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期末考试试卷(七年级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期末考试试卷(七年级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7-27 12:32:48

中山市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末水平测试试卷

七年级语文

说明:1.全卷共8页,满分为120分,考试用时为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学校、班级、考号、姓名。

3.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一、(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口口口口口,壮士十年归。(《木兰诗》)(1分)

(2)无丝竹之乱耳,口口口口口口。(刘禹锡《陋室铭》)(1分)

(3)韩愈在《晚春》中用“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写出了百花为珍惜春天最后的美好时光而争芳斗艳的景象。(2分)

(4)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但有党员干部的请战承诺,有医护人员的全力以赴,我们一定会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正所谓“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陆游《游山西村》)”(2分).

(5)默写赵师秀的《约客》。(4分)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根据拼音,用正楷字体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zhì yǒu。

(2)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rěn jùn bù jīn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3-5题。

请你参加立德学校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3.学校拟邀请曾驰援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刘华医生,于本月15日下午3点在学校报告厅为全体师生作“我的初心使命”专题报告。报告会后,学校在校园网开设了“我心目中的英雄”专栏。请你在该专栏的留言区说几句话,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不超过100字。(4分)

4.学校因专题报告需推迟20分钟放学。为此,某班班主任拟写了一条发给本班家长的短信。内容如下:

今天下午学校邀请了抗疫英雄刘华医生给师生作“我的初心使命”的专题报告。①报告分为“抗议故事”“互动分享”两个部分组成,需要推迟一会儿放学,特此告知。②请您妥善合理安排接孩子的时间。谢谢!

对这条短信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为表示尊重,短信开头应添加称呼及礼貌用语如“家长,您好”。

B.短信中推迟放学的时间交代不具体,应将“一会儿”改为"20分钟”。

C.第①句有语病,应删去“组成”。

D.第②句有语病,应修改为“合理妥善安排”。

5.下面一段话出自刘华医生的“抗疫日记”。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使之与前面的语句形成排比。(4分)

一生的时光,该由多少感动串织?那些虽然一纵即逝却潮润眼眸的念想,那些纵然久远亦不能淡忘的故事,都会在心中渐渐沉淀成一份最隽永的感动。感动是驰援湖北时那一声庄严的承诺

二、(46分)

(一)(10分)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弧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但当涉猎( ) (3)及鲁肃过寻阳( )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8.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权在劝说吕蒙就学时,首先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后提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并且现身说法,回应了吕蒙的推脱。

B.鲁肃之所以与吕蒙“结友”,是因为吕蒙是孙权手下执掌军权的重要将领,多次征战有功。

C.本文中的语气词有重要的表情达意作用,其中“邪”和“乎”都表示反问语气,“耳’’表示限止语气。

D.本文称谓语非常丰富,“孤”表示王侯的自称,,“卿”表示君对臣的爱称,“大兄”表示对朋友的敬称。

(二)(9分)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日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日:“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日:“临时施宜。”蒙日:“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日:“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三国志·吕蒙传》)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肃意尚轻蒙/轻舟已过万重山 B.将何计略以备不虞/尔虞我诈

C.临时施宜/淡妆浓抹总相宜 D.越席就之/乃始就学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

或 说 肃 日 吕 将 军 功 名 日 先 不 可 以 故 一 待 也 君 宜 顾 之

11. 《孙权劝学》中提到:“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请结合本文推测鲁肃与吕蒙“议论”的具体内容。 (3分)

(三)(10分)

葛浩文,为萧红“续命”

毛予菲

① 1942年1月18日,香港玛丽医院。因为被误诊而错动喉管手术的萧红躺在病床上,身体衰弱、精神恍惚。第二天,萧红精神渐复,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共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1月22日,31岁的萧红结束了她短暂而凄苦的一生。

② 当萧红生前好友相继离世后,从未谋面却视其为知己的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她实现了另一个心愿。有人推断,萧红的“《红楼》”,指的是她未完成的长篇小说《马伯乐》。弥留之际,萧红在小说第二部的末尾,做下“第九章完,全文未完”的标记。76年后,葛浩文续写了《马伯乐》的结局。

