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时候,我们数学老师发了一张试卷,告诉我们其中一道题不用做,因为那是考研的题,高考不会考这么难的题目。当时我们班级是分班后的前三十名学生。下课后,很多同学分成几波在研究那道题。虽然我数学成绩还不错,但我有些懒惰,老师说不用做我就没有去做。有同学过来想和我一起解这道题,我说我连题目都没看过,老师也说了不用做,何必呢。
没想到,第二天上课,数学老师就问起了那道题。那些研究过的同学纷纷举手发言,讲出了自己的思路和解法。老师听得频频点头,脸上满是赞许。而我坐在那里,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老师最后总结说,这道题虽然超纲,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对我们很有启发,能锻炼思维能力。他还说,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老师划定的范围,要有主动探索的精神。
从那之后,我发现那些研究过那道题的同学,在遇到难题时似乎更有思路,解题速度也更快了。而我因为错过了这次锻炼的机会,总觉得自己在思维的灵活性上有些欠缺。
后来的一次模拟考试,果然出现了一道类似思路的难题。那些同学很快就找到了突破口,而我却在那里苦思冥想,浪费了不少时间,最后也没有做出来。那次考试,我的数学成绩不太理想,这让我很受打击。
我开始反思自己,明白不能总是依赖老师的指示,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于是,我也主动去找一些难题来做,不再害怕挑战。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努力弥补之前的不足。每当遇到困难,我就想起那道被我错过的题,告诫自己要积极主动。
终于,在高考的时候,数学试卷上出现了一道比较新颖的题目。但这次,我没有退缩,运用平时锻炼出来的思维能力,成功地解出了那道题。
高考结束后,回想起那段经历,我感慨万分。如果当初我能和同学们一起研究那道题,或许我的进步会更大。但好在我及时醒悟,努力追赶,才没有在高考中留下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