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开学了,简小爱的后台也要爆啦。今天看到一位家长给小爱发来了这样一条问题:“娃娃马上读一年级了,是不是进家委会,老师会对娃娃好一点吗?”
“家委会”是现代学校制度的产物,一边架起了学校、老师和家长沟通的桥梁,一边还可以为班级的其他家长和孩子服务。可凡事都有两面性。有些家委会,在“权”和“利”的博弈中渐渐变了味,今天,简小爱就与你聊聊这个话题。
进了家委会就能让孩子得好处?
不少家长想加入家委会的目的很简单——希望孩子在班级里受到老师关照。然而,获得“好处”的代价是特别辛苦。
“你都不知道事情有多繁琐。”成都某小学家委会一位妈妈说,“凡是老师不宜出面的事都是家委会的事,从策划、组织到实施全由家委会出面。制作班级小报,编发各种通知,挑选购买校服、班服,打印试卷,组织学生卖报纸,发动家长给患病的孩子捐款,号召大家阅读某篇文章来提高点击率……有一次,学校要开运动会,由于自由报名的比赛成绩不理想,老师建议由家委会来挑选运动员。于是,某个下午放学后,家长们拿着秒表、尺子来到操场,按照运动会项目先在班上组织测试,再将成绩好的报上去。”
“有时候真的忙不过来。忙活了3年,觉得实在力不从心,想退出却没人愿意接手。”
这不是个别现象,为了让老师多“关照”,某学校三年级瑄瑄的妈妈觉得应该做些贡献。有一次老师在群里询问有谁愿意和她一起制作拼音卡,瑄瑄的妈妈第一个应声。谁知并不是和老师一起做,而是布置任务给她。为了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瑄瑄的妈妈先请同事帮忙设计,又拿到外面打印出彩色的,还将卡片过塑,花了一整天时间。
“都觉得我们的孩子能占便宜,其实真占不了什么便宜。”在某小学当了五年家委会成员的王女士说,“班干部都是孩子投票选的,座位也是按规律轮换。要说好处,的确会和老师交流多一些。”
有时家委会也会受到质疑,那么家委会到底是否正规喃?
2012年教育部曾下发《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积极推进家委会建设,有条件的公办和民办中小学及幼儿园都应建立家委会,并保障家委会对学校工作实施有效监督。
“家委会帮老师和学校做了很多事务性工作,尤其涉及收钱,买校服、收取日托费、组织活动等基本上都是家委会在出面。”一位小学校长坦言,“目前,家长的确很少参与学校管理甚至监督学校。但学校还是很重视家委会意见的,因为都怕投诉啊。”
什么样的家长适合入家委会?
全职妈妈(有的是时间)
拥有社会资源、人脉(政府部门、企业高管、医生、银行),最好打一通电话就能解决事情)
会算账,脑子活络(出金点子,管账)
心灵手巧、能力广泛(会做点DIY的,IT电脑搞得溜的、能歌善舞的)
那么为了孩子,要不要加入家委会?
家长要不要入家委会,在“为了孩子”这个目的上,可以看你有什么样的理解。如果你热心公益,热心为大家服务,手上也有些技能、资源可以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福利,那么家委会会非常欢迎。如果你纯粹为了给老师拍马屁,为了给老师献点小殷勤,那么这点“利”也许并不能通过家委会实现。
“我跟儿子说,我是去为班级服务,去做家长的代表。你也要和妈妈一样,争取做学生的代表,为同学们服务。”一位家委会妈妈这样说明她的初衷。现在,这位家长的儿子是班级的英语课代表,小小的荣誉感,让他不但成绩好,还很热心,现在还将竞选大队长。说到底,这件事情也是对孩子精神的鼓励。
不管如何,家委会是不收取兼职费用的,全程义务。但是普通家长也要尽量配合家委会,因为义务劳动很辛苦。珍惜别人劳动,是礼貌,是感谢,同时也是给自己孩子做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