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分人的心目中,科举考试是封建文化的标本,是腐朽落后的象征,因而其改分不值一提。事实上,古代科举考试的改卷监管严格,评分严谨、合理而科学,其公正公平程度也不亚于当代高考。
科举考试评分的严肃认真与公正公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我们主要以唐代以后的殿试、会试、乡试来说明问题:
《儒林外史》插图
一、实施屏蔽、遮盖、回避等严格的保密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所有参与评卷的工作人员都是官员,即使是层次较低的乡试,也以进士出身的官员为主,最低级的工作人员也是县丞、县主簿之类官员,其官品一般在“从八品”以上。严格的保密制度主要体现在改卷的关键性步骤上:
1、弥封
考生者答卷完毕后,试卷上交,“受卷官”监督吏员对试卷进行考场层面的弥封、糊名,再由“受卷官”收回,盖上大红戳印,然后送到“弥封所”。
“弥封官”接受试卷,然后开始正式弥封。所谓弥封,就是将试卷首页折叠,糊封遮盖考生的姓名,然后对试卷进行编号。编号使用的不是数字,而是《千字文》中的字眼,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等。因用红笔标号,所以称作“红号”。如果是级别最高的殿试,那么弥封的考卷必须由“办事员”送到“誊录所”,弥封官不可亲自送去,其目的是防止弥封官与誊录官对接而传递信息,从而徇私舞弊。
带有弥封戳印的状元试卷
2、誊录
誊录,具有中国特色。所谓“誊录”,就是用红笔一字不漏地把试卷原封不动地抄下来,其目的是避免改卷人辨认出考生笔迹而徇私舞弊。誊录的基本程序是由誊录官“掌签”,监督下属用朱笔抄写。原始卷子叫“墨卷”,抄写的卷子叫“朱卷”。誊录人也是进士或朝廷命官。
3、对读
考生的试卷被誊录之后还要校对,叫做“对读”。对读,就是由“对读官”监督,“对读生”比对“墨卷”与“朱卷”,逐字逐句核对,防止误抄漏抄。“对读生”也是进士或朝廷官员。对读有严格的纪律,如对读官不能观看试卷,观看就是违规,他人可以举报;如有必要,“对读官”只能让别人朗读,自己聆听;“对读生”如出现抄写错误,要受惩罚,顶级处置是砍头。
殿试现场
……
您看看,以上三大措施足以体现改卷纪律的严厉,也体现了古人思考的精细缜密。
当然,众所周知,考试作弊,尤其是清代,屡见不鲜,但保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考官们的徇私舞弊。例如,明代权臣、“改革家”张居正多次为儿子们的科考寻求方便,有一次他找到主考官王希烈帮忙,王希烈要求其手下沈一贯操作,找出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的卷子,并作为甲等试卷“推荐”,确保考中进士。作为“同考官”的沈一贯倒是找出了张敬修的卷子,但故意藏了起来,不让王希烈发现,谎称因试卷太多而找不出来。根据考试纪律,王希烈不能亲自寻找,因而最终张敬修不仅没被推荐“甲等”,而且名落孙山,不得不等待三年,参加下一届考试。尽管张敬修后来考中了进士,但张居正仍然恨得牙痒痒,又不好发作。
皇帝巡视殿试考场
二、一卷多评,疑难公审
每一份试卷都要经历三至四人的评阅。评阅的方法有对比评阅、词句评阅、证据考察评阅、经义衡量等评阅法。每一份试卷都要书写评语,评定等级。评语讲究简明扼要,切合实际,字数在2一60之间,如“精切”“简尽”“明莹老健”“得经传旨”等。有的批语较长,如“说出周人尊祖敬天之意,蔼然如见。盖深于诗学者,录之”“此题场中作者多以教养兼论,而于是亦圣人处又无发明,殊为可厌。惟此篇深得厥旨,故表出之”。每位改卷的官员都要在试卷上签上自己的姓名。
评卷由一名主考官和数名同考官负责。试卷先交同考试官评阅,同考官把看中的试卷推荐给主考官,最后由主考官定夺取舍,全部过程均有“监试官”监督。
清代殿试考卷首页:写明个人履历及三代先人身份
遇到不好把握或有争议的试卷,要集体评议,一般是由发音标准的官员朗读,众人聆听,然后评议。
主考官和同考官一般具有进士“文凭”,或者是级别较高的朝廷命官。会试与殿试的考官,除开进士身份与官位之外,还需有“头衔”或荣誉称号,如太子太保、通议大夫、正议大夫、文林郎、承直郎、征仕郎等,这些东西相当于我们今天的“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省级社会科学一等奖获得者”“***人大代表”“高校合格评估专家”之类头衔或称号。
三、宏观平衡,追求公平,展现人性
科举考试从考试资格确定、“政审”、评卷到录取,有严格的程序和监督机制,但它也有其弹性和人性化的一面,主要表现为录取名额的宏观调控、特殊人才的破格录取、屡考不中者的特殊照顾,等等。例如,年少而聪颖者、社会名望极佳者、诗赋天才等特殊人才,如果试卷稍有欠缺,奏准天子之后会“特事特议”,法外开恩,“特别录取”。
带有弥封印记的状元试卷
宋代朝廷为了笼络民心,拉拢知识分子,在殿试中设立奇特的“特奏名”考试:通过会试的“贡士”多次参加殿试而屡试不中,组织部和人事部将这些人另行立册上报,准其参加殿试,特称为“附试”,这些考生被称为“特奏名”,它属于科举中的“恩例”。
“特奏名”不仅在考试资格上获得宽容,还在试卷评阅上受到优待,录取比例较大:开宝三年(970年)一百多名“特奏名”获得进士资格,咸平三年(1000年)殿试的“特奏名”多达九百余人。
《儒林外史》插图
个别“特奏名”创造了进士考试的神话。元丰年间,一位七十余岁的“特奏名”考生因为体力不支,头昏眼花,仅在试卷上写了这样几句话:“臣老矣,不能为文也,伏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这个搞法相当于当年张铁生高考交白卷,但皇帝动了恻隐之心,“特给初品官,食俸终其身”,即赐予官人身份,供给俸禄直到寿终正寝。宋淳熙年间,考生徐履在殿试中因精神紧张而不能握笔答题,于是在试卷上画了一枝竹叶,并题言云:“画竹一竿,送上试官。”事报皇上,也被宽容录取,获得进士资格。
……
总之,古代科举考试改卷的严谨性、科学性不容否认,其评卷的许多方式方法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被今天的高考改卷所继承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