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志愿,是人生的重要选择,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填报志愿和高考成绩同等重要,甚至比填报志愿比考试更加重要。都有说:考得好不如选得好,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说高考是孩子孤军作战,那么填报志愿就是一家人的战场,稍不留神就会战火弥漫,硝烟四起。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有时候孩子们的意见和父母的意见统一,那么这是最愉快的,也是最和谐的。但是,有很大的一部分,孩子们的意见和家长们的意见出现了分歧,该怎么办呢?
今天,在非凡教师看到了这样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受到启发。
梁思成和林徽因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但是他们在为孩子高考的志愿填报也产生了分歧,因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被传为佳话。高考前,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都希望孩子成为一名建筑学家,儿子梁从诫也不负众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在高考前,林徽因夫妇一直希望梁从诫能报考清华大学,以梁从诫的实力,要考进入清华大学的建筑系绰绰有余。殊不知高考成绩出来后,梁从诫却以两分之差无缘清华,这下可吓坏了林徽因夫妇,这怎么可能呢?绝对是成绩出错了。林徽因不甘心,要求复查孩子的试卷,但是卷面的11个字却狠狠刺痛了林徽因的心,“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历史!”寥寥数字,却是梁从诫无声的呐喊与最后的反抗。这时,林徽因才幡然醒悟,原来孩子并不是真正喜欢建筑,而是迫于自己压力,才被迫接受建筑的知识。一直以为替儿子选的路会是最好的。殊不知是自己错了,真正能做到选择和决定的是儿子自己。于是林徽因夫妇决定放下执念,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成为自己,走他自己喜欢的那条路。后来梁从诫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北大的历史系,毕业后梁从诫做出了许多成绩。
在志愿填报的问题上,首先我们要明白,填报志愿是孩子的人生选择,他们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意愿。同时,家长的经验和建议也值得重视。当意见不一致时,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家人不妨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探讨各自的想法和理由。也许在交流中,大家会发现彼此的观点有共通之处,从而找到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当然,孩子和家长的意见可能仍存在差异。这时,我们可以尝试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考量。比如,孩子可能更看重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家长则更关注未来的就业前景。通过换位思考,大家可以更全面地看待问题,减少分歧。
我们还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助。咨询老师、招生顾问或已经经历过填报志愿的学长学姐,他们的经验和建议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
无论最终的选择是什么,我们都要尊重彼此的决定。因为人生的道路是多样的,每一种选择都有可能带来成功和幸福。填报志愿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孩子和家长的意见都应该得到尊重。在分歧面前,我们要以沟通、理解和尊重为基石,共同寻找最适合孩子的道路。记住,一家人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够为孩子的未来铺就一条光明之路。
有时候,家长们常常认为替孩子选的路是最好的,但其实,真正能做选择和决定的是孩子自己。梁从诫后来在北大历史系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也证明了尊重孩子意愿的重要性。
所以,在填报志愿时,家长应该与孩子充分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和梦想。毕竟,人生是孩子自己的,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道路。当然,家长也可以给予建议和指导,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要交给孩子。
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填报志愿时,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方向,迈出人生重要的一步。也希望家长们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支持,让他们在自己的道路上闪耀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