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中考押题最准的卷子

吉林省中考押题最准的卷子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4-08 05:17:27

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运用(30分)
1、默写古诗文。(共10分,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
(1)日月之行, 。(曹操《观沧海》)
(2) ,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3)谈笑有鸿儒, 。(刘禹锡《陋室铭》)
(4)北国风光, 。(毛泽东《沁园春·雪》)
(5)《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春天鸟类活动的句子是:
(6)《岳阳楼记》中表现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苦己为人的精神品格的句子是:
(7)《己亥杂诗(其五)》中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中华民族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的句子是: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初中生活转瞬即逝,我们即将告别母校。也许你会吟诵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无限深情地走在校园里,想把学校的一切都装进脑海。校道两旁的花坛上,鲜花(1)làn màn( ),同学们一起种下的柳树,垂下(2)pó suō( )的枝条。老师们迎面走来,(3)hé yán yuè sè( ) 地向你点头,她们的课堂风趣而不失严谨,为让你更好的掌握知识,决不允许你(4)fú guāng luè yǐng( )地学过就算了。你一定会感谢这里的一草一木,感谢老师和同学,在你的青春年华里,留下了许多美好温馨的回忆。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广东民歌新作《珠江水》以明快流畅的旋律,表现出珠江流域川流不息、水量丰沛的壮丽景象。
B.有关部门要抓住机遇主动出击,不孚众望,用实际行动让人民感受到实现经济腾飞的决心和信心。
C.火灾发生时,一“街坊”男子凭匹夫之勇当起“蜘蛛侠”,徒手爬上阳台,扛起水带迅速救火。
D.广州知识城的“造城”表现很优异,12年时间里,其高楼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区域地价飙升。
4、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学校开设的各种选修课中,同学们尤其更喜欢服装设计、急救常识等课程。(去掉“更”)
B.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将秸秆加上益生菌发酵成家畜饲料的新技术,有助于家畜消化,还可以为养殖户减少饲料。(在句末加上“成本”)
C.为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办学质量,学校加快了校园环境改造的速度和规模。(将“改造”改为“改进”)
D.自由阅读的意义,犹如生命对于阳光和水的意义。(把“阳光和水”与“生命”调换位置)

5、为落实国家“双减”政策,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天一中学开展了“读经典名著,品传统文化”假期特色作业活动,现有以下任务请帮助完成。(10分)
(1)中华书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请欣赏下面的书法作品,用简化楷体字,将下面文字工整、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中。(2分)

(2)七年级夏荷同学在参观“楹联创作”假期特色作业展时,不小心将一些对联抄乱了,请你从中选出一副对联来。(要求写出句子)(2分)
①两千年古城最是文质彬彬 ②黄山松笑迎八方客观画图
③古徽州青砖黛瓦书香阵阵 ④两千年邹鲁尽归此处楼台
⑤马头墙乐接九州宾览仙境 ⑥七百里新安试问何人图画
⑦大黄山厚积薄发意气扬扬 ⑧十余户小村亦必书声朗朗
上联: 下联:
(3)为社区书屋布置“名著名言”墙。冬雷同学提供了四句名言,请选出对应的名著名称。(2分)
名言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名言二: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 )
名言三:人不能在生命的旅程中一遇到拦路的荆棘,就把生命当成笨重碍事一文不值的东西扔掉。( )
名言四: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变成什么样的人,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 )
A《骆驼祥子》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艾青诗选》 D.《昆虫记》
(4)写一份名著阅读心得体会。以下是冬雷同学写的片段,请完善相关内容。(4分)
阅读名著,我们要讲究方法。比如在阅读《西游记》时,对书中有关宗教历史文化知识的内容可以采用 的方法,暂时跳过;而要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就要精读一些重点情节,比如仔细阅读大闹天宫这一故事情节,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孙悟空 的性格特征。
阅读名著,我们还可以进行专题探究。比如《水浒传》有许多情节都与“酒”有关,对此进行探究,就可以发现,“酒”在这部小说中的作用有: (要求先写出一个观点,然后结合具体情节简要分析。答出一点即可。)

