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卷子最好的(初中卷子推荐排行榜)

九年级卷子最好的(初中卷子推荐排行榜)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7-27 11:01:04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水有“四德”,曰:至柔、至容、至润、至洁。因其至柔,甲 。一条江河从雪域高原出发,汇聚支流,穿峡入谷,点缀湖泊,蜿延大地,注入海洋,没有任何设计师来(规划/谋划)走向,却历经千万年,完成了万里全程的流淌。其间有起伏迭宕,有平缓舒展,更有激越高昂。②每一条流动的江河都是一部完整的交响乐章。因其至容,乙 。③黄河走出冰川雪原,浩浩荡荡,一路穿贺兰,过阴山,绕吕梁,出太行,闯关夺隘,负重数千里,卸载于渤海之滨,才有了今天无比广阔的华北大平原。这水量富足的广袤平原,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生/发祥)地。因其至润,生命材质得以在脉管里运行,滋养万物生灵。④山因润而秀,人因润而美,玉因润而温泽,社会因润而和谐,遂得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试想,(即使/只有)生活高度富裕了,一个“失润”的社会又能让人感受到多少幸福?因其至洁,丙 。一滴水从海洋蒸发,凝于雪域高原,再聚为河流,返回大海,全程不过几个月。自从地球出现液态水几十亿年来,水的大循环少说也有上百亿次了,这真可谓“不废江河万古流”。一切生命之水,都在这恒量的水体中流转。

1. 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点缀 雪域高原 起伏迭宕(dàng) B. 蜿(wān)延 激越高昂 浩浩荡荡

C. 卸载(zǎi) 政通人和 安居乐业 D.流淌 闯关夺隘 广袤(mào)平原

【答案】1. D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A.起伏迭宕——起伏跌宕;B.蜿延——蜿蜒; C.卸载(zǎi)——zài;故选D。

2. 依次选用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谋划 发生 即使 B. 谋划 发祥 只有 C. 规划 发祥 即使 D. 规划 发生 只有

2. C【2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第一空:谋划:筹划、想办法。规划: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在此形容江河的走向没有被“计划”,而是顺其自然,应使用“规划”;

第二空:发生:原来不存在的事情出现了。发祥:开始建立基业或兴起。在此指中国古代文明兴起的地方,应使用“发祥”;

第三空:“生活高度富裕了”与“一个‘失润’的社会又能让人感受到多少幸福”为假设关系,应使用“即使”;“只有”往往与“才”连用表示条件关系;故选C。

3. 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段甲、乙、丙三处,与原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方能顺势而动,生命得以随之流布

②方能重归纯净淡水,生命得以永恒循环

③千万物质得以在水中完成生命历程

A. ①②③ B. ③①② C. ②③① D.①③②

3. D【3题详解】本题考查排序。①句“方能顺势而动,生命得以随之流布”承接前文“因其至柔”;③句“千万物质得以在水中完成生命历程”承接前文“因其至容”;②句“方能重归纯净淡水,生命得以永恒循环”承接前文“因其至洁”;故分别填入:①③②;故选D。

4. 下面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平缓舒展”“古代文明”“万物生灵”三个短语的结构都是相同的。

B. “一切生命之水,都在这恒量的水体中流转。”这句话的主干是:水在流转。

C. “这真可谓‘不废江河万古流’”中的指示代词“这”指“水的大循环”。

D.

“失润”与“湿润”读音相同而意义相反,用

句中令人耳目一新。

4. D【4题详解】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综合。A.“平缓舒展”“万物生灵”为并列短语,“古代文明”为偏正短语;B.主干为:水流转;C.“这”指“自从地球出现液态水几十亿年来,水的大循环少说也有上百亿次了”;故选D。

5. 对文中画横线句子语言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①用“至柔、至容、至润、至洁”形容水的特点,用词典雅,言简意丰。

B. 句②运用比喻,用“交响乐章”生动地表现出江河起伏变化的流动状态。

C. 句③运用拟人,“闯”“夺”等动作将黄河奔涌向前的气势充分表现出来。

D. 句④中的四个句子,既构成对比又形成排比,富有气势,突出“润”的重要。

5. D【5题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赏析。D.句④“山因润而秀,人因润而美,玉因润而温泽,社会因润而和谐”,运用四个相同句式“……因润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并未使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故选D。

6. 请根据提示填写表格横线处的内容。

主题

诗文

出处

评注

山川风物

①悬泉瀑布,飞漱其间,___________,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

选自《水经注》,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②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③________《钱塘湖春行》

早春景色。

修身治国

④_________,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孟子·告子下》

《孟子》,儒家经典著作。

⑤_________,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选自《_________》,国别体史书。

爱国思乡

⑦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⑧何处望神州?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⑨_________?_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视角转变,心境随之变化。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相类似。

