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黄冈大试卷答案

启东黄冈大试卷答案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4-06 06:57:29

今天,高考第二日。

镜头下的高考,因“防疫 ”的存在,与以往略显不同。

镜头下的高考,也顺理成章挤出更多“篇幅”,留给繁华喧闹的大都市。

但你可曾思索:自昔日“毛坦厂中学”“启东黄冈大试卷”充斥新闻,到眼下“南京全体动员上演花式助考”成为话题,从何时起,人们“追随”高考的目光更多由县转市;从何时起,“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南通教育看启东”,逐渐成为勾起人们回忆的“金句”?

一系列疑问背后,那座熟悉的、被称为“教育之乡”的县级市启东,近些年教育发展得如何?启东若想重启“县市教育”东山再起的巨幕,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走出“启东中学时代”

教育话题,论的不仅是育人大计,也是种情愫。

“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南通教育看启东”,曾是在国内教育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从这句话诞生的20世纪90年代,一直到2012年前后,“启东”都是令经济大省、教育大省江苏骄傲的“一张牌”。相应的,启东中学也成为在国内与河北衡水中学、湖北黄冈中学“齐名”的三所“超级中学”。

但是,启东在教育界“得名”,并非起步于此。在南通,“老启东人”往往把目光“瞄得更前”——“启东堪称‘教育之乡’,有‘启中(启东中学)’的功劳,却绝非仅仅因为‘启中’。”在他们的眼里,家乡教育厉害,一半源于“南通就是个崇文重教的地方”。

“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南通,“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曾被称为“近代第一城”。南通的近现代教育成就可追溯至上世纪初。名震江淮工商界的实业家张謇,同时也是近代儿童教育的启蒙家、师范教育的推动者。而为培养教师后备力量,1902年,张謇便在南通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院校——南通师范学校。

1977年后,南通教育又因高考制度的恢复声名鹊起。1号君查阅资料发现,仅1984到2018年的35年间,由南通诞生的江苏高考状元(文科状元 理科状元),即使在不完全统计之下,也有22名——身居江苏全省前列。而其中,1993年以后的高考状元占据“大半江山”。

93年,正是启东教育开始发力的年份。

在全国上下渴望社会经济加速发展、国际“奥赛”奖牌得主极度稀缺、中国非常接近“复关”目标的年代里,“考上多少南大、北大、复旦、清华……”就是地方发展最响亮的“名片”。

曾今“比学赶超”的年月里,“启中”因受邻县南通海安中学王庆根“夺得国际化学奥赛金牌并免试进入南京大学”的“刺激”,决心开启“奥赛金牌”模式。

1993年,“启中”创建高中实验班。仅仅2年后,“启中”的学生便拿到了1995年第26届IBO(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启东中学也由此开启了中学国际奥赛的“夺冠”之路。

“夺冠”并非“终点”,“高考”才是“最终目标”——1996年的高考,为“启中”走入大众视野,打下“关键基础”——这一年,在启东中学首届实验班里,4人考取清北。96年的启东中学,“瞬间”沸腾了;“启中”,也一跃成为启东、南通,甚至江苏教育的“门面”。

不仅如此,自此为始往后的10年时间里,启东中学将自己进一步推向“巅峰”——10年中,奥赛、高考全面丰收——不仅在国际奥赛中斩获13金2银,高考升学成绩也十分耀眼,年均本科上线率99%、一本上线率90%,高分段考生人数稳居江苏前列。《启东中学作业本》,更是国内无数高中和学生备考的神器,启东中学、启东教育,盛极一时。

转折点,出现在2012年。

2012年,在“启中”知名度继续上升的同时,学校高考的一本上线率却滑到当时的“历史低点”。仅仅三年过后,伴随“启中”明星校长“落马”,“启东中学”逐渐成为一个“辉煌时代”的“代名词”。

来源:网络截屏

与此同时,伴随从2012-2013年起“奥赛”退热,高考录取阶段的“优惠政策”也开始退坡。“保送优势不再,奥赛能否退烧”“奥赛市场:高中迅速‘退热’”“国际奥赛排名下滑,这个锅究竟该谁背”等话题,成为亿万家长关注的焦点……

2015年,在启动“撤县建市”的第25个年头,曾经享誉全国的“教育之乡”迎来了重要的人事变动。当年,时任启东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陆圣华,拟任启东中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全校工作,此举被广泛看作启东重启“启中”雄风的“关键决心”。

2015年起,启东中学的高考本科上线率开始回升。但同时,“南外”“南师附中”等一批江苏省内经济发达地市的重点中学,却已抓取了更多眼球。

“教育时代”的变革,令“教育之乡”逐渐成为“社会成长”的一段记忆——启东教育,已步入“屏气进击”的阶段。然而围绕“启中教育”的话题,从未“断档”。

去年“高考季”,毕业自启东中学、任职于《解放日报》的王成浩回忆时写道:

