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品牌排行榜木牌有哪些

试卷品牌排行榜木牌有哪些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4-06 07:28:22

我们镇上的老王家卖豆腐已经四十年了。四十年,听着简单,可要真细算下来,早上三点半起床到晚上七点收摊,一天十五六个小时,一年三百六十天,几乎没有休息日。这么一算,老王这辈子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和豆腐打交道的。

我常去老王家买豆腐。他家的小店在镇中心的老街上,门口挂着块褪了色的木牌,上面”王家豆腐坊”五个字是他大儿子写的,那会儿他儿子还在上初中。现在那牌子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了,但老王一直没换,说是个念想。木牌下面拴着根绳子,绳子上串着几个铃铛,有人进店了就会响。这些铃铛有的已经生锈了,发出的声音也不太脆,可老王说习惯了,就那么几个老主顾,听声音就知道是谁来了。

“李师傅又来啦?今天要几块?”每次我一进门,老王都会头也不抬地问一句。他总能从铃铛的声音判断出是谁,我至今也没搞明白这是怎么做到的,可能这就是所谓的行家吧。

老王的店面不大,前面摆着两口大水缸,一口装的是刚做好的豆腐,一口是卤水。后面有个小木桌,上面放着算盘、记账本和一个老式收音机。收音机天天放着,有时是新闻,有时是评书,电池早不用了,直接插着电源线。店铺深处是他们家的厨房和起居室,用一块已经发黄的布帘隔开,有时候能闻到炒菜的香味,大多是些青菜豆腐,偶尔能闻到点肉香。

老王的妻子,我们都叫她王嫂子,是个话不多的人。常年在一边帮着磨豆子,往里面添柴火。镇上的人都知道,她年轻时是个美人,听说当年老王就是来买豆腐时认识她的,一来二去就把人家姑娘给娶了。王嫂子的手总是泡在水里,冬天冻得通红,夏天又长满了小水泡,可她从来不叫苦。我每次去,她都是笑着点点头,然后继续手里的活计。

他们夫妻俩有两个孩子,儿子和女儿。儿子早早地就外出打工去了,听说在广东一家电子厂当主管,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家。女儿小玲比儿子小七岁,从小就特别聪明,学习一直很好。

老王平时不怎么说话,可一提起女儿,眼睛就亮了起来。“我家小玲,头脑灵光着呢!”他常这么说。每次考试成绩出来,他都会把女儿的试卷贴在店里最显眼的位置,让来买豆腐的人都看看。那些红色的”100分”标记被镇上许多人看了又看,老王的脸上总是藏不住的骄傲。

记得那年,小玲参加高考。那段时间老王家的豆腐味道特别好,老王说是因为用的是从远方拉来的山泉水。我们都知道,他是怕家里的水井声音影响女儿复习。老王晚上磨豆子的时候,总是蹑手蹑脚的,生怕吵到小玲。

高考那天,整个镇子都知道老王家的闺女要考大学了。早上,老王五点钟就把豆腐做好了,换上一件洗得发白但是干净的衬衫,骑着他那辆嘎吱作响的老自行车,载着小玲去考场。镇上有辆公交车可以到县里,但老王非说自己送更稳当。

“考得怎么样?”等放榜前,大家都这么问老王。 老王只是笑,手上切豆腐的动作一点没变,“她自己说考得还行。”

榜单贴出来那天,老王一大早就让王嫂子看店,自己骑车去县里看成绩。中午时分,我去买豆腐,发现店门紧锁着。隔壁卖布料的张婶子看见我,神秘兮兮地凑过来:“听说了吗?老王家闺女考上北京大学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镇上传开了。下午,老王回来了,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晚上,他家门口摆了四张桌子,请镇上的街坊邻居吃饭。桌上除了一大盆红烧肉,还有好几种豆腐做的菜,每一道都是老王亲自下厨。他给每个人斟满酒,说这是他攒了好多年的老酒,专门留着女儿考上大学那天喝的。

“我王家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到我这一辈改行做豆腐。没想到啊,闺女这一辈能考上北大,真是祖坟冒青烟了!”老王举着酒杯,声音哽咽。

大家都替他高兴,纷纷举杯庆祝。席间,有人问小玲以后想学什么专业。

“我想学工商管理。”小玲说。

“好啊,以后当个大经理,挣大钱!”有人附和道。

“不是为了当经理。”小玲摇摇头,看了看父亲,“我想把我家的豆腐做成一个品牌。”

