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7-04 15:03:29.0
当球迷的目光聚焦俄罗斯世界杯时,来自海门实验附小六年级的双胞胎姐妹瞿佳琳和陈怡婷正在江苏海门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认真练习头球。两年前,她俩对足球还一无所知,但去年底二人参加了中德青少年足球训练营的友谊赛。这是海门校园足球发展的缩影。
创新学段衔接机制 打通成长成才通道
在海门市海南幼儿园,老师通过“战胜大灰狼”的足球趣味小游戏教会中班的小朋友射门技巧,与此同时,三对三的小型足球比赛在另一侧进行。“幼儿园抓游戏、义务教育抓普及、高中抓选修”,海门市从幼儿园开始,架构起学前教育、小学、初中到高中一体化的校园足球活动体系。
截至目前,江苏省共有1383所学校被认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35所幼儿园被命名为江苏省足球特色幼儿园,南通市获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该训练营全国仅有四个。踢得好的孩子有直升高中的贯通渠道,还有针对联赛适时调整的文化课程培养,江苏各高校同样对校园足球敞开大门,招收足球高水平运动队。从学前到高中,江苏省形成了层层递进的人才培养“塔状结构”。
海门市教育局局长许新海说:“我始终认为在基层,尤其是青少年体育,不应该过早地走专业化道路,我们的校园足球根也一定是扎在学校。在海门,学生们进行足球训练都是根据学校的位置,组织学生们在课余时间进行,许多俱乐部也把文化教育摆在与踢球同样高的位置,这也是很多人不远千里把孩子送到这里踢球的原因。”
训练竞赛引擎驱动 推动社会力量加入
许新海所说的是海门当地的中南珂缔缘足球俱乐部。在海门,像这样为校园足球冠名的俱乐部有很多,许多小学、初中的校级球队也有企业冠名赞助。七年前,因为对足球的热爱,鞋企老板李泰镇义无反顾加入校园足球建设。七年间,他每天都在这几片球场上转悠,皮肤已晒得黝黑,“我们每个人都在用心经营这项利国利民的事业,看着训练基地的面积一步步扩大,孩子们逐渐有了成就,觉得这些年的投入没有白费。对于足球,我们有一种匠人精神,我们愿意从娃娃抓起,一点一滴培养,在一个县级市走出从无到有这条路,最后和孩子们一起进入中超。”
过去几年,海门不断完善校园足球的竞赛体系,形成稳定规范的赛制,构建出包括校内竞赛、校际联赛、区域选拔在内的“4 N”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并成功承办了全国U系列足球比赛、全国青少年足球超级联赛、亚足联邀请赛等各类国际、国内邀请赛。
落户海门的“满天星”训练营承担起学生们平时的训练任务,在全市的六个营区中,按照就近、就便原则,每个营区到所属范围的各学校挖掘有足球天赋的学生每周组织课余训练,成立校足球队,周末、节假日统一集中到各营区进行足球训练和校际比赛,评出分营最佳阵容,举行主客场制的联赛,形成阶梯式一体化发展模式。
培养足球文化氛围 带动人才培养普及
来自巴西圣保罗的教练金勇是营区的教练指导员之一,他也是中南珂缔缘俱乐部的外籍教练。许新海说:“我们希望把资源利用到最大化,俱乐部聘请了20多名国外教练,除了有先进的足球教学理念外,更重要的是有对足球的热爱和对足球精神的理解,我们希望他们教会孩子的同时,也把这样的精神传递给我们。我们每年选送教师和小球员到巴西、德国、英国交流训练,希望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扩展视野、增进对足球文化的领悟,提升我们校园足球运动的国际化水平。”
许新海说:“我们的塔状是指球员发展的塔状,更重要的是足球人口的塔状。作为教育系统,一定要思考除了足球运动员外,其他足球人口是不是可以扩容,我们培训各学校校长,让他们转变思想,给足球敞开大门;我们培训各学校老师,宣传足球,让他们更新理念。现在,每个学校都有球迷俱乐部、球迷志愿者,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海报、创作队歌。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球迷,很多家长都变成了球队义工,老师们变成了班级的拉拉队员。在学校,足球不再是学业的障碍,两者形成了良性互动。”
(编辑:sh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