题海战术、奥林匹克竞赛……或许这些组成了启中教育在外人眼中的关键词。作为曾经身处其中、亲身经历过那些的一员,我觉得母校教育模式的形成,有其成型和成功的环境因素。母校确实为一批学子打开了通往名校的大门,也为一部分有天赋的孩子提供了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舞台。

再写启东教育“神话”

1号君前文曾说,江苏历来是经济大省、教育大省。其实两者之间,也有密切关联。两者的关联,进一步成就了大城市的“教育知名度”。

具体来讲,教育为经济发展输送基础人才,经济发展则为教育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在此基础上,更高质量的教育和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质态,吸引更高级别的智力资源涌入——城市,由此具备腾飞条件。

但历史上,拥有“高质量”生源的南通和“教育之乡”启东,为何“代入”上述“公式”,却并未“导出”县市、地市“腾飞”的答案?

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原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和南通师范学院3所省属公办本科院校合并组建新的南通大学(南通大学前身,为1912年创办的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和私立南通纺织专门学校)。随后,“通大”被划定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交通运输部“省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也是江苏15所重点建设大学之一。

但是除了“通大”,南通本科大学的名单中就只剩2所——南通理工学院和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且2所均为民办。

而与上海“隔江而望”,距浦东直线距离只有50多公里、人口100多万的启东,高校资源更为“紧张”。曾有从启东“考出”的学生感言,启东有大学了!南通大学有了启东校区!

如此“感慨”令人喟叹——从一江之隔的上海,到南面的苏州、西面的南京和扬州等市,都是启东乃至南通学子的高考“目的地”。

高考升学率高,虽然带给优质中学以“名望”“生源”,但落脚到“城市发展”,对城市贡献更大的却是实实在在的高校毕业生。换句话说,从“教育之乡”走出的学子,留在异乡求学就业,乃至安家落户的占据多数。因此不论名义还是实质,启东都属于“资源输出地”。

一方面培育的人才在往外涌,可另一方面,上海等地的发展,在一些领域也呈现出“过度饱和”的现象——涉地项目尤为如此,“溢出效应”早有发生。但为何即使有溢出,也并未推高启东发展的体量,显著增强启东自身的“人才消化力”?

交通配套是启东过去长期存在的“短板”。

“虽然启东离上海的直线距离只有50公里,但长江阻隔使启东成为交通‘神经末梢’,严重制约了启东的经济社会发展。”启东市港口开发研究会秘书长、原启东市大桥办总工程师李洪斌感叹,“长期以来,我们启东人一刻也没有停止编织‘跨越长江’的梦想。”这是今年7月1日《南通日报》报道中的一段表述,客观上也是启东、南通“直面”过往短板的反思。

“热烈庆祝宁启(铁路)全线贯通更换CR200J复兴号”来源:南通日报

可“关键要素”和“聪明资本”,总会在市场中选择“最佳流向”。这一规律,或多或少影响了溢出要素对资源吸纳地的取舍。可惜的是,由于过往交通不便,启东错失了不少“提质扩容”的机会——发展机遇依旧“在外”,启东教育培养的人才,同样多数“在外”。

交通,只是一点。交通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规划。直至近几年,启东各方面规划的能级才有了较大提升。

但值得肯定的是,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后浪”启东“动作不少”。尤其在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融合,加快建立政产学研合作体系方面;以及推动区域协同创新,积极融入长三角产业“生态圈”等领域,近两三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去年,启东在全国科技创新县市百强榜上位居第13名,在南通各县市中排名第一;

去年,启东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10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58.7%;

去年6月,中共江苏省启东圆陀角旅游度假区工作委员会和江苏省启东圆陀角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设立。圆陀角旅游度假区,将着力打造为“1 8”上海大都市圈的“黄金北翼”;

去年9月23至29日,国家铁路总公司在南京组织召开工可研评审会议,北沿江高铁“启东设站”一致通过。设计时速350km/h的高铁,建成后将使“启东-上海”关联更为紧密……

从“能级提升”到“扩大经济体量”,无疑是“教育之乡”启东重启县市教育巨幕的“第一步”,也是健全长三角要素流通的关键一步。在此基础上,完善县市范围内的高校布局,把中学教育资源同城市经济发展“相连”,才有的谈。

而最终,方才是“教育之乡”中学教育自身的“提档升级”。

辉煌毕竟属于过去,启东人想要找回曾经在“高考镜头”前的存在感,就务必走出“启中”过去的“光环”,选择一条“借鉴大都市教育发展模式”,但又有别于此的道路。

来源:启东教育发布

当然,启东人是不甘平庸的,也正因此,“教育之乡”才会有去年市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九问校长”“直击灵魂”的事儿。

“启中”、启东,不应只是一个年代的“印记”与一代人的“回忆”。

交汇点记者 李睿哲 王建朋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