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范进从年轻一直考到年老,得知自己终于考中的消息时,竟然高兴疯了。等他清醒过来,周围的一切都开始发生变化:家人、乡亲不再调侃讽刺他,而是变得恭敬顺从;十里八乡有权势之人也开始拉拢他。自此以后,他的人生就算是飞黄腾达了。
通过范进的遭遇,我们能看出科举竞争之激烈。中举尚且能有这么大的反应,如果是中了状元,那才是真正的“祖坟冒青烟”了。古人将“状元”称为“文曲星下凡”,一名读书人不仅要扎实掌握古人经典,书法也必须过关。
鼎鼎大名的文徵明、董其昌,还曾经因为书法不够好导致落榜。文徵明之子文嘉在《先君行略》中记载:“(文徵明)少拙于书,遂刻意临学”,19岁参加科考时,因卷面问题被考官列为“三等”,最终落榜。
董其昌的遭遇与之相似,他17岁时与堂侄传绪一同参加松江府会考,结果自己名次落后于传绪,传绪就是因为书法绝佳被列为了第一名。身为叔叔竟然“败”给了侄子,董其昌开始认真学习书法,这便有了他“余年十八学晋人书”的故事。
既能凭文章博得满堂彩,又能以书法让众考官满意,这就是状元的本事所在。自隋朝至清朝,1300年的科举史中,诞生了592名状元。可惜的是,他们的状元卷均已不存,目前国内仅存有一件状元卷,它就是明万历二十六年乙丑科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
此作为21折册页,长47.6厘米、宽14.1厘米,共有2460字,卷首有万历皇帝朱笔亲题“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尾页则有九位阅卷官朱红签名。这件文物弥补了明朝宫廷档案和中国封建科举制度状元卷的空白。
赵秉忠,字季卿,明万历元年(1573年)生于青州益都县(今山东潍坊),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状元及第后开始从政,历任侍读学士、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正是因为职务之便,他能在离任前找到自己的殿试卷并带回老家。
赵秉忠的后代将此作视为传家宝,后来青州市文物专家魏振圣得知后,总计前往赵家24趟,苦心劝导,最终宝贝的主人赵焕彬同意捐赠,将它交给了青州市博物馆。
纵观全卷,赵秉忠以小楷写就,这是当时盛行的“仿宋体”,以颜真卿、柳公权楷体为笔法根基,起笔藏锋,行笔中锋为主,笔画秀润饱满,婀娜有致,刚劲大气。结字端庄秀丽、体势舒展,可谓雅俗共赏、赏心悦目。
整张试卷间距工整、布白匀称,无一处涂抹批改,字字严谨,精准度堪比机器打印,非常考验功力。不过,也有某些业内人士批评它是“印刷体”,认为它没有个性和气韵,这就要见仁见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