【答案】 ①. 清荣峻茂 ②. 乱花渐欲迷人眼 ③. 白居易 ④.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⑥. 战国策 ⑦. 燕然未勒归无计 ⑧. 满眼风光北固楼 ⑨. 日暮乡关何处是 ⑩. 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易错字有“峻、茂、渐、寡、策、燕然未勒、满、暮”。

7、(8分)

为学习新时代榜样,学校组织开展“点亮人生灯塔”主题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灯塔在线调查】为了解青少年的榜样学习状况,同学们搜集到了下面的调查数据图,请用两句话写出你的分析结论。(不超过30字)

(数据来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2年)

【答案】示例:①绝大多数青少年是有榜样的;②大多数青少年关注榜样的梦想追求、成就和经历。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左图是对青少年拥有榜样的情况的调查,其中有榜样的占73.3%,没有榜样的占20.4%,以前有现在没有的占6.3%;据此可知,绝大多数青少年是有榜样的;

右图是青少年关注榜样的信息,阴影部分越长,说明关注度越高,关注度前三是梦想追求、成就和经历;据此可知,大多数青少年关注榜样的梦想追求、成就和经历。

8. 【寻找人生灯塔】在学校“心中的灯塔”讨论中,你需要拟写完成下面的文字。请选择一个材料,在横线处补写事例,使语意连贯,内容完整,句式基本一致。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马班邮路坚守者”王顺友,一人一马,递送邮件,孤独坚守三十年,唱响了“党的领导指引我,为人民服务要到底”的歌谣;“最美奋斗者”杨善洲,退而不休,植绿不止,将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变成绿洲,兑现了“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时代楷模,都是指引我们青少年成长的人生灯塔。

【材料一】

辽宁鞍钢集团的郭明义,少年时就以雷锋为榜样。退伍转业40年来,他在不同岗位上都取得突出成绩。他还热衷志愿服务,成立“郭明义爱心团队”1400余支,志愿者总数超过240万。他“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被称为“当代雷锋”。

【材料二】

丈夫癌症去世后,张桂梅主动申请到贫困山区华坪县任教。十年时间,克服重重困难,筹建起云南丽江华坪免费女子高中。至今,已帮助16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考上大学。“我想改变一代人。”她身患十多种疾病,却甘愿做一名“燃灯校长”。

【答案】示例:“燃灯校长”张桂梅,主动申请到贫困山区华坪县任教,筹建云南丽江华坪免费女子高中,帮助16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考上大学,擘画“我想改变一代人”的蓝图。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句子仿写。

根据题干要求,先分析“‘马班邮路坚守者’王顺友,一人一马,递送邮件,孤独坚守三十年,唱响了“党的领导指引我,为人民服务要到底”的歌谣;“最美奋斗者”杨善洲,退而不休,植绿不止,将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变成绿洲,兑现了“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两个句式,确定要仿写的句式结构:修饰词 人物 事迹经历 加总结性成就,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人物故事总结即可,书写时注意句式一致,语意连贯,内容完整。

示例1:“当代雷锋”郭明义,少年立志,奉献他人,热衷志愿服务,成立爱心团队,践行“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誓言。

示例2:“燃灯校长”张桂梅,主动请缨,燃烧自己,以疲惫之躯支撑山区教育,让无数女孩走出大山,点亮“我想改变一代人”的信念。

9. 【点亮灯塔之光】小语同学参加学校开展的“点亮灯塔之光”演讲活动,演讲稿结尾有三处语病,请你帮他找出并修改。

①雷锋的故事历久弥新,精神的力量超越时空。②我们虽然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依然能从雷锋精神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汲取奋进的力量。③雷锋精神,人人可学。④无论你多么平凡,也不管你的善行多么微小,只要坚持不懈,就能谱写不普通。⑤让我们践行雷锋精神,努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而奋斗!

(1)第_____句,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_____句,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_____句,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 ② ②. 虽然过去了大半个世纪,我们依然能从雷锋精神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汲取奋进的力量。 ③. ④ ④. 无论你多么平凡,也不管你的善行多么微小,只要坚持不懈,就能谱写不普通的诗篇。 ⑤. ⑤ ⑥. 让我们践行雷锋精神,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而奋斗!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病句修改,仔细阅读短文,找出病句并进行修改。

(1)②语序不当,可改为:虽然过去了大半个世纪,我们依然能从雷锋精神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汲取奋进的力量。

(2)④成分残缺,可改为:无论你多么平凡,也不管你的善行多么微小,只要坚持不懈,就能谱写不普通的诗篇。

(3)⑤成分赘余,可改为:让我们践行雷锋精神,努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10.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花夕拾》中的文章多呈现出儿童、成人双重视角。《父亲的病》《琐记》中少年鲁迅认为衍太太品行恶劣,成年后才消除对她的误解。

