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子怎么包皮(卷包皮的方法)

卷子怎么包皮(卷包皮的方法)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8-10 05:53:25

包皮卷子馍

小时候,盼望着过年,因为过年可以吃上好的,吃上大白面馒头,吃上肉馅饺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在生产队时代,那时候小麦产量不高,除了队里社员出工不出力原因以外,还有就是以前没有良种,地里化肥使用量过少等多种原因,粮食产量过低,每家每户分到手小麦过于太少,逢年过节才敢吃上白面馍。

我记忆中最喜欢吃的就是姥姥家的包皮卷子馍,小时候我是在姥姥家长大的,我是姥姥家的开心果。姥姥家人口多,姥爷、姥姥生养了八个子女,四个儿子,四个闺女,日子过得艰难。记得小时候,姥姥几乎每天都要蒸一大地锅馍,多数都是玉蜀黍面窝窝头,馍锅中间会蒸三个包皮卷子馍。

包皮卷子馍是一成黄一成白的卷子,姥姥每次蒸窝窝头的时候,就会在案板上摊开一小块发酵好的白面,用擀面棍擀成长条模样,上面摊上黄色玉蜀黍面,向一个方向卷起来,用刀切开,形成黄白相间卷子馍。

吃饭的时候,大舅妈会把卷子馍、稀饭、炒好的菜放在桌子上,姥爷坐在桌子上吃饭,我依偎在姥爷身边,可以跟着姥爷一起吃卷子馍。姥爷心疼小外甥,卷子馍白面部分,姥爷都给我吃了,别看我小,特别能吃,姥爷总是耐心地喂我吃饭,等到我吃饱喝足他才吃。姥爷姥姥辛苦一辈子,在众多子女细心照顾下,活了九十二岁,姥姥活了八十七岁。

黄窝窝、黑窝窝,一年四季吃窝窝,过年才能吃上白馍馍。黄窝窝是玉蜀黍面蒸熟的窝窝头,黑窝窝是高粱面蒸熟的窝窝头。由于窝窝头不是发酵面团,是实面团,加上以前在农村,加工粮食都是“小钢磨”。加工出来的玉蜀黍面、高粱面颗粒比较大,老百姓俗称“糁粗”,用这种面蒸出的窝窝头,吃起来比较粗糙,口感不好,糁子粗的啦喉咙。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在大集体生产队时代,广大农民多数人家,一年四季主食都是窝窝头。生活条件好点的人家,吃黄窝窝,差的人家,吃黑窝窝,黑窝窝比黄窝窝还难吃,黑窝窝模样难看,外表“黑不溜秋”,加上是实面团,凉了以后又硬又粗糙。

在村子里面,能顿顿吃上卷子馍的人家不多,但是也有,比如有的人家,父母在外上班的,可以吃上商品粮,看着他们吃的卷子馍,小时候我看着眼馋,干咽口水。

俺家稍好一点点,吃的是黄窝窝,为了增加口感好点,父亲在外地购买糖精,妈妈在蒸窝窝时候放进玉蜀黍面中,蒸出的窝窝吃到嘴里,甜甜的。

小时候嘴刁的我,糖精窝窝也不愿意吃,不是饿得不行,是不愿意吃它。妈妈为了哄我吃饭,会蒸一个卷子馍给我吃。妈妈先掰下一小块卷子馍上白面,递到我的嘴边,哄着我说:“吃上一大口,长大去北京,保卫毛主席”,听说去北京,又是白面,傻乎乎的我一口吃完,“来,再吃一口粗粮,做火车去北京”,“到北京骑马打枪,肉包子管饱”,有火车坐,还能骑马打枪吃包子,我更是兴奋的大口吃饭。吃饱喝足,妈妈会用小饭衣(小孩子吃饭时候,围在胸前的布)给我把嘴干净,一面擦嘴,一面细声细语地说:“粗粮好,常吃粗粮不生病”。在那个年代,为啥吃粗粮好,估计妈妈也不知道。

1981年,联产承包制在我村实行,记得哪一年麦收前,我家里粮食吃完,临近麦收,借了村子里、粮食富裕户跟得家一袋面粉,勉强吃到新麦子收到家。

新麦子到家以后,家家户户屋里堆满粮食,乡面粉厂挤满了面带笑容的农民,拉来了小麦,寄存在面粉厂,带走了一袋袋白面,村里家家户户饭桌上大白面馒头管饱管够,窝窝头、包皮卷子馍一下子从农民的饭桌上消失。

农民的日子逐步富裕起来,吃不完的粮食拉到乡粮食所换成了钱,有钱的农民盖起大瓦房,有钱的农民到集市上选购新衣新帽,回家顺带着大块的猪肉,乡里集市热闹起来,琳琅满目商品摆满了街道两边,市场经济活跃起来。

再后来,勤劳聪明农民,科学种田,小麦产量一年更比一年高,加上秋季玉蜀黍产量达到一千多斤,老百姓饭桌上副食品花样越来越多,倒是主食逐步减少,窝窝头、包皮卷子馍彻底退出农民的饭桌,成为了历史记忆。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