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上错题怎样写评语(试卷计算题错了怎么给老师写评语)

试卷上错题怎样写评语(试卷计算题错了怎么给老师写评语)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7-29 08:02:28

邵建新

文章写出来是给人读的,读的人自然要发表“高见”,要“评头论足”,这大约就是最初的点评吧。我国点评文章的传统由来已久,久盛不衰,从古至今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机智幽默、妙趣横生的“点评佳作”。笔者在此略举数例,与广大读者一道“奇文共欣赏”。

妙用谐音,将错就错 古时一考生参加科举考试,在“炮制宏论”时,引用了《尚书·秦誓》中的“昧昧我思之”句(“昧昧”表沉思貌,有暗暗之意),但他在试卷上错写为“妹妹我思之”。阅卷的主考官看后,哭笑不得,也就信笔幽默了一回,在该考生的试卷上批曰:“哥哥你错了。”答批成对,遂成一副绝妙的讽刺联。

无独有偶,据说清代李鸿章有一个远房亲戚,不学无术,却想借助炙手可热的李鸿章青云直上,于是,他参加科考时在考卷上自我标榜:“我是中堂大人的亲妻。”他想把这关系写上,考官不敢不录取。只可惜他把“戚”误写成了“妻”。考官阅罢,一语双关地写道:“我不敢娶。”考官巧用谐音,将错就错,妙笔生花,亦庄亦谐,令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

礼尚往来,投桃报李 古时一考生平时不用功,写文章空洞无物,却喜欢故弄玄虚,故作高深。其文“而”字泛滥,用得极不恰当,让人不堪卒读。于是主考官便在其试卷上写下别开生面的“而”字评语:“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应当用“而”字时,你不用“而”字;不该用“而”字时,你却用了“而”字;今后请你不要滥用“而”字了。短短18字,连用10个“而”字,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它非但没有丝毫重复、啰唆之感,反而让人觉得新奇别致,给读过它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又如一学生的日记也有类似的毛病:“天亮了,起床了,洗脸了,吃饭了,上学了,下课了,回家了……”老师阅毕,写下了诙谐幽默的“了”字评语:“该用了,不用了,不该用了尽是了。了字用得太多了,希望以后少用了。”这则评语读来风味超然,饶有兴趣。

有意“实证”,寓庄于谐 有一次,许广平写了一篇题为“罗素的话”的论文,请鲁迅批阅。鲁迅读完后,写了如下评语:“拟给90分,其中给你5分(抄工3分,末尾几句议论2分),其余的85分给罗素。”这幽默的评语一针见血,切中肯綮。没有自己主见的文章,不会是好文章。许广平明白自己的文章引用了太多罗素的说法,只是相当于一个“传声筒”而已,缺乏自己的见解。鲁迅的委婉批评的确很有见地。

与此相应成趣的是,著名作家冰心在一次文风座谈会上的发言中也曾讲过一则“打分”故事:从前南开中学有个学生写的作文得了120分,原来他的文章中有“妙句”:“今天天气十分好,花儿十分香,风景十分美,心里十分高兴……”一连用了12个“十分”,老师也就“顺理成章”给了他120分。这个学生之所以这样青睐“十分”,是因为他能运用的形容词太少了。相信老师给的“超高分”可以给这个学生以“震撼”,这不得不让人佩服这位老师高超的批评艺术。

巧妙借用,生发“新意” 清代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曾拿了自己义子的一篇文章,去给当时才高望重的李调元看,想得到李的褒赞。李调元看过后,就在文章后面用杜甫的两句诗作了评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珅的幕僚看到这则评语,就奉承说:“这评语是指令郎的文章‘清丽’‘高尚’。”和珅听了满心欢喜,洋洋得意。后来,别人去向李调元打听那两句话的含意。李调元说:“‘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是越扯越远。”

又如一个学生的作文空洞无物,却还是啰唆地写了不少文字。他的老师仿《敕勒歌》的样式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篇苍苍/字茫茫/风吹草低见四行。”

以上两则评语正对症结所在,第一则评语巧妙引用发“新意”,第二则评语巧妙仿作创“新篇”,含蓄蕴藉,幽默诙谐,确实可以称为“妙批”。

以上所举的“点评佳作”,都是有的放矢、针对性强,文约意丰,幽默风趣,无一不闪烁着点评者智慧的火花。相信品味这种高妙的语言艺术,对于提升我们的作文技巧不无裨益。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