③ 2018年9月,《马伯乐》续篇中文版在中国大陆出版。出版社为此举办了一场“跨世纪的书写——《马伯乐》完整版文学沙龙”。演讲台上,79岁的葛浩文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回忆起他和萧红,以及中国文学之间的“故事”与“情缘”。

④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版本开始解禁,从那时至今约40年,葛浩文一共翻译、研究了50多个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对他而言,即使涉猎再庞杂,译作再丰富,却没有一刻离得开萧红。50多年前,他在旧金山州立大学攻读中文硕士时,无意中在学校图书馆翻到两本中文小说,一本是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另一本就是萧红的《呼兰河传》。葛浩文更喜欢《呼兰河传》,“我从来没有读过这样的作品,文字简单朴素,但你闭着眼睛就能看到她笔下的风景。萧红是用文字绘画的好作家”。3年后葛浩文博士毕业,导师柳无忌让他报毕业论文的选题,他说要写萧红。1979年,葛浩文以这篇博士论文为基础,完成了他的成名作《萧红传》。在美国,他四处寻觅,几乎读遍了萧红的所有作品,《商市街》《生死场》《回忆鲁迅先生》……还有那本未完待续的《马伯乐》。

⑤ 漫长的“阅读萧红”之后,葛浩文开始着手翻译她的作品,将她的小说、散文一一介绍到外国文坛。随着《萧红传》中文版在中国香港、台湾的出版,讯息反馈到刚刚开放的中国大陆,国人也重新认识了这位几乎快被遗忘的民国才女作家。可以说,正是葛浩文那些年的研究、翻译和推广,点燃了中国大陆后来的“萧红热”。

⑥ 萧红的原著,葛浩文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拿出来重新咀嚼一番。多番推敲之后,他在这些文字里读出了萧红的另一面。《回忆鲁迅先生》一文可算萧红哀悼鲁迅的代表作,葛浩文几十年前在文中看到的是“真挚的情感、女性特有的细腻刻画、对事物的揣摩观察、朴素的字句”。隔了几十年,再看她写许广平包好礼物,鲁迅一把抢过来重新包装这一细节,葛浩文认为,“萧红可能觉得鲁迅这样的做法有点霸道”;但“我觉得这样的萧红更真实”。

⑦ “跨世纪的书写——《马伯乐》完整版文学沙龙”上,葛浩文的夫人、同为汉学教授的林丽君说“葛浩文太疯狂”,“续写是一伴吃力不讨好、很容易惹来非议的事情,希望他已经做好被中国读者骂的心理准备了”。葛浩文摊着两手笑道:“我完成了萧红的传记,翻译了她的作品,现在我都快80岁了,还应该做点什么呢?有一天,我看到《马伯乐》小说末尾的‘第九章完,全文未完’,就想到可能是萧红留给我的暗示——‘葛老弟,你来吧!’”

链接:葛浩文,1939年出生,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研究50多个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是有史以来翻译中文小说数量最多的翻译家,也是目前英语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之一。2018年,他续写的萧红遗作《马伯乐》中文版在中国大陆出版。

12.请结合全文概括葛浩文为萧红“续命”的三个具体行为。(3分)

13.如何理解文末葛浩文想象萧红留给自己的暗示“葛老弟,你来吧!”?(3分)

14.葛浩文在《回忆鲁迅先生》-文中看到了“真挚的情感、女性特有的细腻刻画、对事物的揣摩观察、朴素的字句”。请参考这句话,赏析以下句子。(4分)

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

(四)(17分)

杏花

崔永元

1) 今年3月,我与朋友去昆明呈贡区的万溪冲赏梨花,当看到梨花飞舞拂过身边时,突然在我心底皱起圈圈涟漪,托着我回到曾工作过的小站工区,和工友们一道在劳作间隙看山腰上那几株杏花。

2) 20年前参加工作,我被分到偏远的三家村米轨铁路小站。那时正是寒冬,我每天跟在一名姓叶的师傅后面,扛着铁棍、扳手,爬上铁道,顶着寒风紧固螺栓,更换伤损钢轨。一天的线路养护工作终于结束了,扒拉几口饭,躺在床上,看窗外黑魆魆①的夜,有时也会有北风打着呼哨撞击玻璃的声响,什么也不想干,也没有可干的。