B. 《儒林外史》通过描写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形象,对当时丑恶的科举、腐败的吏治、虚伪的礼教等进行了深刻揭露与批判。

C. 《世说新语》是志人笔记小说,或精炼含蓄记录人物的一句话,或售永传神描写生活中的一件事,塑造出社会各行各业人物的鲜活形象。

D.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通过叙述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寄托了作者对理想女性的美好想象,富有神异色彩。

【答案】B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A.有误,“成年后才消除对她的误解”错。鲁迅一直没有消除对衍太太的误解,对她是鄙视、厌恶的;C.有误,“塑造出社会各行各业人物的鲜活形象”表述有误。《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D.有误,“全书通过叙述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以偏概全。书中还有大量关于其他方面的故事;故选B。

11. 在不少文学作品中,都有相恋之人因故分离的内容。请从下列两组人物中任选一组,简要概括导致他们分离的关键事件,并分析背后的深层原因。

(1)简·爱与罗切斯特(《简·爱》)

(2)保尔与冬妮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答案】示例:事件:简·爱发现罗切斯特有意对她隐瞒了已有妻子的事实。深层原因:简·爱自爱自重,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从出示的两组人物中任选一组,简要概括导致他们分离的关键事件,并分析背后的深层原因即可。

(1)简·爱与罗切斯特(《简·爱》):

事件:简·爱爱上了罗切斯特,罗切斯特向简·爱求婚时,她答应了他,但在教堂之上,梅森却说出罗切斯特早有妻子的事实,简·爱不容许这样违背道德事情发生,于是离开。深层原因:简·爱自爱自重,追求独立与精神上的自由平等。

(2)保尔与冬妮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事件:保尔希望冬妮娅在共青团会议上穿着朴素,不要打扮得与大家格格不入,冬妮娅却不愿意,而是穿上了自己华丽的衣服,这引起了保尔的不满。深层原因:他们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人生理想。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千里思 ○郑锡①

渭水通胡苑,轮台望汉关。帛书秋海断,锦字夜机②闲。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惟余两乡思,一夕度关山。

[注]①郑锡,唐朝登宝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员外。②机:原意是弩机,代指武器。

【译文】渭水直通胡苑,在轮台能够望见汉关。家乡来信被深秋大漠阻断;想写封家书,却战事不断、枕戈达旦。旅人的思乡之梦被虫鸣声打破了,身在边关而心在家乡,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给家人。只剩下两地思乡之情,想一夜之间快速回到家乡。

【分析】这首诗通过“帛书”“秋海”“锦字”“旅梦”“虫”“雁”等意象,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诗人虽然归心似箭,但是因为战事而顾虑重重,只希望鸿雁能尽快将书信传递给家人。整首诗意境清幽,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并传达出旅途中的辛酸感觉。

12.

下面对诗歌

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通”和“望”连接四个地方,紧扣诗题“千里思”。“望”是“思”的具体表现。

B. 颔联意为:家乡来信被深秋大漠阻断;想写封家书,却战事不断、枕戈达旦。

C.

“两乡思”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羁旅之人的思乡之情。“惟余”极言思乡之切。

D. “一夕度关山”与“关山度若飞”都写出了迅速越过关山、立即奔赴战场的状态。

【答案】12. D 【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D.有误,“惟余两乡思,一夕度关山”的意思是:只剩下两地乡思之情,想一天晚上快速度关山。因此,“一夕度关山”写出了诗人想快速回到家乡的思乡之情,并不是写诗人立即奔赴战场的状态。故选D。

13. 请简要分析“虫”和“雁”两个意象在表达思乡情感方面的作用。

13. 示例:羁留异乡,好梦难圆,伴随着秋虫的鸣叫,天已经破晓了。“虫”鸣“催晓”,以动衬静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凄苦之情。身在他乡,真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递给家人。“雁”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意象。“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意思是旅人的思乡之梦被虫鸣声打破了,身在边关而心在家乡,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给家人。两句中“旅梦”指旅人的思乡之梦;“虫催晓”指虫鸣,天已破晓;“边心”指身在边关而心在家乡;“雁带还”指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给家人。据此概括出答案即可。

(二)(8分)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

(乙)宋人有沽酒者,升概①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②帜甚高,然而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而狗迓③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④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⑤,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⑥,国焉得无亡乎!

——《韩非子·猛狗与社鼠》

注:①升概,这里是指用器具量酒。②县,通“悬”。③迓(yà),迎接。④社鼠,在社坛下掘穴而居的老鼠。⑤涂阤(zhì),(木板周围的)泥崩塌。⑥壅,堵塞、蒙蔽。

【译文】从前齐桓公问管仲:“治理国家最担心什么?"管仲回答说:"最担心社鼠啦!"齐桓公说:"为什么担心社鼠呢?"管仲回答说:"您可见过那建筑社坛的情形吗?立起木头做成塑像的架子,再给它涂抹上泥灰塑成社神,老鼠穿行在里面,挖个洞托身在其中。用烟火熏它却恐怕烧坏了木板,用水灌它却恐怕泥土崩塌,这就是社鼠不能抓获的缘故。现在国君左右的人,在朝廷外谋求尊权重势而从人民中搜刮财富,在朝廷内互相勾结而对国君隐瞒他们的罪恶,对内窥探国君的情况而告诉在外的权臣。在外的权臣和在内的国君左右的人互相倚重,许多大臣官吏都把他们当做祸害。官吏不诛罚,他们就会破坏法令制度;诛罚他们就会使国君不安。国君左右的人依靠国君握有重要的权势,这也是国家的社鼠啊!”

