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之后都会有一轮一成不变的话题,就是全国嘲笑北京试卷简单,明指或暗指北京生源低劣,招生不公平。每次遇到此类指责,实在有点烦的情况下会问一句:考试题目简单真的好吗?问归问,从来没人回答过我的问题,因为大家全都心中有数。
今年北京中考,考完之后师生父母皆大欢喜,人均提分20分,成绩一公布全都傻眼了。
北京2022年中考各区分数段人数(满分660分)
北京2022年部分海淀高中预估分数线
有人解读说是为了贯彻双减政策,让更多学校拿到好生源,打破强校占据优质生源等等,还说现在正在教师轮岗,以做到优质教育资源分享的最大公平。
那有两个最根本的问题:教育和人才选拔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如果把教育叫做资源,谁应该拥有更多?
我们义务阶段可以称为“切砖”教育,管你是方是圆切了再说,能填满模子的就是好苗子,填不满的看填多少分流,该去职业高中的就去职业高中,超过一半人数的能努力下去高考的就上普通高中 -- 是去往不同的高中,不同的高中直接决定了学生将要去往哪种层次的大学,或者落榜:也就是虽然都叫做高中,因为不同的教学理念和师资力量,学生们也被投入不同教学资源的坑里,强者愈强,弱者很难翻身,学生其实是因为中考的分数高低影响了高考的成败。
这就成了一个谜。优秀的人才到底怎么才能被发掘出来呢?什么算作人才?很多时候人说学生素质的时候,往往说"他除了数学好,还会弹钢琴“,客观点说,他如果不做钢琴师,又和他研究数学有什么关系呢?妨碍他今后以数学作为专业方向的工作吗?换个角度,一个伟大的钢琴家,需要同时成为数学天才吗?不会解方程式又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为什么要让大家区分不出来分数的高低,让这么重要的考试通过简单卷子弄个满堂欢喜呢?重要的科目已经用单科分数比重表达得很清楚,那就让学生去发挥啊,未来能成数学家的通过考数学高分提高总分,未来能成文学家的通过考语文高分提高总分......人才既然是需要选拔出来,那就给他们机会去获得机会。
其实不妨参考一些国外的做法,教育的机会就在学校,欢迎任何人学习,但是否合格则需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减少对师资力量的依赖,修改教材更适合自学和复习,公开教育资源(分片区,不同等级的教学内容,实行多校统一考核标准,互认考试成绩),实施走班或者走校制,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适合的学习内容,高考年龄放开,满足一切想要学习的人,根据考核决定是否能够得到更高一级的学习,用学科逻辑关系彼此约束学习级别和指引学生的学习内容,高能力者高效获得更多学习机会。在网络教育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些实现的成本比以前要低廉很多。
这可能要下大功夫,一时不能奢望。但至少让那些有单科天分的孩子继续得到保持,科技发展到今天,我们更需要那些顶尖科学家,怎么让这样的人才一路得到佑护,给他们学习的机会,才是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吧。
一份平庸简单的试卷,挡的是学霸的道,及其得不偿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