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临近,各种“押题密卷”和“冲刺班”接踵而至,这些“密卷”一个说的比一个邪乎,什么“命题人员编制”、“压中98%”、“轻松提高120分”“某地名师亲自任教”之类的字眼,由于考生这个时候已经失去理性,所以这些资料或“冲刺班”颇有市场,我们暂且不去管他们到底压中多少题,即便压中了题,就有用吗?很多时候只是这些人“自吹自擂”吧。请看下面的例子:
2017年6月全国卷1 历史41题
2017年4月淮南、淮北二市二模
可以看出,上面两道题目相似度非常高,但是由于二者的问题不同,答案大相径庭,基本上没有交集,所以,学生做到这样的“命中题”,未必是好事!那么应该做什么题?
国家考试命题中心主任刘芃告诉大家,做真题最有用!
高考命题专家也这么说:
认真做熟高考题,我们就会有这些的发现:
一、高考答案就在往年的题目中。请看下图:
分封制对文化的影响,是教材的盲点,老师也可能讲不到,但是,2017年的答案,已经出现在2014年的题目中了。
二、答案就在往年的选项中。请看下图:
认真看这两题,答案竟然惊人一致,再次考到了分封制在文化方面的影响,你发现了吗?做对了吗?无独有偶,其他题目中也会出现,请看下图:
有考生说,往年高考题,我都做过了,答案都记住了,我觉着再做意义不大,其实不然,再做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归纳、总结、提升!
一、归纳:制定双向细目表,归纳近五年相关高考题的高频考点、边缘考点,主攻高频考点、兼顾边缘考点,了解冷考点。
二、总结:高考常考的题型和套路,比如“反映类”的题目,答案有何特点?“比较类”的题目,答案是如何归纳的,有何规律,从答案倒退命题者的意图,会有不同的收获。
三、提升:再次做题,要想命题者一样去俯视高考题,而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尤其要站在“核心素养”的角度去理解高考题,你可能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所以,考前30天,如果你还没做好高考题,抓紧去研究高考题吧,我是“赢在高三”,关注我,助(祝)您赢在高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