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常识中,考试焦虑是担心考不好,想要一个“好结果”。但是,当一个人考试过于焦虑时,往往容易要到的是“差结果”。
那么“考试焦虑”者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考试焦虑的心理动力是什么?又该如何干预呢?
5月1日,第十期家庭动力面对面联合督导和专题分享活动,以“考试焦虑”为主题。
本次活动,我们邀请了在儿童青少年咨询方面非常有经验的周晓青老师,与沈家宏老师共同联合督导。
接下来,以督导语录的方式呈现本次督导精华:
周晓青老师精彩语录
1. 孩子利用青春期来寻找自我的统一性,矛盾是他们通常的内在体验,因此体验到的痛苦与他们的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
2. 我们会本能的忘记那些我们不想记住的东西。
3.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往往无法知道“事实”是什么。但,这并不阻止治疗师继续工作。所谓的工作是一种持续思考的状态,而这种心智的思考力往往是从我们自身的感受出发。
4. 当我们真正想要关注一个人时,便会生发出对这个人由衷的好奇。它可以帮助治疗师拓展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对话内容,打开更多治疗的空间。
5. 我们应对焦虑,一个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在想“怎么了”?焦虑的人之所以爱这么想,是因为他正处于无法放松的状态里。认知的活跃反而阻隔了他们去感受内在焦虑的能力。
6. 一切治疗都需要以诚信、坦诚、平等的关系作为基础。
7. 我们应对来访者有足够的尊重。哪怕他是一个三岁的孩子,也能够从我们的态度和做法上感受到是否被尊重。
8. 如果治疗师被来访者放在一个“不被需要”的位置,往往会迫使治疗师努力去寻找再度“被需要”的感觉,这会在治疗过程中让治疗师显得过于主导。
9. 咨询框架的作用在于能帮助治疗师区分:谁是我们主要的工作对象、确立咨询的主要内容、父母会被安置在哪个位置……只有依托咨询框架,我们才能可能以一己之力去应对整个家庭。
10. 青少年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既想独立、又想依赖的矛盾性。在开展工作之前,是先见家长还是先见孩子呢?重要的不是做法,而是需要考虑它在孩子的内心世界里可能引发的幻想和感受。当治疗师形成自己一套工作流程,将能更好地在处理临床情境的时候加以辨识和反思。
11. 青少年生理层面的迅猛发展,因其身体的发育、激素的变化引发内在异常强烈的动荡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易产生挑战规则的冲动。既可以彰显身体的力量,又满足内心对于成人的渴望——毕竟,成人往往是制定规则的群体。
12. 青少年表现出来的休学、退学、自残、自伤、网瘾、与父母顶撞等,都是对社会规则、学校规则、家庭规则的挑战。治疗需要在规则的保护下开展,否则,我们很难对治疗对象有连贯的观察。
13. 有了框架,我们才可以借此来反思治疗过程中所采用的干预措施和手段是否得当。而得当的标准,应当是以维护孩子的利益,促进其心智发展作为前提的。
14. 如果我们的咨询是以家长的利益为最大化,那么,我们就忘记了治疗的主体。我们可能在一开始,就已经作为了父母的同党,它并非一个好的合作关系。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那等同于背叛。
15.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一定会牵扯到家庭,而往往父母的焦虑会比孩子表现得更强烈。但这并不代表孩子没有焦虑,他们只是用否认或者转移的方式不加以呈现。这也就是为何通常孩子是由家长带过来的。治疗师需要在接诊的时候明确孩子确实遇到了困难——这是一个事实,与他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承认没有关系。
沈家宏老师精彩语录
1.焦虑是一种害怕,这种害怕会导致我们身体的反应,呼吸加速、心跳加快、手心出汗、小便增多、坐卧不安等。
