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试卷模板带出题人(怎么用试卷模板出试卷)

公司试卷模板带出题人(怎么用试卷模板出试卷)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8-10 08:39:08

精挑细选集语料 集思广益命试题

——考纲信息卷T5卷命题综述

“考纲信息卷T5模拟卷”经过编辑部老师、命题老师和审题老师的共同努力终于完工了。为确保命题工作顺利完成,编辑部对承担命题任务的老师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命制试题由两位老师负责,审题由两位老师负责,编辑部老师统筹协调安排整个工作。命制试卷是一项浩繁的精神劳作过程,涉及的事情千头万绪。尽管是模拟卷,但在追求与高考真题卷形似的同时,尽可能在内质上保持最大化的接近。正是秉持这个命题原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位老师各司其职,精耕于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随着试卷的付梓,命题和审题的工作就告一段落。至于试卷命制的质量如何,对2020年的高考备考能不能起到一定的导向与引领作用,只有通过实践检验——使用者的使用——才能给出客观的定性。毕竟,就一份试卷而言,命题人的命题意图与做题者的心理投射是有一定距离的。命题者精雕细琢的精神产品有时候可能因为认识的窄化,导致在思考和分析问题时不一定全面,只有通过试题的解答才能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不管怎么样,在命题工作尘埃落定的之后,再回头审视参与全程的经历,还是有许多东西值得总结的。

一、精心挑选材料,保持与真题材料相似度。

一份试卷由命题材料和试题及答案两个部分组成,两者相辅相成紧密关联。虽然是模拟题,但为了提高实用价值,语言材料和试题应尽量接近真题。只有这样,用卷者在做题的过程中才能产生有如做高考题的真实情境体验,才能真正收到以练备考的效果。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以真题卷的语言材料为参照蓝本挑选材料是关键。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浩如烟海,要找到适合作为命题材料的语料犹如大海捞针。不论是论述类的,还是实用类、文学类的,甚或古诗文,都有不计其数的材料,但很多都已经被用作命题材料,如何沙里淘金找到合适的,需要命题老师苦心孤诣地付出:一则选择的材料必须符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规定的文本式样。论述类文本中外皆可,探讨的话题是关于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实用类文本,中外作品可以作为信息源,文体涉及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等;二则选择的材料篇幅不宜过长或过短。一套试卷的整体长度字数在9000左右,所以五篇阅读类材料的篇幅要保持适度,论述类的在900字左右,文学类的在1400左右;三则材料要有可供命题的挖掘点。试题来自于材料,选择的材料要隐含命题点和解题点。如果只注重材料的本身而忽视命题和解题,都会影响试卷的质量。

完成材料的遴选,并非意味着可以命题。为了保证与真题的近似度,并更好地命题,还要对材料的整体和局部进行调整,诸如文章结构的安排,一些与命题无关材料的删减,语言表述方式的转换等都需要进行二次加工。一份试卷由形式和内容两个部分组成,要保持与真题尽可能相似,不仅要关注材料的外在形式,像体例结构、文本组接和语言表述的方式,还应注意内在各个部分的关联性。像实用类文本,选文是非连续性的,探讨的是“宫斗戏”的话题。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说明论述分析。看似各自独立,但各个部分之间内在的逻辑性必须协调,才有助于命题;作文选择的是连续性的材料,讨论的是2019年发生的放弃上清华的热门话题。按照“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写作要求,只有提供现实感强的材料,并具有多角度审题的视角,写作者才能写出现实感、生活化浓郁的文章。这样,如果以真题为参照,立足现实选择材料是命题老师大费周章的事情。

二、精心命制试题,保持与真题题质题色关联。

自2017年进入新高考以来,按照“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高考指导原则,近几年高考的试题特色(题色)和试题特质(题质)基本上保持稳定,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以这样的发展趋势为参照,在命题过程中,严格按照《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针对试题提出的要求和试卷结构作出的规定,并以高考真题为模板精心命题是保证试题不走样的前提。全国卷由22道试题组成,包括客观性选择题、主观性问答题和写作三个部分。从试题出题所依据的题源材料看,涉及阅读题和语言文字运用题两个方面;就试题的本身而言,选择题由题干和选择支组成,主观题由问题支和答题项构成;写作部分包括写作素材、提示信息和写作要求三个部分。