这话一出,桌上安静了片刻,随后爆发出一阵笑声。

“孩子啊,你去北京好好念书,毕业了找个好工作才是正经事。”隔壁李叔笑着说,“做豆腐能有什么出息?你爸这辈子就够了。”

老王笑了笑,没说话,只是给女儿夹了块红烧肉。

“我是认真的。”小玲坚定地说,“我们家的豆腐是手工制作的,比那些机器做的好吃多了。我在县里上学的时候,很多同学都说我带去的豆腐是他们吃过最好吃的。”

大家都当小玲是年轻人一时兴起,也没太当回事。那晚上,老王喝了很多酒,醉醺醺地被王嫂子扶回了屋。

小玲去北京上学后,老王夫妻俩的生活还是老样子。每天三点半起床磨豆子,做豆腐,五点开门迎客。只是家里多了个彩电,老王说是想看看北京的新闻,看看女儿在哪里读书。

小玲大三那年寒假回来,带着一台笔记本电脑。每天晚上,她都坐在豆腐店里敲敲打打。有一次我去买晚饭的豆腐,看见她正对着电脑发呆。

“小玲,听说你在北大学得不错?”我寒暄道。

“嗯,挺好的。”她点点头,然后突然问我,“李叔,你觉得我爸的豆腐跟超市里卖的比,哪个好吃?”

“那当然是你爸的好吃啊!”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超市那豆腐,吃着没味道,软绵绵的。你爸这豆腐,筋道,有嚼劲,炖汤都不烂。”

小玲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继续敲着键盘。

她回北京后不久,老王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是一部智能手机。王嫂子不会用,老王就请隔壁卖布料的张婶子的孙子来教他。那孩子刚上初中,对这些电子产品很在行。老王学得很认真,没几天就会用微信发语音了,虽然每次都是对着手机大声喊,像是怕女儿听不见似的。

一年后,小玲大学毕业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她没有留在北京找工作,而是回到了镇上,说要帮父母做豆腐生意。这下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镇上的人都在议论:北大毕业回来卖豆腐,这不是浪费吗?

刚回来那段时间,小玲每天跟着老王学做豆腐。从挑选黄豆开始,到浸泡、磨浆、点卤、压制,每一步她都认真学习。我那时常去他们家买豆腐,有时会看到小玲双手泡在冷水里,冻得通红,可她从不叫苦。

“爸,我们的豆腐为什么这么好吃?”有一次我听见小玲问。

“没啥特别的,就是用的是老方法。”老王一边切豆腐一边说,“现在外面的豆腐多是机器做的,快是快,可少了点心思。我们这豆腐,从选豆子开始就得用心,浸泡的时间也有讲究,水温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点卤的时候更是有门道,火候掌握不好,就坏了。”

小玲拿出手机,把老王说的每一步都录了下来,还拍了不少照片。

“爸,你做豆腐这么多年,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临走时,我听见小玲问道。

老王愣了一下,搓了搓手上的水渍,“就…能多卖点吧,让街坊邻居都吃上我的豆腐,开心就好。”

“不想让更多人尝尝您的手艺吗?”

“那哪行啊,我一个人哪能做那么多。”老王笑着摆摆手。

“可以的,爸。”小玲眼睛亮晶晶的,“我有办法。”

就在老王家对面的店面里,小玲租了间小门面,装修成了简单的工作室。她买了些简单的设备,设计了包装,还找了专业人士来拍照。老王的豆腐被装进了精美的盒子里,贴上了”王家传承四十年手工豆腐”的标签。

刚开始,镇上的人都不理解,觉得小玲是在浪费钱。老王自己也有些犹豫,但他尊重女儿的决定。

“爸,您只管做豆腐,其他的交给我。”小玲说。

接着,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小玲在电脑上开了个网店,把老王做豆腐的视频剪辑好发到了网上。视频里,老王穿着褪色的蓝布褂子,专注地做着每一道工序,那股子认真劲儿特别打动人。

“四十年如一日,只为一块好豆腐”——这是小玲给视频取的标题。

没想到,视频上线没几天,就有了几十万的点击量。评论区里,很多人表示想尝尝这种坚持四十年的手工豆腐。

老王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他的豆腐感兴趣。“就是普通豆腐啊,有啥好看的?”他嘀咕着。

小玲笑而不语,只是让父亲继续做他的豆腐,同时开始调研冷链物流。她联系了专业的冷链快递公司,确保豆腐能新鲜送到顾客手中。

第一批网上订单来了,小玲自己动手包装发货。那几天,老王每天都要多做几大锅豆腐,忙得腰都直不起来。但看到女儿眼中的光彩,他什么也没说,默默地加大了生产量。

随着订单越来越多,小玲请了镇上几个手巧的阿姨来帮忙。她教她们如何严格按照老王的方法做豆腐,确保每一块出去的豆腐都保持同样的品质。老王则负责监督质量,哪块豆腐做得不好,他一眼就能看出来,坚决不让它出门。

