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一个人学生生涯中最重要的关卡,多少人十年寒窗苦读,只为通过高考改变命运。
有人通过高考逆袭,进入名牌大学,工作之路顺风顺水,也有人因为高考失利,毕业后四处碰壁,最终因为学历受限,庸庸碌碌地过完一生。
由于我国对高考的极度重视,高考作弊不仅会让自己的考试成绩作废,甚至还有触犯法律的嫌疑。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高考试卷经过的每一道流程都不被人泄露呢?
答案是,高考试卷的每一道运输和印刷流程,都由监狱里的犯人来完成,而在这期间,他们与外界的联通一直被严格监管着,自然也就无法泄露题目。
本文内信源来自官方媒体(中国青年报《高考试卷是在监狱印刷的?揭秘!》2023年6月7日发布),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戒备森严的高考试卷那么,这些掌握着全国学生命运的高考试卷题目,又是由谁来负责出题的呢?
我国设有专门负责为高考出题的学术团队,这些团队里大部分都是一些拥有超高学历的教授,他们不仅拥有极高的职业素养,还拥有非常高的道德感。
作为一名教师,能够被选中给高考出题,可以说是自己职业生涯中一种莫大的殊荣了。
在这之前,他们需要签署一份保密协议,确保自己在工作过程中不会给外界透露题目。
虽然高考只有简单的两三天,但这些出题老师们通常需要花几个月的时间来对题目进行规划、分析、论证。
哪怕这些老师们一共出了几千道题目,但通过一系列的比对分析,难易程度检验,以及和市面上流通的教学材料重复性比对,最后能被选中的可能也就只有寥寥几道。
在这几个月期间,老师们的通行设备都会被集中统一管理,并且实时监控着她们和外界的联系。
可以看出,这份工作虽然光荣,但却也要背负着极大的责任与代价。
每个地区的高考试卷都不太一样,并且为了防止泄题等事故的发生,高考通常不仅有一份试卷,在发生意外的时候,还会有备用试卷来紧急救场。
不仅是出题的过程极为严密,批改试卷的流程也是极为严苛的。
被选中批改试卷的老师,会集中在一处管理,在工作过程中不允许与外界交流。并且,一份试卷通常会由3个老师轮番批阅,来确保没有出现纰漏。
在二十年前的高考中,那时的保密流程还没有如今这样严格,有一名学生为了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竟然偷偷潜入了保险柜偷了一套试卷。
他的行为不仅导致自己的高考资格作废,还附加了七年的牢狱之灾。
不仅如此,当届的考生也遭受到了他的连累,由于泄题事故的发生,不得不启用另一套难度更高的备用试卷考试。
每一年的高考考生越来越多,试卷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印刷试卷就成了一项非常大的工程。
为了保证在印刷过程中不遇到泄露题目的事故,负责印刷的工厂也会和国家签署保密协议。
但即便工厂的老板能够守得住底线,工厂的员工也说不定会有漏网之鱼,哪怕通信受到监控,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安插摄像头,国家似乎也还是觉得不太放心。
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好点子,就是把印刷这项工作分配给监狱里的犯人们来操作。
监狱应该是我国上下最能保证规章制度的地方,在这里,犯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要严格遵守规则来,每天的生活都按照日程表严格完成,就连睡觉、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会严格把控。
而且,犯人们是绝对没有机会偷偷和外界联系的,这也进一步保证了试卷的安全性。
于是国家在监狱里设置了印刷机器,并且先挑了部分地区监狱进行测试,发现成效不错,就发展到了全国监狱都开展印刷试卷的工作。
进行劳动改造的犯人可以通过这项工作感受到自己对社会的作用,从而增强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并且部分拥有知识文化水平的犯人,还能通过这项工作来增加自己的知识信息量。
积极踊跃参与工作的犯人,还会因表现良好而减轻部分刑罚。
由于我国犯人的劳动改造是义务参加的,所以国家也大大节省人力成本,这绝对是一场双赢的选择。
试卷印刷完毕后,会被放在精密的保险箱中存储。
直到高考前夕,才由武装车辆押运前往各个学校。押运过程中,也会有佩戴枪械的武警严加看管,以防出现意外。
到了考试开始之前,试卷会被装在密封袋里交到监考老师手上。在分发试卷以前,监考老师需要向所有学生展示密封袋的完整性,之后再当着所有学生的面开封以后分发。
这样一套严密的流程下来,考生们就得到一场绝对公平、公正、公开的较量,未来的路将会是平坦还是坎坷,都会在这份试卷上得见分晓。
高考概念的诞生高考,最初流行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欧洲的部分国家在这个阶段开始意识觉醒,制定法律要求凡是年龄合乎规定的孩童必须由家长送进学校,并将其视为一份义务。
而高考的前身——科举制,早在我国隋代就初步建立。最初的科举制是为了从民间选拔贤才入朝为官,帮助辅佐朝政。
而在各个朝代,科举考试的要求和流程都各有不同,有的需要考生熟背四书五经,在考场上一字不落地进行默写,有的则需要根据某一问题或社会现实进行论述。
但无论在哪个朝代,科举考试都是一项极为重大和严苛的考试。有的考试甚至需要考生连着考上三天,吃喝拉撒全部都在考场完成。
但在隋朝时期,能够有资格参加科举制的考生少之又少。因为当时的科举考试有一项规定,必须是由在朝高官亲自推荐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这样一来,拔高了普通人参加科举考试的门槛,却让那些权贵官宦的亲信有了升官发财之路,仍然很难选出真正的贤才。
到了唐朝时期,才真正改动了科举制。尤其是武则天当政的时期,大大增加了科举考试的报名人数限制,并且允许所有的平民报名参加考试。
虽然考试难度也得到了提升,但这种方式能够为国家筛选到真正有才干而非背景的人,同时也让那些出身普通但满腹才能的学士有了用武之地。
到了宋朝时期,科举几乎变成了所有读书人的唯一出路。但由于形式的死板,也导致许多赫赫有名的大诗人、大才子都无法通过科举考试。
宋朝的科举考试为三年举办一次,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与考试较劲,有些时运不济的人从意气风发的少年考到满头白发的老者,至死都没能通过一场考试。
考试的形式一路改革至今,我国历史意义上的第一场高考是由北京大学在1902年10月14日发起的一场招生考试,以一百分为满分,按得分率记录学生的考试成绩。
1952年,我国在8月15日、16日以及17日这三天进行了一场全国高效的统一招生考试,通过一样的试卷进行测试,依照得分率把学生划分到不同学校。
此后,一年一度的高考形式一直延续着,直到文革时期受到一些影响作废,在1977年才得以恢复1977年恢复高考。
从古至今,高考为国家、为人民选拔出了许多贤才,如今的高考更是一个人人生当中最能扭转命运的时刻,希望每个学生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全力以赴备战高考,不要投机取巧,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