因此国君的臣子掌握大权,进而能行专擅或颁禁令,确实能为己用的必定使他得利,不能为己用的必定陷害,这就是(国家的)猛狗啊。那权臣成了猛狗来咬有才能的士人,身边的奸人又成了社鼠来窥探君王的心思,国君还不察觉,像这样,国君怎么能不被壅塞,国家怎么能不遭灭亡呢?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 ②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所以:

③而狗迓而龁之: 龁: ④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 得:

14.答案:①时候 ②……的原因 ③咬 ④被杀除(被俘获或被逮住)

评分:答对一个得 0.5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15.概括两文阐发的一种共同主张并分别说明其提出的缘由。(3分)

15.答案:(1)明辨忠奸,任用贤能。甲文:不辨贤佞,亲佞远贤,则不能修明政治,使国家兴隆;只有政治清明,政局稳定,才能为北伐中原提供可靠保障。乙文:有“猛狗”“社鼠”擅权作乱,须去蒙蔽,辨贤佞,除奸邪,拨乱反正,使贤良得以任用。

(2)广开言路,接纳忠谏。甲文:国势已至“危急存亡之秋”,文臣武将上下同心,修明政治十分紧迫,且可能、可行,故须开张圣听,避免“引喻失义”,“阻塞忠谏之路”。乙文:可使“有道之士怀其术”“以明万乘之主”,使“人主”看清“猛狗”真面目,以挽救危局。

(3)严明法度,赏罚分明。甲文:开启忠谏之路,法度公正便有了前提。诸葛亮担心刘禅宠信宦官,忽视创业勋臣,会赏罚不明,内外异法。乙文:佞臣妒贤嫉能,堵塞进谏任贤之路;近臣握有重权扰乱法度,国君投鼠忌器,有法难依。

评分:答对一种得3分,主张占2分,缘由占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16.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3分)

16.答案:示例一 (体式功用方面)甲文为诸葛亮出征前对刘禅进行劝诫和表达忠诚、决心的表文,思想意愿的表达切合人物身份、地位,循循善诱而不卑不亢,不失分寸,有利于取得理想效果。乙文为战国法家代表人物的政论文,虽有警醒国君目的,但读者对象十分广泛,态度旗帜鲜明,言辞尖锐犀利,对统治阶层习见的丑恶现象给予无情揭露与鞭挞,以达振聋发聩之功效。

示例二 (选用材料方面)甲文作为呈上表文,内容表达讲究“真实”:阐述主张以朝政现实为依据,有的放矢,言简意尽,说服力强。乙文作为揭露时弊、警醒世人的政论文,追求观点和表达的“创新”:从虚拟或假托的故事中找到社会现象的喻体,通过相似比较使抽象深刻的事物道理变得形象浅显,又十分具有典型性。

示例三 (行文技巧方面)甲文层层铺垫,因果相承。由天下大势到国至“危急存亡之秋”,再到忠志之士奋发有为,转危为安大有希望,再到顺势提出诚恳建议。前后勾连,水到渠成。(或议论说理由主而次,肌理缜密。首提“开张圣听”,再谈执法公平,后说亲贤远佞,使前提、关键、核心三者主次阐述得清楚分明)乙文先喻体后本体,喻体、本体密切相关。作者从性质和逻辑上在寓言和现实丑恶行径之间建立起高度相似的关系。(或借悬念令文章跌宕曲折,又不断使人顿悟。如首则寓言,先设矛盾,酒好却卖不出去;请教老人,竟然问他家的狗是否凶猛;疑团冰释又突然转谈国之猛狗。悬念迭生,行文曲折起伏)

示例四 (表达方式方面)甲文寓情于理,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炉。以大量谦辞敬称显情于外,以深挚感人的议论使情寓文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乙文叙议结合。先叙寓言,再揭寓意。前一寓言后紧跟议论,后一故事寓意则由文中人物对话揭示,叙议融为一体。而作者嘲讽、贬斥、憎恶之情溢于言外。

评分:答出一种示例得3分,不同之处占1分,解释占2分。本题共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冰为什么那么滑?》

①北京冬奥会让世界人民大饱眼福。短道速滑紧张刺激,运动员在穹道超越时的身姿可谓风驰电掣:花样滑冰高贵优雅,运动员在冰面起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②这一切的基础都离不开光滑的冰面。然而冰为什么那么滑?这个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现象,却困扰了科学家多年。

