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趋势,变难了吗?
校长会 2024-06-12 06:31 北京
2024年高考收官!今年的高考有什么不一样?命题趋势变难了吗?“上新”的高考试题里门道很多……
6月10日,在端午节的小长假氛围里,2024年高考落下帷幕!今年高考,有1342万考生参加考试,人数再创新高。
年年高考,今年高考似乎更不易。
高考期间,狂喊试题难的声音,充斥多个新媒体平台,有的说数学难,有的说物理难,甚至说英语难的话题都霸榜微博热搜。
图源:微博热搜话题截图
每年高考都有人喊试题难,似乎只有喊题难,才会引发关注,才能成为全民讨论的热门话题。
事实上,任何考试都有其定位,更不要说高考这种选拔性考试,必然要有足够的区分度,即要有“难题”。不然,如果试题大家都会做,还能筛选出分数的高低吗?
在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观察看来,这些年,伴随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为完成普及化的需要,高考的命题在保持稳定的同时,已经日趋简单化,而不是变难了。
以往,100个人参加高考,高考只需要选拔出前5%的人就够了,因此当时的命题更强调选拔性,具有筛选功能,在当时来看,高考命题是非常难的。但是,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人人都需要、都能上大学,这时的命题不得不把100个人都区分出来,送到不同层次的学校,考试的负担越来越重,不得不日趋水平化。选拔功能,尤其是对于拔尖人才的选拔越来越失效。
这也就是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更乐于通过非传统高考,比如强基、保送等招生渠道招生,因为高考已经无法让他们招到最优秀的学生。
在这种情势下,中央教育评价改革对中高考命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也就是说,高考命题必须更灵活,去模式化。于是,考察相同的知识点,只是题目的形式做点灵活变化,“从西装变中山装”,就被扣上了“难”的大帽子。因为从学生到老师,早已经习惯了“机械刷题”……
衡量试题的难与易,并非靠主观认知,或者会不会做。同样的题目,即使难度不大,同样是有人会做,有人不会做。在目前还无法做到全面推行综合评价的前提下,高考这场选拔性考试——其基本功能就是需要把考生(人才)通过试题的难度筛选出来,依然会保持足够的区分度。
也就是说,所谓的“难题”,一定要有!
不过,近年来随着新高考的实施与推进,命题趋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以今年高考为例,突显三个特点:
- 考能力,直面“解决问题”
“下面的文字是一位老奶奶在医院看病时的自述,不够简明扼要,不利于和医生高效沟通。请对这段自述进行缩写。”这是今年语文全国甲卷考查特定语境下交流能力的一则题目。考题明确的应用导向,充满新意。
海面上货船和灯塔的位置关系,背后蕴藏着解三角形的数学方法;生物试题以合理使用消毒液减少传染病为主题,鼓励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困惑……这些将对知识的考查“种”入思维、情感活动中,要求考生更善于将所习得的知识、经验、方法等融会贯通,迁移转化运用,为将来的全面发展“筑基培土”。
- 考思维,创新拒绝“套路”
人工智能、“嫦娥”奔月、大国重器……面对科技大潮奔涌,更需要“不走寻常路”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
数学上海卷选择题以沿海地区气温与海水表层温度的统计关系为切入点,将重视科学素养纳入考生视野;物理新课标卷则以三位科学家在发现和合成量子点方面的贡献为素材,展现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
对此,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题专家称,今年高考的一大宗旨,就是通过展现国家科技发展成果、加强科学实验考查等方式,鼓励学生了解科研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而试题的开放性,也给予考生展现自己辩证思维与探究能力的空间。
- 考素养,培养文化自信
增文化自信。语文新课标Ⅱ卷阅读材料节选自2023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当代作家孙甘露以党的历史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千里江山图》;语文全国甲卷介绍古建筑科学修缮的方法;数学天津卷几何题涉及古籍所载的“割补法”……这些题目都让考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加深文化底蕴。
品交流互鉴。英语新课标Ⅰ卷选取的语篇介绍了英国“丝路花园”,体现了古丝绸之路对英国园林艺术的影响。
知生态保护。生物全国甲卷以濒危物种的保护为例,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自觉。
其实,“上新”的高考试题里门道很多。正如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题专家所说:注重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引导培养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