2.焦虑也是一种关系,一种与考试的焦虑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其它人际关系的投射。
3.考试焦虑,焦虑的不是“考试本身”,而是考试带来的“差结果”。如何接纳“差结果”,是考试焦虑干预的核心点。
4.很多时候,考试焦虑只是孩子问题表现的一个方面。工作一段时间后,你可能会发现考试焦虑本身,并不是对他最核心的部分。
5.考试焦虑,不是一个人的焦虑,是一个团队的焦虑,这个团队包括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亲戚等。因此,处理考试焦虑,不只是处理一个人的焦虑,而且要处理一个团队的焦虑。
6.中国历来重视考试,考试是人生的一次机会,父母未实现的梦想也会寄托在孩子身上,通过让孩子考试的方式去实现。
7.当考试考不好时,孩子要面临来自他人评价、未来可能生存状态差的双重压力。
8.考试结果差并不代表人不好,我们需要将“行为”和“人”区分开来。
9.一次考差不代表什么,这次考差了,我们就多用些功,努力把下次考好就可以了。
10.考试焦虑在意识层面是害怕考不好,想要“好结果”。然而,考试焦虑容易让人考不好,要到“差结果”。
我们经常从结果看潜意识,从潜意识的层面,考试焦虑的人可能想要的是“考不好”。
11.我们每个人都有潜意识,也都有意识,每个人都是意识和潜意识最后综合的结果,也都是意识和潜意识综合的最好结果。
12.孩子会内化父母的高要求和高期待,这会变成他们超我的一部分。等他们长大一些,即使父母不再高要求高期待,他们仍然会以同样的高要求和高期待,来要求自己。
13.俄狄浦斯期的阉割焦虑,会发展为优秀焦虑,进而表现为考试焦虑。
14.父母高压力、高要求和高控制背后,意识层面里是要求孩子优秀,潜意识层面又不允许孩子太过优秀。
15.同性父母如果对孩子比较严厉,孩子容易考试焦虑;如果同性父母对孩子比较仁慈,考试焦虑一般不会出现。
16.有时候,处理焦虑的焦虑,也很重要。
17.处理焦虑的焦虑,我们不去用消灭的方式。因为,你会发现你想消灭也消灭不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接纳和允许。如果实在做不到接纳和允许,我们可以用放松训练和正念呼吸的方式来调整。
18.孩子的“好”与“不好”都是相信出来的。
19.我们要让父母看到他们能做些什么,才能让孩子的成绩能够上来,才能让孩子能够去除考试焦虑,让他们看到考试焦虑与父母这个部分的关系。
20.相信生命的力量!
21.未来的结果不能预测,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把握现在。而且,把握好现在,会让未来好的可能性增加。
22.心理咨询师不是在生活常识里工作,我们要在心理专业里工作。
23.来者都是客,父母与孩子都是来访者,他们每个人的目标都是我们需要去协助实现的。
24.咨询师眼里要有“人”,不能只看见症状和问题。
25.当我们关注的是人,我们会去探索关系、背景、生存状况等,我们所探索的领域就会不同,很多的问题就可以找到答案。
26.如果我们只关注问题,我们就容易陷在问题里,想要找到解决办法就很难。
27.共情三步曲:换位感受 表达 验证。
28.共情中的换位感受,不仅仅包括情绪和感受,还包括想法、态度、评价、动机等。
29.移情是发生在潜意识里的一种关系转移,这种转移可以分为三类:时间转移、空间转移、关系转移。
30.移情与反移情是在潜意识层面里发生的,因此,也是没有办法避免的。
31.移情与反移情,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重要的是咨询师要去保持觉察。
32.不符合咨询师专业角色的部分,都属于反移情的部分。
33.当来访者出现阻抗时,我们要觉察对他们阻抗的阻抗,咨询师这里阻抗也是可以的。来访者不愿意谈的部分,暂时放那里,可以先不谈,然后从可以谈的部分开始谈起。
34.儿童青少年的咨询中,我们对儿童青少年,不去要求、不提期待,多去“共情”。
35.当孩子做不到的部分,我们多去看他们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
以上分享,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也欢迎大家多多分享、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