二、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5分)
【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①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①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②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倾之,又领益州牧③。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出师表》。
(节选自《三国志 诸葛亮传》)
【注释】①股肱:大腿和胳膊的上部,都是人体的有力部位。比喻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②敕(chì):君主对臣下或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③益州牧:益州的行政长官。益州是当时蜀国的核心地域。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①当奖率三军
②至于斟酌损益
③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8、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报先帝而忠陛下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以残年余力
C.召亮于成都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继之以死 公将鼓之
9、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10、《容斋随笔》中曾提“诸葛孔明千载人”,即“千年的伟人”,结合【甲】【乙】两文,简要概括诸葛亮被称为“千载人”的原因。(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10分)
【材料一】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的后代。1929年,钱学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去美国深造,在航空、火箭、导弹等领域取得非凡成就,引起美国军界、科学界极大震动。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1950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获悉后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上3至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了他回到中国。”于是,钱学森被司法部逮捕了。经过朋友们的多方努力,钱学森才被保释,但仍在美国羁绊达5年之久,直到周恩来指示王炳南大使与美方进行交涉,钱学森才于1955年回到祖国。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材料二】
“两弹”元勋——邓稼先
①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拒绝美国的挽留,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②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③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④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⑤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⑥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为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⑦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⑨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是“‘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他把青春献给了祖国。
【材料三】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①1945年,南仁东出生在吉林辽源龙山区。南仁东自幼勤学好问,是个妥妥的“学霸”,上初中时曾连续三年六学期荣获全校唯一的“学习标兵”奖状。1963年,南仁东以平均98.6分的优异成绩摘得“吉林省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成为辽源地区10年间唯一考入清华的少年才子。大学毕业后,南仁东被派去荷兰做访问学者,后被日本国立天文台聘为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薪水。这期间,他参与了10个国家的大型射电望远镜计划,以多项优秀成果赢得了国际天文学界的赞誉。
②然而,就在南仁东名声大沸之时,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的决定——身为中国人,祖国让他割舍不下。1990年,他放弃了国外优厚的条件选择回国,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那时,他在国外一天的收入,就抵得上在国内一年的工资。很多人笑他傻,他却淡淡地说道:“在我眼中,知识没有国界,国家要有知识!”这简短的话语,折射出南仁东甘挑中国天文事业担子的信心和勇气。
③上世纪90年代初,南仁东就有一个大胆到有些突兀的“天眼”计划。当时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还不足30米。他却放出“狂”言:要建造一个口径500米、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此后20余年,他殚精竭虑,迎难而上,紧紧咬定这个大口径射电望远镜不放松。在南仁东的亲力亲为下,建设团队克服了深山作业的枯燥乏味和一个又一个看似无解的技术难题,FAST终于在2016年9月25日全部竣工。竣工当天,满脸沧桑的南仁东爬上高高的FAST圈梁,望着“初长成”的射电望远镜,欣慰地说道:“这是一个美丽的风景,科学风景!”艰辛过后,尽是梦想照进现实的惬意和自豪。
④“天眼”就是他留下的遗产。
11、下面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钱学森克服困难回到祖国,将热血献给祖国。这启示我们: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B.美国海军部副部长阻挠钱学森回到祖国,就是看到钱学森对于中国发展而言有重要的价值。
C.“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邓稼先一生最好的描述,他为祖国设计出了原子弹和氢弹。
D.材料二中的“把中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表明邓稼先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
12、下面说法与【材料三】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南仁东自幼勤学好问,在学校他是“学霸”,在工作岗位上他又是令人敬佩的专家学者。
B.南仁东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毅然选择回国,是因为在他心中有祖国,祖国让他割舍不下。
C.南仁东要建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是因为中国当时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还不足30米。
D.因为当时国家建设条件的限制,所以把南仁东建造口径500米的射电望远镜的话说是“狂”言。
13、结合上面三则材料,说一说钱学森、邓稼先和南仁东这三位科学家有哪些共同之处?你读完材料后有什么感悟?(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15分)
天嚣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A)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科研基地的部队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辱的地位。
(B)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
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C)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掀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柱,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吱吱叫着,痛苦地撇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D)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他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古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还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液,顺着刀把滴滴答答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地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
14、请选出下列对选文分析错误的一项( )(3分)
A.开头四段交替写天气恶劣和人们极渴的感受,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特定背景,省去了不必要叙述,使行文简洁。
B.文中(A)(B)两处画横线句“充满希望地倾听”和“不想再费劲去听了”形成对比,表明“他”已对等到救援失去信心。
C.文中(C)处画横线句反复写“遭雷击了”,把队员们听到屋外的声音时的震惊表现得淋漓尽致。
D.文中(D)处画横线句中所运用的比喻修辞及“滑”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写出队员们当时的极度疲累。
15、文中的队员们及蒙古族同胞共同具有怎样的品质?写出来并概括出具体表现。(5分)
16、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赏析文中加色画线的段落。(4分)
17、故事以一个未解开的“谜”作结尾,这样写好吗?为什么?(3分)

三、作文(5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的书法不仅看重墨,更看重被墨切割成各种形体的空白;中国的国画也是这样,讲究画面应该留有恰当的空白。留白,留空白,这空白或是湛蓝的天,或是碧绿的水,大千世界的七彩都在这“白”中。其实,岂止书法、国画,京剧、围棋、文学……
无不如此,人生亦如此。请以“留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自拟标题;(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4)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晰。




参考答案
1、 (1)若出其中 (2)无言独上西楼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3)往来无白丁 (4)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5)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6)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7)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2、(1)烂漫 (2)婆娑 (3)和颜悦色 (4)浮光掠影
3D
4C “加快了校园环境改造的速度和规模”搭配不当,应把“和规模”去掉。
5(1)雅览天下书 洞明世上事
(2)示例一:十余户小村亦必书声朗朗 两千年古城最是文质彬彬 示例二:古徽州青砖黛瓦书香阵阵 大黄山厚积薄发意气扬扬 示例三:马头墙乐接九州宾览仙境 黄山松笑迎八方客观画图 示例四:七百里新安试问何人图画 两千年邹鲁尽归此处楼台(写出任意两副即可,上下联位置要正确。)
(3)C B D A
(4)跳读 桀骜不驯敢于反抗(意思对即可)