3) 隔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每天停靠在小站的唯一一趟绿皮车,是能让大家生出企盼和唠一阵子的话题。天刚擦黑.绿皮车进站了,站台上瞬间挤出不少人。上卞车的旅客没有几个,都是掐着列车时刻表从宿舍出来看“西洋景”的工友们。暗处看亮处分外眼明,车厢里有梳着大波浪的姑娘,有穿着靓装的小伙,有闲话的男女……列车停靠仅一分钟,又载着外面世界的精彩滑向远方深处。第二天,我们又会扛起工具爬向大山深处的铁道线。

4) 冬季终于过去,春风料峭。我们像往常抡着铁锤敲着道钉,拿起扳手拧紧钢轨螺栓。

5) 一天工作中,我不经意一抬头,在灰褐色山腰间,一团团炫目的色彩猝不及防地映入我眼睑。我疑心自己花了眼,或心中作怪,揉揉眼,真是杏花呢,一团团,一簇簇绽放着。在这草木亟待复苏、空气清冽的初春,杏花却已独占芳华,撩拨着春色的序幕渐入佳境。我丝毫不曾料到,在这石块堆积、泥土稀少的野山坡,竟有这样旺盛的生命存在,就如同没有多少人知道,在这大山深处还有守在钢轨与砼②枕间的养路工一样。

6) 听我惊呼,和我一起的年轻人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欢呼雀跃。叶师傅一旁解释:“这几株杏花年年如期开放,可惜了,这么美的花,长在深山中,也只有咱们能看到。也亏得这些杏花,装扮了大山,让大山不再死寂、荒芜。”

7) 极目远望,杏花在属于自己的花季,虽不比桃花的艳丽、牡丹的华贵富荣,更不比郁金香的神秘经纶,却一朵朵俏美纤秀。也许越是荒芜的地方,越会有勃勃的生命一发不可收拾。

8) 我和工友们陶醉在杏花营造的氛围中。叶师傅一声吆喝,把我们拉回到现实。跟在叶师傅身后,看着他微驼的脊背、花白的头发,脖颈沟壑纵横,浑身上下无一处没落下岁月的风尘。叶师傅在这条铁道线上摸爬滚打了30多个年头。想当年,他和他的工友们初次在铁道上看到杏花的时候,一定也如我们一样,心里充满欢喜的。杏花越开越艳,叶师傅却一年比一年苍老。杏花是一代代扎根沿线小站的养路人的见证者。

9) 杏花的花期短暂,十几天就落尽了花瓣。好在,美好的事物能永驻心间。那皎洁轻俏的杏花,一定会绽放在又一个春天的源头。那些依然在铁道线上奋斗的昔日的工友们.也会常入我梦乡。

(《春城晚报》2018年4月9日)

【注释】①魆魆(xū xū):暗暗;悄悄。②砼(tóng):混凝土。

15.根据下面提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和“我”的情感变化。(4分)

情节

“我”的情感变化

第1)段回忆杏花

波动

第5)6)段 A 杏花

B

第7)8)段 C 杏花

D

第9)段赞美杏花

怀念

16.分析第3)段写工友们掐着列车时刻表从宿舍出来看“西洋景”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4分)

17.请按要求完成下列批注。(4务)

(1)某同学为文中一句话作的批注是:“这是一个动词,不仅运用拟人手法,而且最能表现杏花特有的生命力”,请你写出这句话。(2分)

(2)自选角度,为第8)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作批注。(2分)

跟在叶师傅身后,看着他微驼的脊背、花白的头发,脖颈沟壑纵横,浑身上下无一处没落下岁月的风尘。

18. 本文与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分析两文各自表达了怎样的主题。(5分)

三、作文(50分)

19.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不少于500字。(50分)

题目一:寻找

提示:莫顿亨特在悬崖上进退两难,他在父亲引导下寻找解决办法,收获化整为零的感悟;“父亲”在造好高台阶新屋后,因未得到他人认可而失落,李森祥在寻找让父辈精神幸福的方法;史铁生在秋天追悔往事中,懂得母亲的期望,寻找与命运抗争的勇气。让我们给心灵寻找一片净土,种下绵绵的追忆与思索吧,我们也将在寻找中拥有全新的眼光,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