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长蔡元培25岁中进士,其殿试卷之字,常人难及! |
蔡元培25岁中进士,他的殿试卷字迹,一般人写不出! |
北大校长蔡元培,25岁中进士,殿试卷字迹非凡人能写! |
蔡元培殿试卷曝光,25岁中进士,这字非一般人能写! |
25岁中进士的蔡元培,其北大校长身份下的殿试卷字,一般人写不出! |
在北京大学的历史长河里,若论哪一位校长最受后人敬仰、最具崇高威望,那必定是蔡元培。蔡元培倡导“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他把北大打造成了“学术的海洋”,使得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所在以及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也正因如此,蔡元培被奉为北大“永远的校长”。
蔡元培,其字为鹤卿,又字孑民,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1月11日诞生在浙江绍兴山阴县的一个书香世家。他自小就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极为聪慧,年仅4岁就进入家塾学习,在11岁时父亲离世,而后便跟着姨母读书。17岁时考中秀才,22岁时考中举人,到了25岁考中进士,经光绪皇帝钦点为第二甲第三十四名,在全国排名第三十七。
不少人耗费一生都未必能考中举人,然而蔡元培仅仅用了8年时间就实现了从秀才到进士的转变,由此可见他的才学是多么高深。蔡元培在为官之后,结识了朝廷里的进步人士,其思想也受到了影响。他慢慢察觉到满清思想的迂腐落后,大力倡导民权与女权,对“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加以抨击,并且宣传科学知识。
1905年的时候,蔡元培投身于同盟会,孙中山先生任命他为同盟会上海分会的负责人。民国成立之后,他不甘心为袁世凯效力,于是前往法国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在1916年回国,还出任了北京大学的校长,一直到1927年才卸任这一职位。
蔡元培在哲学、伦理学、文学以及书法方面都造诣颇深,不过,世间之人大多将目光聚焦于他在教育与思想领域的建树,这就造成了“人掩其书”的状况。在蔡元培的故居里,收藏着他昔日考中进士时的殿试卷,其保存状况极佳,没有任何缺字现象,卷中的内容为一篇论述“西藏地理位置”的策论。
蔡元培年少时凭借“馆阁体”开启书法学习之路,在具备了一定根基之后,又对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等书法大家的字体进行研习。不过从这一殿试卷来看,蔡元培的“馆阁体”水平并非上乘,未能展现出他的真实书法造诣。与晚清的其他进士,像是张謇、康有为、刘春霖等人的字相较而言,确实略显逊色。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能表明他未受既定法则的束缚,不存在“馆阁体”那种千篇一律的单调感,楷书里蕴含着行书的笔韵,字的体势也更为开阔舒展。起笔时藏锋,对提按颇为重视,行笔的时候完全运用中锋,笔画显得秀丽润泽,刚与柔相得益彰,起笔和收笔都很沉稳,笔画的中间部分刚劲挺拔,在转折之处方笔和圆笔兼用,极富韧性。撇的笔画轻巧灵动,捺的笔画则异常舒展。
结字端正严谨,形态舒展,呈现出颜真卿与苏轼书法的显著特征,朝右上方倾斜,左右结构的高低对比十分明显,竖画略微向外凸出,进而产生一种张力。空白之处提升了整体的空灵之感,让每个字更具立体感。布局方面,上下排布紧密且规整,墨色的浓淡一致,整卷书写严谨细致,充满了庄重的庙堂气息。
您对蔡元培的书法有何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见解并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