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考,是“双减”后的第一次中考,但似乎也成为了有史以来最卷的一届,高分段人数直接翻倍暴涨,去年考上600分的有3900多个,今年却有7000多个。
分数不断上涨,政策还在不停变化,“双减”没了补课,体考满分变了考试项目也增加了,新课标又出现了调整……毕竟关系着孩子的升学,每一次的政策变化,总能刺激得一些家长着急上火,转头看见家里那不知愁滋味的少年,内心就是一股子无名火。
到底是现在的孩子太“卷”了,还是父母太焦虑了?
7月5日,北京公布了2022年北京市中招各区分数段人数统计,家长们惊讶地发现,北京共有877人考了655分,这意味着,在中考所考的9门科目里,至少有4门是满分,其他5门也都只能扣1分!更令人震惊的是,其实考满分的人也不在少数!
只要关心今年中考命题趋势,就会发现,除了北京以外,天津、长沙、广东、河北、重庆等城市,包括我们成都,今年中考都不约而同出现了“试题简单”“高分太多”的情况。到底有多简单,就大概是让初中生做了小学生的题。
比如,北京中考数学选择题第一题,居然是让考生选出“圆锥体”,小学三四年级的试题,就这样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中考试卷上。甚至有网友质疑“今年中考题是在检测孩子有没有智商缺陷吗?”
成都的中考题虽然没有北京那么简单,但却同样有许多送分题。分数差距已经很难拉开,对于曾经的高分选手来说,今年反而是他们最“难以发挥”的一年。
不过,考试的时候有多简单,嘿!考试后的分数就有多么令人悲愤。
毕竟,高分段人数太多,志愿填报变成了统计学及玄学的综合考题,最后这一脚踢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着孩子是否是进入心仪高中,还是惨遭滑档。
有着十余年高中教龄的陈老师表示,中考难度降低,想要考高分不再是依赖于谁更能够解出更难的问题,而是看谁更细心。对于以前喜欢刷题拼高分的孩子来说,除非是出于对理工科的解题热爱,否则刷怪题、偏题,已经失去了意义。
但对于中等生来说,只要丢掉不该丢的分数,那就很容易被庞大的中等生群体抛下,失去1分,排名下降个几百名不是危言耸听。而对于“开窍晚”的学生,只要能够抓住中考前的复习时间,突击基础知识和中低难度的刷题,就很有可能取得令人惊喜的好成绩。
也就是说,中考,考察的就是两个字:细致。
但和中考的难度下降相比,高考却也有着变化,那就是要筛选出真正具有思维能力的孩子,而且从大方向上来说,这将是未来高考的重要趋势。
四川新高考上线后,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最大的焦虑点就是到底如何在12种选择里,成功命中最优解,最好还能在志愿填报的时候更占优势……
从两场大考的考试核心来看,未来真正的“大赢家”,是基础扎实、做题细心、思维灵活的孩子。但真正的“大赢家”,目标仅仅是对标这两场考试吗?
近年来的各种政策调整、考试变化不少,但每一次的或大或小的变化,都总能让一些敏感的家长警铃大作,感觉特别疲惫。
果果今年秋季开学就将进入小学六年级,正式到了小升初的重要阶段。虽然现在“双减”落地,校外的补课没了,为了所谓的“不要浪费时间”,加上身边有不少人鼓吹编程课的重要性,果果父母干脆报名了编程课。
随着体育的重要程度不断提升,中考体考成绩也从50分涨到了60分,为了以后的体考,干脆又给果果报名了体适能课程和篮球课,并且考虑到孩子成绩并不特别优秀,又找到机构,准备学习健美操,争取以后可以考个体育特长……
就在一家人在为小升初制定奋斗计划的同时,“民转公”的落地,再一次彻底打乱了一家人的升学计划。
如今看到中考高分越来越多,果果妈妈的焦虑已经无处安放,似乎已经看到了4年后的自己,站在烈日下,只等待着各个学校的咨询线一出来就赶紧冲。而类似果果这样的家长,在各个阶段都不少见。甚至有孩子才上幼儿园,家长就已经开始考虑如何为孩子的高中升学铺路了。
为何面对教育问题,家长的焦虑总是难以平复?如何才能不被过度“内卷”所裹挟?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陈先哲教授在《由表及里缓解社会教育焦虑》当中,把焦虑分为了两种,“一种是外源性的,主要来源于校外培训机构有意无意的‘贩卖焦虑’,另外不少学校也被机构带动,产生了一种‘伴生焦虑’;另一种是内源性的,主要是家长群体教育参与过度所带来的‘自发焦虑’。”
“双减”让校外培训退了热,但来自家长群体内源性的“自发焦虑”,才是现在许多家长感觉到疲惫的真正原因。
而焦虑的背后,实际上并不是教育本身,其本质在于,家长并不知道自己和孩子想要什么,能做什么。茫然,才是焦虑的近义词。
来试着破解下让你焦虑的点:
*孩子成绩太差还不好好做作业
*小升初的学校不是最理想的目标学校
*中考高分太多,孩子却并不在意
*新高考规则太复杂,变数似乎很多
其实让大部分家长在教育方面焦虑的点,就是孩子的成绩不上不下,似乎大家都越来越“卷”,自己的孩子却一点都不“上进”,简直不争气!