③根据人们的生活经验,让物体变滑,油、蜡、水等润滑剂是最佳利器。它可以降低物体间的摩擦。而冰面之所以能够那么滑,正是因为有水作为天然润滑剂。当我们进行冰上活动时,实际上是站在冰最上面一层具有流动性的水膜上。

④可是,这层水膜是从哪里来的?19世纪50年代,科学家詹姆斯•汤普森提出,如果给冰施加压力,冰的熔点就会降低,也就是说,“冰在压力下会融化”。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乔利将这个规律与滑冰联系起来,认为当人站在冰面上时,身体对冰面产生的压强会使冰的熔点低于0℃,让冰的表面融化,形成一层具有润滑作用的水膜,使冰面变滑。如果穿上有薄薄冰刀的滑冰鞋,那么施加在冰上的压强会更大,冰的熔点就会下降得更多,从而使得穿着冰鞋的运动员可以在冰面上肆意滑行。

⑤然而,这个假说也有站不住脚的地方。据计算,穿着冰鞋的成年人会给冰表面施加超过标准大气压400多倍的压强,能使冰的熔点降到-3.5℃,可是,在冬奥会比赛中,短道速滑、速度滑冰等项目的冰面温度甚至低于-5℃,单纯依靠压强并不会使冰面融化。更不用说东北地区户外气温甚至可以达到零下几十摄氏度。依据这个假说,东北的冰面应该难以融化形成水膜,也就很难在上面滑行了。

⑥可事实并非如此。1939年,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弗兰免•鲍登和休斯提出,冰表面的水膜是因为摩擦生热导致冰融化的结果。他们认为,滑冰时冰刀与冰面的快速摩擦产生的热量可能是冰面融化形成水膜的主要原因。

⑦可惜,后来人们证明,摩擦产生的水膜厚度明显小于冰面本身较为粗糙部分的厚度。这说明摩擦产生的水膜甚至不能填满冰层表面的“小水坑”,也就无法产生有效润滑作用。同时,摩擦生热产生水膜的说法也无法解释很多人在冰面上没有剧烈运动产生摩擦仍然因为冰面很滑而摔例的现象。

⑧随后,新的假说出现了;冰的表面会不会本身就存在一层水膜?1987年,科学家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发现,冰面上应该存在一层非常薄的水分子层,厚度约在100纳米量级。这一发现证实了冰的表面确实存在着一层准液体。当水结冰时,每一个水分子都会通过氢键抓住其周围的水分子,形成晶体结构。但是表层的水分子周四缺少其他水分子,因此没有办法形成如冰块内部那般规则的结构,只能杂乱无序地“游荡”在冰表面。一些研究团队甚至模拟出了水分子是如何在冰表面“游荡”的。

⑨一项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显示,科学家通过设计一种可以“听”的测力仪,能够测量这层准液体的力学特性,并从微现角度探讨冰为什么滑,这套测力仪由类似音叉的装置和毫米大小的玻璃珠构成。在实验中,玻璃珠会像一个小冰刀一样,以几十微米的距离尺度在同一区域的冰面上滑行。用来振动的音叉上附有一个加速器,可以测量玻璃珠的振荡振幅,从而计算出玻璃珠和冰之间的摩擦系数。

⑩最终,科学家发现这层准液体并非简单的水,而是水和微小碎冰的混合物。它像油一样黏稠,具有黏弹性。科学家认为,这正是冰为什么滑的秘密源头。

当然,冰上竞技运动中,冰刀的存在也让运动员如虎添翼。我国科学家发现,水膜中的微小碎冰充当了轴承滚珠的角色。当运动员脚踏冰刀飞速滑过时,冰刀产生的压强作用使得这些微小碎冰像珠子一样被捏爆,释放出来的液态水增加了原本的水膜厚度,使冰变得更加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面之所以很滑,我们通常认为是在冰的表面有一层流动性的水膜,作为润滑剂,它可以减少物体间的摩擦。

B爱尔兰的科学家认为,冰面上的水膜是因为人站在冰面上产生的压强会降低冰的熔点,使冰的表面融化所致。

C.摩擦生热导致冰面融化的说法,虽然理论上说得通,但最终也无法解释在冰面上没有摩擦人仍会摔的现象。

D科学家通过测力仪实验,是为了通过计算玻璃珠和冰之间的摩擦系数,从而解释运动员滑冰速度飞快的原因。

(1)D.“解释运动员滑冰速度飞快的原因”表述有误,通过原文第九段“科学家通过设计一种可以‘听的测力仪,能够测量这层准液体的力学特性并从微现角度探讨冰为什么滑”可知,科学家通过测力仪实验目的不是解释运动员速度飞快的原因,而是解释冰膜的结构。故选: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驰电掣”“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些词语生动地展现了运动员在冰面上轻盈矫捷的身姿,也引发了人们对冰面质量的探究。