要保持与真题题质题色的关联性,试题宏观的外形应尽可能与真题的模式保持一致。而具体到试题本身,因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同,命题过程中关涉的点也不同。试题由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而一套试卷是一个有机整体,关涉到试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这些参考指数在命题过程中要有统筹的考虑和安排。就选择题而言,题干划定了考查的指向,选择支则是解答的凭借。要保证试题的质量,题干的设计用词规范严谨是最基本要求,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要明确,而且要有梯度性,试题的难易度要适中;选择支必须来自提供的语料,而且在设置时尽量避免原封不动地照搬材料中的内容,也不能为了增加难度主观性地增加语言理解的难度。“以文解题”是高考解题的基本原则,所以问题设计和选择支表述只能立足材料本身,不能另辟蹊径。同样,主观题在命制过程中,题干的设计要为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提示性信息。这样,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就不至于出现不着边际的混乱。当然,高质量的试题除了设题点选择的准确、巧妙,考查梯度和能力维度也要与真题相符,而且题干信息显与隐的关系要处理适当。在命题过程中,正是秉持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命题老师以真题为试题的范式,严格贯彻《考纲》和《说明》的精神,认真研读材料,立足材料,挖掘命题点。为了让试题的信度更高、区分度更大,有的试题经过数易其稿才确定下来。比如实用类文本阅读第6题,起初的命题是“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宫斗剧的负面影响”。从该题考查的知识点看,仅仅是针对材料四的内容设计;从考查的能力点看,也只是考查概括能力,而且答案也比较明显。很显然,6分的题目,根据《考纲》的要求,这样的试题是不具有区分度的。经过大家的协商,最后达成共识,把试题换成了“材料二中说:‘在政策的限制之下,宫斗这座高山,还真不太好翻。’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宫斗剧在政策方面被限制的原因”。前后比较可见,修改后的试题不论是涉及的面,还是能力点的考查都有了明显的改进。实用类文本的考查主要检测的是理解、概括和综合能力,要求对材料有整体性的把握,然后再根据要求筛选整合信息。局部设题很难对思维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查。

而诗歌鉴赏题的客观题,起初命制的试题是:“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开篇交代了“绿绮琴”和“白鹇鸟”的来源、产地,让人印象深刻。

B.诗人弹奏“绿绮琴”,心境平和超脱,犹如在“松石清霞里”,难以停止。

C.诗人最终没有留下故人赠送的“绿绮琴”,也放走了关在笼中的白鹇鸟。

D.这首诗语言凝练,却由人及物,阐发了深刻的哲理,让人读后回味无穷。”因考虑到考查点和能力点的问题,后来改为“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的亮点在于能够捕捉心与物相遇时的感受,并将其升华为一种哲理思考。

B.诗中的“绿绮琴”“松石”“清霞”等意象有特殊的寓意,暗示诗人的追求。

C.诗人最终没有留下故人赠送的“绿绮琴”,并且还放走了关在笼中的白鹇鸟。

D.本诗夹叙夹议,语言凝练简洁,明白晓畅,却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修改说明:诗歌客观题综合考查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综合理解和鉴赏能力,四个选项应把这些内容都涵盖进去。而且考查的关注点既要有整体的篇章结构,也应有局部的细枝末节。只有内容与形式兼顾,才能真正起到检测的作用。从前后命题看,修改前的试题对局部形象和语言理解的考查较多,其他的方面被弱化。而修改后加强了整体与局部、内容与形式的联系,考查的更为全面。

三、精心研磨试题,体现新高考考查指导精神。

如果说命制试题是建造房子的过程,那么研磨试题就是对房子进行精装修。从负责命制试题老师的角度看,严格遵循高考相关指导文件精神的要求,以高考真题的体例和试题类型为参照蓝本命制试题,算是完成了浩繁工程最根本的一个环节。但是,完成了命题工作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鲁迅先生说:“作文当三分写,七分改,尚可出精品。”于此同理,一套高质量的试题也需要经过反复的打磨和修改。当然,进入试题研磨阶段,已不单是审题老师的事情,而是在编辑老师的组织下,命题老师和审题老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在线研讨,如切如磋、精心打磨。虽然无法面对面交流,但声频的同步传递还是让研讨活动具有极强的现场感。

试题研磨的过程与命制试题的过程关注的点不同。除了关注试题的本身,还要回望语料,更要研究答案,方方面面都尽可能以“一字不可放松的谨严”对待。其实,试题打磨的过程不是在试题命制完成之后进行的,它贯穿于整个过程。语言材料的遴选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基本上最少要经过二次手术,特别是阅读理解的材料;材料确定后,命题也不是一次成功,也要经历多次替换的阵痛。而这些工作的翻工都是命题老师虚心听取审题组意见的前提下开展的。当然,研磨试题的过程除了注重试题的严谨和形式的相似,试题考查的指向也是关注的重点。传统高考侧重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而新高考除了知识与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是重心。基于此,到了三方会诊阶段,每一个参与命卷的人按照《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提出的要求,围绕试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拿出修改的建议。命题阶段是各司其职,打磨阶段则是有机的整体。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试卷少留瑕疵:命题材料的二次研读,从标点符号到字词句,从段落到篇章,从形式到内容,可谓是事无巨细;试题的精雕细琢,从设题点到题干,从文本表述到选择支,面面俱到。以论述类文本第一题为例,修改前的语料是“传说舜帝有“四目”,那时扇子并非用来引风取凉,而是由随从手持,表示“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此扇代表一“明”,故曰“五明扇”。“五明扇”多为天子所用,象征一种权威,也有亲王和达官使用的,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人二扇”。以之命制的试题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最早的扇子出现在舜帝时代,舜帝有五明扇,但并非用来取凉,而是代表一种权威。

