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年级学生进行了开学后的第一次摸底测试,试卷的整体难度系数不算高,考试时间规定一个小时,有些学生缺乏熟练程度,答题过程“手忙脚乱”。整个级部的成绩,满分的学生并不多,班里有一名平时很用功的学生,没有超过九十分。什么原因呢?先看试卷。
第一大题,主要考察0-5以内的认识、简单运算、数字比较大小等基础知识,平时上课认真听讲、按部就班完成作业的学生,基本都是拿到满分。
第二大题,要注意认真看图,找出图中标示的小动物数量。在批卷中发现,一些学生审题毛糙,没有核准小猴子的准确数量。
第三大题,是用计算式表示图像变化的意义,这道题的满分率比较高。有错误的学生,多是以算式表达的意义没有彻底掌握。
第四题,学生失分明显,主要是对图形缺乏“变通认识”。比如第一小题,长方体应当是“3”个:小桌面是一个大的,桌腿两边还各自有一个;正方体呢,应当是“2”个,放在桌面上;圆柱体呢,应当是“4”个,两个桌腿,桌腿旁边长方体上面还放有两个。
第五题,学生错误的认为,“从体育场到展览馆,还需要乘坐的车站数,不应当包括最后的展览馆这一站”。这个理解是不正确的,题设中“还”的意思,是不包括“体育场”,但是,“展览馆”是第四站,当然要属于乘车的“站数”。
第六题中,算式得分是“5”,学生临场忘记:调换“加数、被加数”的位置,虽然得数相同,但是表达式却代表不同意义。这道题,完全可以将等号左边的数字位置互换,变成另外一个表达式。
第七题,错一道题的原因,是“图没有看清楚”,白丢3分,相当可惜。
这名学生从第四题开始出现连续失分。试卷通常是后面的题目比前面的题目难灵活、有难度。后面的题失分严重,一是学生知识掌握不够灵活,比如第六题,平时做过很多这类数字加减的算式题,为什么在考场上却答不出来?说明平时练习,只是浮在题目的表面。另外一点,在考场上,遇到不会做的题很正常,不要随意放弃,要敢于“试错”,毕竟还有50%的几率是“正确”。
二是在学习时,没有“举一反三”。比如第四题,判断物体的形状,不是根据物体的大小,而是根据物体的外形特点;第三点,就是要仔细审题,搞明白题目的意思再做题,很多学生感觉很多试题“很眼熟”,没有准确把握题目的本意。
平时学习数学用功的学生,没有考到九十分,说明用功是一码事,在用功的同时,还要注重平时学习数学用功的学生,没有考到九十分,除了要完善考场的细节,更好地发挥水平,还说明用功是一码事,在用功的同时,还要注重“思维的深度”。孩子后面的大题失分严重,家长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用功,如果只是侧重于提高解题的熟练度,忽略提高数学的思考能力,数学成绩不会令人满意,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不要忽视“锻炼思维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