B.为了表明“冰在压力下会融化”而产生水膜这一假说不成立,作者以冬奥比赛和东北的冰面为例,说明压力也不一定能使冰面融化。

C.“可事实并非如此”这句话,是对詹姆斯·汤普森所持特观点的否定,随后又引入英国科学家的观点,说明冰面水膜的形成另有原因。

D.针对冰面上水膜的成因,科学家们分别提出了几种假说,又都因为种种缺陷而被推翻,但对冰为什么这么滑的研究越来越接近真相。

(2)A.“引发了人们对冰面质量的探究”错误,根据第一段内容可知,“引发了人们对冰面质量的探究”无中生有,材料并未提及相关内容。

C.根据原文第五段、第六段内容可知,“可事实并非如此”是对上文“冰面难以融化形成水膜”的否定。

D.“又都因为种种缺陷而被推翻”表述有误,根据第八段内容可知,最后一种假说没有被推翻。故选:B。

(3)几种假说比较而言,最后一种的可信度最高。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原因。
(3)①冰面上存在一层准液体得到科学的证实。②通过实验并从微观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上。③我国科学家的发现也印证了这一成果的可信度。

(3)根据“科学家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发现,冰面上应该存在一层非常薄的水分子层,厚度约在100纳米量级。这一发现证实了冰的表面确实存在着一层准液体”可以得出:冰面上存在一层准液体得到科学的证实。根据“并从微现角度探讨冰为什么滑,这套测力仪由类似音叉的装置和毫米大小的玻璃珠构成……从而计算出玻璃珠和冰之间的摩擦系数”可以得出:通过实验并从微观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上。根据“我国科学家发现,水膜中的微小碎冰充当了轴承滚珠的角色…释放出来的液态水增加了原本的水膜厚度,使冰变得更加滑”可以得出:我国科学家的发现也印证了这一成果的可信度。

五、(2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红隼 ○南翔

①妈妈,妈妈……

②母亲正在厨房准备午饭,隐约听到儿子在叫,一把关了水龙头。豌豆立在阳台上,盯着东墙边的鸟巢,并没有回头找妈妈的意思。随着两只红隼倏忽而至,豌豆的目光顿时又倾注在它们身上。

③妈妈见豌豆不停地舔手指,猜他担心红隼吃不饱。确实,在城市里喂养五只雏鸟,这对红隼父母真有点儿力不从心。下午挖些蚯蚓,给它们解解馋吧。豌豆给了妈妈一个难得的向日葵般的微笑,这是儿子能捧出来的最高奖赏。妈妈心里瞬间有了暖意。叮嘱他去洗手,他居然也答应了。洗过手,豌豆进了书房,铺开画本。

④豌豆是四岁时才被归到“星星的孩子”一类的。豌豆被确诊自闭症后,父母很长时间没回过神来。一直以来,豌豆行走迟、言语迟、表情也不丰富。希望的火苗点燃过无数次,又熄灭过无数次。在求医问道的途中,妈妈辞了职。爸爸出差变得多起来,时间也一次比一次长。爸爸虽然在家日少,但每月打来的钱足以让母子衣食无忧。

⑤趁煲汤的空儿,母亲溜到儿子身后看他画画。以前,她总想纠正一下儿子的线条、布局及设色,豌豆不听。好长一段时间,山川、河流、树木、人物……儿子的绘画真是天马行空。

⑥两个月前,一个雷雨天,家里飞来两只红隼。凌乱的阳台上,塞了碎画纸的矮胖旧花盆竟成了鸟儿温暖的避难所。从此,豌豆凡事坚持不久就转移注意力的状态也有所改变,观察鸟儿时的专注令人惊讶,常常一站一个钟头。绘画内容也万宗归一:只画阳台上的鸟儿。

⑦听中学的田老师说这是红隼,一种猛禽,母亲心里一紧,担心豌豆受到伤害。父亲安慰她,万物有灵,你没见猫啊狗啊,也喜欢跟小朋友玩耍!

⑧开始,红隼对靠近的人“鸟”视眈眈,发出咕咕的叫声。急得豌豆拦阻,别靠近!就为儿子多讲几句话,父母便觉得很值。何况豌豆还不时对着鸟儿自言自语。

⑨待到两只红隼不停衔来树枝、草茎垫窝,一家人才顿悟,它们想在此安营扎寨了。一天,豌豆突然指着其中一只红隼连叫了两声,翅膀,右边!寻声看去,体型略大的雄鸟右翅受了伤,略带拖曳,收束也比左翅慢两三拍。

⑩还是我儿子眼尖!父亲一高兴,便拉着儿子进书房。未料豌豆搬动砚台时,砸伤了爸爸的脚背。豌豆吓得脸色发白,逃跑了。父亲在家养伤时,越想拉豌豆过去,豌豆离他越远。为此,他变得有些急躁不耐。母亲把怨艾藏在心中,一个人全力照顾豌豆。