B.春秋战国时的五明扇属长杆大扇,汉代时的扇子则变得小巧、实用,而且面料多种多样。

C.汉代时扇子扇面上出现女工、刺绣,使用者多是女性,到三国时的羽扇则多为男性使用。

D.在清代和民国,一把书画俱佳的扇子就可以透露一个人的身份,充当人与人交流的名片。”研磨后材料改成了“传说舜帝有“四目”,那时扇子并非用来引风取凉,而是由随从手持,表示“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此扇代表一“明”,故曰“五明扇”。“五明扇”多为天子所用,象征一种权威,也有亲王和达官使用的,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人二扇。春秋战国时期,在壁画上也常有“五明扇”,长杆大扇,由两个奴隶执掌,为主人障日蔽风,因扇子是椭圆形,柄又纵穿中间,称为团扇,或者叫合欢扇”。与之匹配的题目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最早的扇子出现在舜帝时代,但此时之扇并非用来取凉,如“五明扇”代表的是权威。

B.春秋战国时的五明扇属长杆大扇,汉代时的扇子则变得小巧、实用,而且面料多种多样。

C.汉代时扇子扇面上出现女工、刺绣,使用者多是女性,到三国时的羽扇则多为男性使用。

D.在清代和民国,一把书画俱佳的扇子就可以透露一个人的身份,充当人与人交流的名片”。

修改说明:前后材料比较,修改后的材料信息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增强,为试题的解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这符合“以文解题”的要求;而从契合度的角度看,材料与试题的调整尽可能与检测的能力等级和考查素养保持一致。“理解和综合概括能力”是论述类文本考查的主要能力。其中理解能力不仅是宏观的整体把握,更注重微观细节的理解,综合概括也是如此。

除了材料与试题,参考答案的设定也要经过反复斟酌,能力点的定位,赋分点的指向,主观答案的规范等,尽可能规范严谨规范。这样,才能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像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的答案,修改前是“散文化:散文与小说的最大区别,就是散文是讲述真实的故事,而小说是讲述虚构的故事。本文中的很多内容,比如江南的雨细如鹅绒绵绵不绝,将迷你小馄饨称为“捏空”,“一直住在锦溪乡下”等内容都极富生活化,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真实感,仿佛是读散文。(3分)诗意:诗意指的是作品有意境,有美感。本文中的“雨巷”“江南”“小雨”均为诗歌中的传统意象,能够带给读者婉约唯美的审美享受(3分)”。由于答案过于笼统,指向性不强,最后大家一致建议改为“散文化:从语言上,本文的语言具有较多的描述性成分,接近于散文的语言;从材料上看,本文不追求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娓娓叙说极为平凡的生活琐事;从真实性上看,江南的雨细如鹅绒绵绵不绝,将迷你小馄饨称为“捏空”,“一直住在锦溪乡下”等内容都极富生活化,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真实感,仿佛是读散文。(3分)诗意:诗意指的是作品有意境,有美感。从意象上看,本文中的“雨巷”“江南”“小雨”均为诗歌中的传统意象,能引发读者诗意的联想;从意境上看,本文营造出了朦胧梦幻的场景,能够带给读者婉约唯美的审美享受(3分)”。

修改说明:答案虽然是参考性的,但尽量做到完整规范。大而化之地处理很难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答案要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要源自材料,是经过加工整合的,不是照抄照搬原材料;其次要全面,特别是一些关键词;第三要有理有据,不能泛泛而论;最后要有层次性条理性,给人条分缕析之感。

一套试卷经历“选材-组材-命题-研磨”复杂工序的运转之后,进入出品阶段,前一阶段的工作就告一段落,试卷的生命也就处于暂时的休眠状态。当试卷进入使用者手中,它沉睡的生命会被再次唤醒。至于有无价值,价值的大小,只有经过使用才能表现出来;至于试卷命制的质量如何,在信度、效度、区分度的布局上是否合理科学,也只有在试题使用过程中对具体数据的分析才能得出客观结论。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