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为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据统计,2025年高考人数预计将超过1400万人。而能被本科大学录取的人,有可能仅有450万人。
可见,如今的高考,不仅人多,试卷还难。但奇怪的是,恢复高考的的第一年,试卷简单到小学生都会,但最终上大学的人数却不到5%。
1977年的高考究竟发生了什么不为人知的事情呢?
恢复高考势在必行1977年8月5日,一场特殊的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内举行——高校招生方案。
此前的十年动荡时期,教育部一直被迫按照所谓的“十六字方针”——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但是,渐渐演变成了“谁有后门、谁学习最好”的人,才能上大学。
这完全不符合公平竞争的规则。
所以,邓公决定改革。
早在1975年,邓公就提出了“恢复高考”的想法。对于有留学法国和苏联经历的他来说,有学历和能力的人才,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1977年5月,邓公再次发言:“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8月,邓公不满教育部沿袭旧的招生方式,决定召开会议,公开讨论,要众人畅所欲言。时任武汉大学副教授的查全性率先开口:“一些干部利用特权招收自己的子女,不仅群众,大学里的教师也对此感到十分气愤……”
一旦有人开了头,很快拉开了对旧招生方式的讨伐,最后,尘埃落定——一致同意恢复高考。
可是,当时已经毕竟新学期开学,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其他人都认为“等下一年再实现高考”,不过,邓公却不愿意再有被土埋住的金子。
“今年就改,不能等。”邓公用短短20分钟的会议,重新改变了几十万人的命运。
可事实证明,“临时恢复高考”这一举动,还是仓促了。
时间紧,任务重1977年的高考时间,最后定为“12月20日”。也就是,从8月开会拍板决定高考,到奔赴考场,留给考生们的时间仅有4个月。
不过,这次高考的报考条件,也做了相应修改,同样也是16个字:自愿报考、单位同意、统一考试、择优录取。但邓公最后做主划去了“单位同意”。
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非常有远见。
毕竟,在没有恢复高考前,有些人凭着走后门、托关系的关系,顺利得到大学名额,但恢复高考后,杜绝了这一现象,却仍免不了有人使绊子,估计不同意等等。
可见,邓公为了公平,做好了准备。
出乎预料的是,尽管时间仓促,但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却不少。
工人、农民、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高中毕业生,符合条件的均可报考,但是,他们渐渐发现,参加高考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即便是知识分子,但当时全国热衷于开荒,基本上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毕业后,就踏上了上山下乡的旅程,就算有些人继续学习,但老师也都被派去开荒,上课也学不了有用的知识。
更严峻的是,在恢复高考前,鲜少有人有书,而且,恢复高考后,除了应届毕业生外能系统地接受学习,其他人除非特别组织,否则就是自学。
可考生们还是拼尽了全力。
因为对于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这次高考可能是改变人生命运的最后机会。
城市里大街小巷的书店被挤得水泄不通,住在农村的考生们,不是借书,就是拜托城里人帮自己买书。
学历不同、学习程度不同,所以导致最后的报考成绩也相差很大。
而邓公和众人也考虑到了考生们的困境,尽可能地将考试程度降到了最低。
比如,上海市的理科高考语文试卷仅有两道题,第一道是改错,十分。第二道是作文,90分;山东市的高考语文,只有三道题,作文、词语解释和文言文翻译。
山东市的高考数学试卷,基本上是初中阶段的二次元方程式。河南省的高考数学卷难一些,Log函数运算。
历史地理的高考卷子,几乎都是客观题,只要记住知识点即可。
如果让现在的高考学子来做,恐怕一半以上都人都能拿满分,甚至换个小学生,也能拿到分。
可第一批参加高考的人,无论学习时间和学习程度,都远远落后于如今的高考生,自然不能同日而语。
1977年11月28日到12月25日,将近570万人怀揣着大学梦,踏入了考场。当时的考场外,挂着“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考上大学,要刻苦学习,服从党的安排”等各种标语。
高考结束后,不少考生又返回自己的工作岗位,等待着成绩公布。
原本,教育部计划招生21.5万人,但人数太多,最后不仅扩招,还增加了大专班招生,总共27.8万人被录取,录取;率仅为4.9人。
不过,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考圆满落幕,已经成为一个新时代开启的标志。如今,高考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公平公正、择优录取仍是不变的规则。
希望未来,高考制度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选拔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资料:
齐鲁壹点:2022-06-07:老友回望|致我们曾经的高考
经济观察报:2022-06-07:四代高考生自述:1977-2020年,那场曾经改变我们命运的考试
云南网:2024-06-07:【高考特别策划】1977-2024 我们的高考 我们的时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