⑪见妈妈过来,豌豆俯身压住画本。妈妈佯做夺取,儿子抱着画本边跑边笑。当他躲在椅子后面时,妈妈抓拍了一张面部特写。看看他的眼睛、笑脸……豌豆跟正常的孩子有什么两样?他爸爸看到也会这样想的。

⑫为了感谢妈妈带他去挖蚯蚓,豌豆忽然端出画本给她看。一幅是红隼妈妈在孵蛋;另一幅是五只雏鸟伸着粉红小嘴,争抢妈妈衔来的一条虫子;再一幅是红隼爸爸耷拉着右翅,在一旁昂着头守护着母子。母亲夸赞画得好。又道,豌豆怎么帮它们啊?豌豆说,挖好多蚯蚓,妈妈吃,爸爸也吃。母亲一愣,恍然道,对,对!

⑬有时,豌豆在睡梦中连叫爸爸。母亲设法录下发给父亲。他却犹疑地回了一句,是叫自己的爸爸吗?母亲扑哧一笑,你不觉得自己跟红隼爸爸很像吗?一个地上跑,一个天上飞。

⑭车子驶过几条街,路边一片绿意深深的菜园。守园人的小孙女蹦蹦跳跳跟过来,哥哥,我帮你拿桶子好吗?豌豆想了想,把桶递给了她。

⑮小妹妹问一片像蝴蝶的菜花名字,豌豆平淡道,蚕豆花。母亲暗暗称奇,他只从绘本或电视中看过,就能毫不犹豫地与现实生活对上号!俩小朋友边挖蚯蚓边对话,豌豆有问必答。母亲发现,儿子跟同龄人比跟成人交流流畅许多。妈妈希望时光慢一些,好细细品味儿子的思维与表达。也真想让孩子的爸爸听一听。

⑯田老师提醒,红隼受保护,不能人工投喂。豌豆有些沮丧。田老师安慰说,红隼生存能力很强,不用担心。它们属于天空和森林,自由自在最好。豌豆笑了。

⑰母子二人走到阳台,发现红隼爸爸妈妈正在喂孩子,面前竟有十几只新捉的虫子,红隼的生存能力真的很强。豌豆风卷残云地吃着香蕉,眼睛一刻也没离开鸟巢。

⑱饭后,母亲走进书房时,豌豆趴在桌边睡着了。母亲轻轻从他肘边抽出画本,这是儿子的新作:一只大鸟嘴里衔着一只虫子,另一只大鸟一旁侧脸看着它。衔着虫子的大鸟,右翅张开着。旁边写了五个字:爸爸喂孩子。

⑲母亲一手捂着嘴,眼里和喉咙,顿时有几股热流同时汹涌而出…… (选自《人民文学》2023年第3期,有删改)

19. 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豌豆妈妈隐约听到儿子叫,就一把关了水龙头,体现了妈妈对患自闭症儿子的关心。

B. 文中多处运用插叙,交代了红隼到来时的情形、豌豆的病情以及豌豆一家的情况等,丰富了文章内容,构思巧妙。

C. “他爸爸看到也会这样想的”是妈妈的心里话,看到豌豆的状态,她很高兴,也渴望与豌豆爸爸分享。

D. 豌豆将桶递给小妹妹,边挖蚯蚓边与她对话,由此可看出豌豆很愿意与人分享,能与他人正常交流了。

19. D【1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D.根据文章第⑭段“车子驶过几条街,路边一片绿意深深的菜园。守园人的小孙女蹦蹦跳跳跟过来,哥哥,我帮你拿桶子好吗?豌豆想了想,把桶递给了她”可看出豌豆面对热情的小女孩并没有同样热情的理会,只是想了想把桶递给了他,什么也没有说。根据第⑮段“俩小朋友边挖蚯蚓边对话,豌豆有问必答,母亲发现,儿子跟同龄人比跟成人交流流畅许多”可知,豌豆只是有问必答,并没有主动去分享和提问,并且只是和同龄人交流好一些,和成人交流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由此看出豌豆不是很愿意和别人分享,以及豌豆只是和同龄人可以比较流畅的交流。而题干中说道“由此可看出豌豆很愿意与人分享,能与他人正常交流了”是错误的,分析不当。故选D。

20. 从豌豆图画内容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他有了哪些变化?

