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余字的原创小小说——《杜鹃花落》,为什么一经曝光后,就引起了广泛热议,点燃了舆论的怒火,作者到底是原创了什么样的故事?
近日,成都新都区初三语文试卷中的一篇阅读理解,《杜鹃花落》,在网络引起了一场不小的争议,文章中以一名日军大佐的视角讲述了一场与八路军遭遇战的故事。文章中八路军成为了“土匪”、“敌人”、是破衣烂衫,四处逃窜,狼狈不已。试卷中的阅读理解是节选了《杜鹃花落》的一部分,那原文是讲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这篇原创小小说,是2023年12月最早发布在公众号教师家园上的。作者署名是李佳前。
而李佳前,既是校长,也是中小学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汤阴县第三届十大名校长之一,妥妥的高级教师,学校名师了。原文在该公众号上已经找不到了,但是经过检索,还是在其他地方找到了完整的原文。
日军的侵略行为,持续冲击我军阵地,炮轰八路军的行为,被演绎成了一场父子情深的救子故事,仿佛在认可这个行为也是情有可原,到最后,大佐儿子战死沙场,成为了无辜的角色,有了悲凉的底色。
但是,改编不是乱编。如果是历史类原创的故事,也要以事实依据作为准则,而不是辞藻华丽,疯狂炫技。如果不以史实作为创作基础,那一切泯灭人性的行为是否都可以被洗白,都可以美化后被谅解?那这个过程中,那些曾经造成的真实伤害,就这样被抹平了吗?被伤害的民族情感,谁又来弥补呢?
如果,到这里都还只是创作者的个人行为的话,那接下来的试卷答题区的设置就更令人匪夷所思了。
在阅读理解后的答题区,学生被要求完成阅读理解,提问里要去分析大佐的内心情感活动,文中的宝贝儿子“从来不干预军事,只为到这里看老父亲一眼”,如此遭遇,令你心生惋惜吗?围绕该角色命运,谈谈看法。
分析大佐的内心情感活动,是要和“救子心切”、“丧子之痛”的大佐共情吗?可他们才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啊。
文中的宝贝儿子“从来不干预军事,只为到这里看老父亲一眼”,在历史中日军真的有这样的人物存在吗?还是在尽力美化、洗白他们?
如此遭遇,令你心生惋惜吗?这个问题,你让学生们怎么回答,回答惋惜,答题时就感觉自己像个汉奸,对待凶狠的敌人惋惜。如果回答不惋惜,在这篇文章中的立意下,是否显得自己冷血无情?这,根本就没法答嘛。
因此,看完了答题区的4道题目,我越来越心生恐惧,还有了4点疑问:
1、这样的有失偏颇的文章还是出自名师之手,是创作时的大意疏忽还是另有隐情?
2、2023年12月才发布的文章,为什么在3月份就出现在了考试的试卷上,除去春节放假,这么短的时间,这动作也简直是神速了。这篇文章是为了考试试卷量身打造的?
3、这样的阅读理解,究竟考察学生们什么样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的题目设置,出题人是真的觉得没有问题存在的吗?
4、为什么这样的没有事实依据的小说会出现在学生的考试试卷上,是怎么通过了层层的人为审核的?审核时不觉得有问题吗?
如果孩子们从小接触到的都是毒教材、毒试卷,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到最后,谈论侵华日军的种种恶行时,是否也会一笑而过?一想到这,就感到一阵阵的担心和害怕。
事实是越查越明,在无数家长的殷切期盼下,在各路网友的高度关注下,期待毒试卷事件真相的水落石出,也更期待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一个正确的三观。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尊重历史,也尊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