朋友的孩子6岁就会读英文原版《哈利波特》,可自己孩子却连拼音都还弄不清楚;别人家的孩子初中就拿了各种国际赛事奖项,可自己孩子还在抖机灵,连做个作业都还要人盯着;隔壁邻居的孩子已经拿到了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自己的好大儿跑个1000米却都气喘吁吁,体考项目还要丢不少分……
破解这份焦虑的方法,也很简单。一是统一战线,二是回归课堂,三是尊重孩子,四是坚定目标。
家庭教育指导师马老师建议,统一教育战线,应该是从孩子呱呱落地的那一刻,甚至更早时候,就要达成的共识。特别是不要在有人牵头孩子学习的时候,却有人突然轻飘飘地说一句:哪用得着现在就学这些啊。
而面对孩子成绩的问题,以这次中考为例,其实全国传递出来的信号,都是要注意回归教材,把书本读厚。
为了拼高分,其实许多家长和孩子,甚至一些老师都看轻了教材本身。但从今年中高考以及新课标来看,如今想要拿高分,最重要的首先就是要尊重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扎实基础比拼难题怪题更为重要。
一位在某重点中学任教的数学老师说,“双减”后的大趋势下,各地的考题都变得简单了,“这意味中考考查的就是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细心程度。而高考也不是难,重点考察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两种方式都会让那些参加课外辅导和靠刷题刷出来的‘学霸’没有了优势,但真正优秀的学生还是能够脱颖而出的。”
随着试卷区分度的降低,被反复提及的“多元升学”“综合素质考量”都将越来越成为常态。
这就要求父母,能够保持一颗坚定的心,通过细心的观察,找到孩子的敏感面,挖掘出孩子的特长,从多维角度培养孩子所擅长的。曾经习惯的“木桶效应”,应该从“取长补短”变为“扬长避短”了。
教育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有一图完整地描述了中国的新高考:
从这张图就可以看出,国家需要的,不仅仅是创新型科技人才,需要的是一个可以深刻认知世界、深度学习和实事求是(或实证精神)改造世界的人。
如果家长能够放下对分数本身的执念,回归到我们希望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在人类学博士汤芸看来,虽然学习并不应该以升学为目标,但学习的过程要系统,教育应该遵循孩子的智力发展规律,而父母,还要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孩子的自身特色。我们需要把事情分阶段,分层次来看,而不是简单地做一个因果推断,比如没有上名校就一事无成。
其实,当家庭回到教育本身的规律中,结合孩子本身的爱好和特性,和孩子一同寻找一条让人生得以完整的道路,而不是一味地纠结能上哪个大学,才不会被迫陷入无止境的“卷”,让孩子变成“工具人”,失去健康的人格,不懂生活的美好和乐趣。
厦大附中校长姚跃林在高2022届的毕业典礼上致辞,希望孩子们能够“做一个优秀且可爱的人”。姚校长说:“‘幸福是人类生命的目的’!教育如果不以‘人’的幸福为旨归,不能让‘人’更幸福,那我们何必要接受教育呢?”
拒绝自发焦虑,核心在于能否坚定目标:教育不仅优秀,更是幸福的孩子。
但对于优秀的定义很复杂。全面发展是优秀,学科上有特色也是优秀,每个人都能找到优秀的特质。以前是以成绩作为导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大家的共同认知,但教育的美好,却恰恰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经历一次又一次的不确定才被发现和感悟。
遭遇“最卷”中考的孩子们,也将在三年后迎来四川第一届新高考,我们的家长也将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赢的,不是高考这场目标明确的战役,而是孩子未来是否幸福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