20. 豌豆从对自然界万物的关心、爱护转移到对红隼妈妈的关爱,对红隼爸爸受伤的关心,从而希望爸爸回到家中,以及对爸爸的思念和渴望得到爸爸的关心爱护。

【2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根据第⑤段“好长一段时间,山川、河流、树木、人物……儿子的绘画真是天马行空”可知,豌豆的画天马行空,画的事物多种多样。得出豌豆最初对自然界万物的关心和爱护;根据第⑫

段“一幅是红隼妈妈在孵蛋;另一幅是五只雏鸟伸着粉红小嘴,争抢妈妈衔来

一条虫子;再一幅是红隼爸爸耷拉着右翅,在一旁昂着头守护着母子”可知,豌豆画出了红隼妈妈辛苦养育孩子场景和红隼爸爸守护红隼妈妈和孩子的场景。得出爱转移到了对红隼妈妈的关爱,对红隼爸爸受伤的关心;联系文章第

⑬段“有时,豌豆在睡梦中连叫爸爸”可知,豌豆做梦都在叫着爸爸,他思念爸爸,希望爸爸回到家中和渴望得到爸爸的关心爱护。

21. 文中两处画线句意味深长,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请综合两句赏析。

豌豆说,挖好多蚯蚓,妈妈吃,爸爸也吃。

旁边写了五个字:爸爸喂孩子。

21. ①豌豆对爸爸妈妈的关心、爱护。②豌豆思念爸爸,希望爸爸早点回来,能关心、爱护和陪伴自己。

【21题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豌豆说,挖好多蚯蚓,妈妈吃,爸爸也吃”可看出豌豆拥有好的东西,心中惦记着爸爸妈妈。

“旁边写了五个字:爸爸喂孩子”看出,豌豆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爸爸的爱,并渴望爸爸关心、爱护自己。两句综合赏析可得出①豌豆关心、爱护爸爸妈妈②豌豆思念爸爸,渴望爸爸早点回来陪伴自己。

22.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22. 呼应开头,表现了妈妈的辛劳终于得到回报;通过刻画妈妈的动作,表现妈妈内心的激动、欣慰之情;升华主题,赞美了母爱的伟大。

【22题详解】本题考查结尾作用。文章结尾“母亲一手捂着嘴,眼里和喉咙,顿时有几股热流同时汹涌而出”可知,妈妈因为孩子写的五个字“爸爸喂孩子”这一出乎意料的做法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文章第④段“豌豆是四岁时才被归到“星星的孩子”一类的。豌豆被确诊自闭症后,父母很长时间没回过神来”可知,豌豆从小患有自闭症,而在妈妈的努力下,豌豆终于有了改变,与文章开头相呼应。母亲看到孩子有了如此大的改变,自己的辛劳得到了回报,妈妈捂着嘴和几股热流从眼里、喉咙里涌出的动作,侧面表达出了妈妈内心的激动和欣慰。母亲无私地爱使得孩子的病情终于有了好转,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遇见春草》

两年前一个寒冷的冬日,我遇见了那株春草。

当时正是我成绩不太稳定的时候,“明明积累得很好,怎么拿不到分呢?”有来自老师的惋惜;“表达得也太不好了,我真想叫你书呆子!”有来自同学的嘲笑。

还有几个月便要迎来毕业考试,可学习成绩却一直达不到理想的水平,我的心情一天比一天低落。那日午休,我独自一人漫无目的地走在校园的小路上,百无聊赖地用脚拨扫着地上的残雪,裸露出一片枯草。

现在的我,不正像这些枯草一样萎靡不振吗?自嘲地想着,起身欲走,不经意间却发现那片灰白中有一点隐约的绿意。

我好奇地蹲下身,发现那绿色竟是一株萌发的小草,它柔弱得像一条绿丝般摇晃着,仿佛一阵风就能把它吹走。是什么让它在这样的时节生长?难道是因为好奇,想看看这个世界?但这未免太傻,为了向世界望上一眼,便拿生命做赌注吗?

一阵风吹过,拨弄得松枝摇曳,小草也被吹得几乎要贴在雪地上,不过如此罢了。我伸手想将它扶起,还没触碰到它,却看到它抖撒着挺立起腰杆,虽然还有些歪斜,但总归是站起来了。碧绿中闪着晶莹的光,或许是刚沾上的雪吧。

我有些触动。春草冒着严寒破土,是想看冰封的大地,所以纵然有狂风想将它连根拔起,它也会以自己的柔攻克冰雪风霜的刚。那么我的追求又是什么?仅仅是那些试卷上的分数吗?我是否也能像它那样有追求并敢于为之努力?面对一株与寒冬搏斗的春草,我开始反思自己。

最后的考前复习时间里,我为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并前所未有地付诸认真与努力。学习他人的方法,参考学霸的笔记,总结答题的经验,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我的心里也有一株小草,正在为破土积蓄能量。

走出考场已是夏末,我的成绩俨然也于同学中遥遥领先。再去那个遇见它的角落,入眼的是满园青翠,迎着烈日骄阳,分辨不出它的身影。但我相信,经历了酷寒的考验,付出了拼搏的汗水,它一定会是最坚毅的那一株。
春草虽柔弱,但谁能说拼搏奋进的它没有力量?

【文题延伸】韧;拼搏是我的关键词;一株草的姿态……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