“做豆腐就跟做人一样,得老实。”这是老王常挂在嘴边的话。

小玲把这句话也做成了品牌宣传语,印在了包装盒上。

网店开业半年后,订单已经多到需要提前一周预约了。更令人意外的是,居然有全国各地的顾客专程来到镇上,就为了尝一尝老王的豆腐,顺便看看这对坚持传统手艺的父女。

老王终于明白女儿的想法了。有一次,一位从上海来的顾客吃了他的豆腐后赞不绝口,说这是他吃过最正宗的手工豆腐,值得专程千里来尝。老王红着脸,不好意思地搓着手,那一刻,他觉得自己这辈子做豆腐没白费。

网店一年后,小玲告诉父亲,他们的月收入已经过万了。老王惊得说不出话来,这比他以前一年的收入都多。小玲提议扩大规模,但老王坚持要保持小作坊的形式,确保品质。

“咱不能因为赚钱就变了味。”他说。

小玲尊重父亲的决定,但她有自己的想法。她找了个附近的废弃厂房,改造成了更规范的生产车间,请了专业人士设计生产流程,同时严格遵循老王的传统工艺。新车间里,每个工人都必须先在老王那里学习三个月,才能上岗。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小玲又开发了新产品——豆腐干、豆腐脑、豆腐花,都是根据老王的配方制作的。她还专门设计了礼盒装,成了不少城里人送礼的新选择。

老王的豆腐店还在老地方,他每天仍然三点半起床做豆腐,只是现在他主要负责研发和培训新工人。店里多了台电视,经常播放着顾客们吃他豆腐的反馈视频。

去年,镇政府来人,说要把老王的豆腐坊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老王听了,笑得合不拢嘴。“我就是个做豆腐的,哪算什么文化遗产啊。”

“爸,您这是手艺,是咱们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小玲说。

如今,“王家豆腐”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品牌。每到节假日,店外常常排起长队。那块老旧的木牌依然挂在门口,只是旁边多了个闪亮的牌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老王的豆腐店从未搬过地方,只是门口的那些铃铛换新了,声音又变得清脆起来。

我最近去买豆腐,发现店里多了个二维码。老王告诉我,这是小玲弄的,扫一下就能看到他们的网店和故事。我好奇地扫了扫,手机屏幕上跳出一段视频——是老王站在磨豆子的石磨旁,神情专注。

“我爸卖豆腐四十载,如今我愿接过他的班,让更多人吃到这份千年传承的味道。”——视频下面是小玲写的文字。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王的收音机还在那张小木桌上放着,旁边多了台笔记本电脑。老式与现代,就这样奇妙地共存在这个小小的豆腐坊里。

有人问小玲,北大毕业回来卖豆腐,觉得可惜吗?

她的回答被做成了海报,贴在店里最显眼的位置:

“我在北大学的是如何经营企业,而我父亲教会我的,是如何坚守初心,这两样东西结合起来,就是最好的人生。”

这不是什么商业传奇,只是一个普通豆腐店的小故事。但每次路过老王的豆腐坊,看着老王和小玲忙碌的身影,我总觉得,这才是最朴实的幸福。

偶尔,我会想起多年前那个席间的笑声——“做豆腐能有什么出息?”如今,答案不言自明。

老王的生活没有太大变化,只是脸上的皱纹舒展了些,笑容也多了。年纪大了,他磨豆子的速度慢了,但手法还是那么精准。一旁的小玲,已经完全掌握了父亲的技艺,同时又带来了属于新时代的活力。

昨天,我又去买豆腐。老王正在教一群年轻人做豆腐,他们是从城里专程来学习的大学生。小玲坐在电脑前处理订单,时不时抬头看看父亲,眼里满是骄傲。

老王看见我,打了个招呼:“李师傅又来啦?今天要几块?”

四十年了,这句话一直没变。只是这一次,他手边不仅有豆腐,还有一台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

或许,这就是传承的意义吧——不是简单地重复过去,而是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力。从老王到小玲,从街边小店到网上热销品牌,看似是豆腐的故事,实则是中国无数家庭的缩影。

那块老旧木牌上”王家豆腐坊”的字迹虽然模糊了,但它所代表的精神,却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更加夺目的光彩。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