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试卷分数算少了要跟老师说吗(老师把分数算错了该怎么跟老师说)

老师试卷分数算少了要跟老师说吗(老师把分数算错了该怎么跟老师说)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7-26 22:40:43

文|诚言呈语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不知道大伙还记不记得,我之前在文章里提到过的那位财务同事。

对,就是那位平时温柔似水,一提到她儿子的学习,就面目狰狞、暴跳如雷的大姐。

说实话,前阵子我都是躲着她走的。

因为一方面,她儿子的期末考试成绩快出来了。

我觉得如果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意外的话,应该还是倒数前五。

另一方面,我也是实在不想再去当她儿子的“亲小舅”,去替她开家长会了。

毕竟我高低也是30来岁的人了,总让老师在家长会上指名道姓的,面子上也确实过不去。

不过这几天,事情的发展,好像跟我想象得有点不同。

因为这位姐不仅没有性情骤变,反而显得有点佛系了。

咋回事?

是考试成绩还没下来,还是她儿子这回坐稳了倒数第一,弃疗了?

直到今天早晨我才知道,闹了半天,不是成绩没出来,而是她压根就不知道孩子的成绩了。

她把学校的要求转发给了我,大致是这样的:

  • 学生评价分为ABCDE五档,综合平时表现和期末成绩,审慎评定;
  • 严禁在群里公布成绩,只能私发给家长,且不得包含排名;
  • 任何老师不得以任何形式给学生排名;
  • 考卷不得发放给学生,必须回收封存。
  • 要我说,这要求怎么看都像是理论走进现实,用实际行动,为家长表演一场别开生面的掩耳盗铃。

    弄得我不仅不知道该怎么反驳,反而想拿起键盘,把“专业”给他们打在公屏上。

    不排名,玩儿呢?

    咱先说这个学生评价的档位。

    谁能告诉我,这个A,是个神马意思?

    而A跟B之间,又相差了多大的距离,中间排了有多少人?

    考满分也是A,考91可能也是A,这标准是不是也有点过于模糊了。

    要是这样的话,唯一能盘算出自己真实排名的学生,估计也就只有得E的了。

    只不过这样的排名你就是算出来了,又有什么意义吗…

    无论是按档位评分,还是私发给家长各科具体成绩,这实际上都是一回事。

    因为你还是不知道自己的排名。

    比如说,满分100分的情况下,你各科都考了98。

    从纸面上看的话,这就不错了,而且综合评定也妥妥的是个A。

    (要求评级正态分布的除外)

    但是,你并不知道这个分数到底算是个什么水平。

    万一人家都是科科满分,你考个98,那不还是垫底的么。

    当然了,举这么个例子是有点极端。

    但我们终归要知道,考试最重要的,并不是卷面分,而是班级排名、年级排名。

    以及各类统考中的全市排名。

    毕竟中考和高考,都是按照名次录取的。

    只知道分数不知道排名,等于还是在“蒙眼走路”,越走心越虚。

    在较早施行不公布排名的地方,一些家长也为找清自身定位想过办法。

    比如既然不知道别人的成绩,那就把试卷拿回来学会吃透。

    然而“魔幻”的是,现在有的地方,连考卷都不让学生拿到手了。

    就连老师想做个考后讲评,都得临时去教务处领试卷。

    难道学生时代最重要的期末考试,现在都成了个重在参与的过场了?

    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学生考试成绩的排名,会成了“不可示人”的事。

    在主流的解释中,一般都是以“保护学生自尊”、“保护学习兴趣”为说辞的。

    至于理由,也无外乎就是现在的极个别学生,在感觉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后,分分钟就敢给你整点极端的事例出来。

    我同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很重要。

    但是以不排名为办法的话,与其说是保护,不如说是蒙蔽。

    因为你没法用这样的办法去保护他们一辈子。

    远了不说,中考就是一面镜子。

    当“自尊心爆棚”的学渣,在中考后接到了个职高的录取通知书,这个时候,谁来保护他的自尊?

    说不排名是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觉得这也不大说得通。

    因为好好学习的学生,在大概率上主要分为几种:

    有家庭条件不好,深知读书能改变命运的。

    有自尊心强,不愿落于人后的。

    当然了,也有不少,是虚荣心在学习中起到正反馈的例子。

    至于真正对学习有兴趣的学生,不是说没有。

    但是这概率太小,没有批量复制的参考性。

    总得看下来,实际在大概率上,还是归因于“危机感”和“知耻而后勇”。

    可是在不排名后,你看不到努力的目标了,更不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

    妥妥的只能活在自己的想象中。

    或许,这样的“保护”,并不是在保护学生,而是学校的“自保”。

    客观地说,我不想把这当成学校不负责的理由。

    因为事情弄成了这样,校闹也有责任。

    但是仅仅是因为极个别事例,去否定过去激励学生学习劲头的办法,是不是也有点过于一刀切了。

    在我看来,让学生有竞争意识、危机意识,不仅不会伤及情感,反而是自我潜力发掘的主要内驱力。

    希望将来的教学,能多直面问题,少避重就轻。

    至于那些过于趋利避害的办法,与其说是在“保护学生”,不如说是“温水煮青蛙”吧。


    趣谈教育新鲜事,大型表情包工厂。

    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

    欢迎关注,公号同名。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