观点1:以“酒”写事,“酒”加剧了矛盾与冲突,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正是在酒的催化下,林冲难以抑制内心愤怒,杀了陆虞侯等三人,奔上梁山,从一个忍辱负重者变成了抗争者,才有了后面的情节。
观点2:以“酒”写人,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充实,特点更为鲜明。在“景阳冈打虎”中,十八碗酒激发了武松的武松的英雄胆气,最终赤手空拳打死老虎,呈现了他武艺高强、勇猛过人的性格特点。
观点3:以“酒”写风俗,展现了社会生活的真实性,人物环境的典型性。比如小说中多次写酒局,说明当时饮酒已经成为风尚;各地的酒楼档次不一,酒局上会有座次排位,说明当时贫富不均、等级森严。
6、①鼓励 ②增加 ③怠慢
7、陛下也应自行谋划,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
8A
9、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10、从“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说明诸葛亮做事小心谨慎;“受命以来,反夜忧叹”说明诸葛亮深谋远虑,时刻谋划着兴复汉室,为蜀国发展壮大日夜不寐,鞠躬尽瘁;“臣敢竭股肱之力,效(献出)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说明诸葛亮信守承诺、忠心耿耿。
参考译文:
【乙】
章武三年的春天,先主(刘备)在永安病情加重,把诸葛亮召到成都,把后事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必然能使国家安定,最终成就大事,若嗣子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话你就自己称帝吧。”诸葛亮哭着说到:“我必竭尽辅佐之臣的职责,献出忠心,至死不渝!”先主又传诏,命令后主(刘禅):“你与丞相共图大事,要像对待父亲一样服侍他。”建兴元年,册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始治理国家的事务。后来,又加封诸葛亮为益州牧。政事无论巨细都由诸葛亮决定。南部和中部的几个郡联合起来叛乱,诸葛亮因为刘备刚刚去世,没有轻易用兵作战,而是让使者去吴国下聘礼,和他们结亲,成了友好邻国。三年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南征,到秋季就把叛乱全部平息了。军备充足,国家富饶,于是开始练兵习武,以待将来大举进军中原。五年,率领各部军队向北出发,进驻汉中,临出发时,上书了《出师表》。
11C
12C
13、示例:第一问:钱学森、邓稼先和南仁东这三位科学家都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科研事业无私无畏、甘于奉献。
第二问: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要热爱祖国,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14B
15、善良(或无私)。队员不顾自己的身体虚弱,尽全力救助需要援救的弱者,蒙古族同胞不顾个人安危,在恶劣天气中给小试验队送西瓜。
16、通过描写;生动表现出西瓜的鲜嫩,一个“竟”(或两个感叹句);强烈表达出处于极渴状态中的人们见到西瓜时的惊喜。
17、好。首先,因为没有人能听懂蒙语,无法了解实际情况,这样写很合理;也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使蒙族同胞赶来救援显得艰难之极,更能打动读者(更富有感染力)
18、参考例文
为自己留白
刻意追求的物质早己丧失了存在的价值。
我们每个人所生活的环境,背景、所接受的思想、教育都有所不同。至此,我们都是一堆残次品。毕竟没有一个瓶子可以融得下所有的水。
基于以上前提,我们开始了对生命的凝望,努力并认真地去打造自己。试图看透穿真相,符合各种需求,孜孜不倦地陶冶情操,修养性情,可这些,本应如此的这样,意义何在?
他们告诉我,是为了让生命更有价值,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可是如此这般我自己拥有了什么?是付出努力后得到的结果与成绩的收获感,还是自诩为智慧型生物的优越感,抑或者是揭露出“真相”的无奈与自得感?可惜,这些东西都注定了只能成为陶醉自我的药剂。当然不乏这本身存在的合理性,但境界的高低于每个个体而言又有什么意义?没人会在乎别人的所及,除非你触碰到了他的利益。
既然如此,何不能歇一歇呢?该做的事情中仍然有许多空白。我们无法决定与预料的事情太多,起居日常里总有一些东西属于自己。为每天都要路过的砖瓦标上几个印记,说不定哪天它就不翼而飞了,这会引起你的联想;为每天都要进行的饮食多下一些功夫,不为自己,只为多些乐趣;为每天都要成为的自己,装饰些什么或者换个角色,可以发现许多东西。
即便如此,还有许多东西都处于空白的领域,但为自己留些空白不是更有意思么?比如说,尝试爱上自己,这途中大大小小的遭遇于自己而言都是一种惊喜。因为我们试图过,并且不出于完善自己的目的,所以未发生的一些事件即使不属于自己的领域,也应该归属于我们为自己留下的一些空白。
所遇所见皆是缘,随它而来,随它而去,不做过多的干涉,对能够掌控的物质多一些态度,多一份时间,并留下一些空白,所以即使有些意外发生,也能不悲不喜,成为过眼云烟。
本该存在的东西早晚都会有其合适的位置。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