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卷子图片是本子还是纸(高考试卷长啥样原卷本子)

高考卷子图片是本子还是纸(高考试卷长啥样原卷本子)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8-03 10:59:03

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经历最早世卿世禄制度,靠的是血缘制度。后来人口发展,这种血缘制度显然不太合适,秦国以军功爵制进行破局,在汉代形成察举制度。曹魏时期在世家大族的代表陈群的主持下形成了九品官人法,这项制度直接破坏曹操制定的唯才是举的人才选拔制度。使得寒门上升之路刚打开就被堵了。当然这一项制度有力地弥补察举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被世族所接受,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人才的重要机制。

任何制度在早期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但越往后弊病就越明显。九品官人法主要问题是人才都被世家大族垄断了,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冏境。这些世家大族也渐渐发展成门阀,直接威胁到朝廷的统治。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科举制度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科举制度是将人才选拔权直接收回到朝廷手中,有利打击门阀。武则天时期,因为科举制度使得寒门形成强大的力量,在武则天的带领下冲击门阀,最终使得门阀在武则天时期彻底走向没落。

科举制度萌芽开始于南北朝时期,正式成形是隋炀帝时期。在唐朝常设的科目有明经和进士科,实际上除了这两科还有秀才,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这估计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古代科举并非如现代高考只有华山一条道,而是多种选择。

有些朋友受到戏曲或评书的影响,以为考个状元是很容易的,实际上是非常非常难的,比过五关斩六将还要难。我给你一个数据你就知道难度有多大了,北宋三百多年一共只取了二万多进士,而在这个基础上才会产生状元。这样你大概就知道其难度比现在考公务员不知道要难上多少倍,宋代的相国大多在进士中产生,诱惑力还是很大的。

因为难度很高,十年寒窗远远不够,很多人去考的时候就会显得信心不足,有两个人物很受学子的欢迎,一个是下图这个长的有些凶相的,有人知道他叫什么吗?

这个叫魁星,在读书人心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还有一个人物叫文曲星,这个是主管文运的神仙,对于读书人来说如同商人供奉的财神一样重要。

儒生开考前拜完之后觉得有神明保佑信心大增,但是他们还觉得准备不够充分,所有有一些人就动起了歪脑子,那就是带小抄。现在有0.5毫米或更细的笔或者缩印,小抄倒是挺简单的。但古代是用毛笔,但硬是做成了小抄,那难度就高好多了。这样看来考试和作弊真是阴阳相生相伴啊。

有些朋友觉得这个本子是挺大的,其实这是知常容拍的时候因为没有对比,照片放大的缘故,其实只有普通书的四分之一或更小的样子。下面拿这书与毛笔进行比对,这样显得就更清晰了。

是不是很佩服这些高手,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还有是做成卷状的带进去的,看下图,密密码码的,等到作弊的时候能找得到答案吗?知常容挺替这位仁兄担心的。

但考试自然有试场纪律,所以考规也是有好多本的。下图是钦定科场条例,不知道你见过没有?

同时为了防止考生作弊,连考生的墨盒都作了规定,下图的便携式的墨,你可能没有见过。

考生的书包你肯定也没有见过。

你们肯定也很好奇,考生的试卷是长什么样的,下面给你们看一下童生的试卷。这是试卷最右边的封头。这里信息量很大,可以慢慢看。

有些人常说现在的高中生相当于秀才,现在的大学生相当于举人,那么你看一看这个童生答卷,内容不说,光书写字体,你觉得相当吗?

下图是童生的执票

还有考生的浮票,估计见过的人应该也不太多。这是清代一个姓冯的考生的浮票。

从武则天朝开始设立了武举,从公元702年开始由兵部主考,考试的科目主要有马射,步射,马松,负重摔跤等等。到了清朝又增加了童生试,童生由学政负责,乡试以总督负责,会试由大学士负责。

你是不是以为考武举人只拼武力就够了?当然不够,还要有兵法。甚至有些人觉得这些武举人都是大老粗,你看一看他们参加文化课考试时写的内容,你的想法是否改变了。下面是清朝武童生的试卷。

看看他们写的字,有没有刷新你的三观?这是文武兼修啊,看来武举也不容易,这还只是武举中的童生试,这是最初级的选拔,比起周星驰主演的《武状元苏乞儿》中描写的考试场景复杂多了。当然真到武状元选拔自然也不会像《武状元苏乞儿》中的随意。

更为难得是还可以见到武举考试的试题和要求,这是同治时期的山西武场考试题及要求,大家也来一睹为快。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