?请你结合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诗歌除外), 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600 字。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