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位家长晒出他读小学六年级儿子的语文测试题,如下图:
对于这道题,我起初觉得应该选A,因为只有A是动补结构,另三词均为状中结构,这是从词的构成角度分析的。但细想也不大好,因为这样分析涉及了词性、词类(单纯词与合成词)、词的结构等纯语言学的知识,小六学生学没学这些,还是问号。但是后来那位家长回信,说是选D,中性词,问了老师的。这我就更搞不懂了——怎么只″滔滔不绝"是中性词,A项″溜之大吉"不也是中性词吗?你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由江蓝生、谭景春、程荣主编的第6版《现代汉语小词典》对它的解释如下图:
它的两个义项一是″偷偷地走开",一是"一走了事",这样的两个意义怎么只适用于贬义语境?中性或者褒义语境不也同样可以用吗?比如曾朴《孽海花》中"稚燕趁着他们扰乱的时候,也就溜之大吉",这个句子的完整语境是:主人老爷雯青死了,大家手忙脚乱张罗后事,稚燕受不了这个吵扰,就一个人偷偷离开了。这样的一个语境怎么就有了贬义色彩,而不是中性呢?
许多词有感情色彩,但判定的依据应是权威语法书籍里解释的为多数人公认的观点,而不是你自己的使用习惯,也不是从网上查到的来自不明家派的观点。因为语言学是一门比较模糊的科学,争议较多,在运用时必须遵从权威的观点,不然就会发生混乱。再则,有些词的色彩本来就不明晰,不管是一直这样还是在自古至今使用过程中导致的。对于这些色彩不明晰、无法清楚界定的词语,一般规范的通用的词书上不作说明,我们更不要随便给它戴上褒贬的帽子,使用时也应本着宽泛、含糊的原则。像"溜之大吉"这样的词语,它与″囫囵吞枣"″漫不经心”显然不同,属于褒贬不明晰的词语,把它作为中性词看待最为合适。老师说选D,只有D是中性词,言下之意其它三词都是贬义词,这不是误导孩子吗?孩子做多了这样不规范的答案有问题的题目,其结果极有可能是南辕北辙,越练越糊涂。
所以我在这里真诚地提醒大家,强化训练是有一定必要的,只有练"熟"了才能"生巧",但一定要做优质题,质量低劣的题目做多了有害无益,最终可能会让你在中高考中一败涂地!
那么,怎样的题才是优质好题呢?
一是从题目到答案都规范的题目。
首先是题目的表述及考查指向清楚、规范,不存在模糊性、多义性和印刷制卷的疏忽;给定的条件是合适的必须的,没有离奇、欠缺和多余的问题。其次是题目设计经过周密思考和严密论证,设想的思考分析过程不出现偏移,拟定的答案不出现错误或者多样性。
前述的小六语文成语测试题就是最突出的反面典型。命题者的目的是考查对词语感情色彩的理解,却没有意料到还有结构、词义轻重等其它角度,因而没有有效回避。另外,命题者只是想当然地认定只D项″滔滔不绝″为中性词,而没有去查实、考证另外三词的色彩类型,导致答案出现错误或者明显的漏洞。
这种题如果教师讲评时不及时说明并纠正,对学生的危害很大。它使学生接受的是错误的分析推理过程和错误知识,长此下去,会淆乱他已建立的相关知识系统,导致越学越糊涂。
二是难易程度适中的题目。
任何学段任何年级的任何学科都有课程标准,任何考试(主要是中考与高考)都有较详尽的考试大纲(或叫考试说明),这些纲本都明确规定了学习和考试的内容、范围、目标、能力层级等等。而难易程度就暗含在这种种具体的规定之中。优质训练题,应当抱纲务本,在各个维度都符合该学科在本层级的所有规定。
不过,规定看起来清楚明白,但难易度究竟如何把握,还在于透过其中的字里行间、结合近几年的相关考试的考试大纲及同类的考试题去揣摩推断,拿捏分寸。所有好的训练题(含考题)能让多数基础适中的学生跳一跳、耗费七八成力气能摘到桃子,而且产生愉悦和成就感。而劣质题则相反,要么大多数人怎么也不懂,解题时只能靠蒙,蒙的对错直到交卷心里都还是本糊涂账;要么是百分之八九十的学生都能不费力气得满分,不能拉差距,看不出水平高低。这样的题无论做多少,对提高学习和解题能力、激发学习和探求兴趣基本没有作用。
三是非重复训练的题目。
所谓非重复训练,就是每道练习题的题型、设计意图、考查的知识点、达成目标等等都要有些新意,不能与曾经做过的题完全雷同,要能让学生有不一样的感觉和收获。这样的题才能真正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增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相反,如果老是一个模式,测试的知识点、分析角度、难易程度等都一样,则除了浪费时间和精力,百无一用,有时甚至还可能导致思维固化,不利于知识和能力的正迁移。
经历过2017年普通高考、而且使用的是全国1卷的师生可能都记忆犹新,那年的语文卷第21题是一道以前都没见过的创新题,如下图:
这道题是逻辑推理题,同时也考查了对语段的阅读理解能力,考查意图是单一而明确的。可是在此后的2017至2018年度我所见过的高考模拟题和考点测试题中,几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必含一道这样的推理题,而且要求都是″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练得我们师生都有了反胃作呕的感觉。用屁股想一下也知道,这种题属于偶露峥嵘的冷僻题,一般考一次不会再出现,即使出现也不会完全是这种要求、形制,一定会有你意想不到的变化。如果这种题要你做数十次上百次,你说除了增加反感、还有什么别的作用?
四是有较强针对性的题目。
我们做练习,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应对各种考试,或者是为了自己查漏补缺,强化自己还比较欠缺的解题能力。质量好的精品题目能满足你的这些需要,有极强的针对性。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1卷的作文题是以"热爱劳动,从我做做起″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很神奇的是,当年4月份湖北省黄冈中学命拟的一道材料作文题引用的材料与高考作文的材料部分相似,其明显的可选立意也是"勤劳"。这件事在我们湖北部分地区产生了一定的轰动,以为黄冈命题老师料事如神。后来我们学校分管教学的一位副校长到武汉参加培训,说在会上黄冈那位猜中高考作文题的专家介绍了经验。他说他之所以猜得比较准确,就是由于考虑了两个问题:一是2018年的作文立意难,形式新异;二是近两年主流舆论都强调中学生要培养劳动实践能力和勤劳诚实的品质。他综合这两个方面后就有一个基本研判:一是今年作文的立意应该比2018年容易,二是极可能与勤劳、诚实这些话题有关,但"诚信″这个话题十多年前考过,所以"勤劳"这个话题出现的可能性就更大。
老师命题讲究针对性,学生做题同样要讲求针对性。有针对性的题目来自命拟者对趋势、习惯、考试大纲等多重要素的综合考量,同时也充满命拟者的智慧、识见。学生多做这种题才能有效应对考试,迅速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和技巧,使做题效益最大化。不然,就可能是盲人骑瞎马,漫无目标,乱碰乱撞,题目做了一大堆,自己的缺陷没有克服,成绩也没有起色,费力不讨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