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总要考几门科的试卷

初中总要考几门科的试卷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3-27 18:05:14

最近,北京、广州、西安等地相继发布了中考改革的新政策,核心问题围绕着“小四科”(历史、地理、化学、生物学)是否计入总分展开。以北京为例,2025年中考总分为510分,仅保留语文、数学、外语等6门统考科目,而广州则拟将数学的分值提高至150分,化学、历史等科目的分值大幅缩水。




官方解释称,这样的调整是为了“衔接高考改革”和“减轻学生负担”,但家长和老师们的反应却是一片哗然:“不考就不学,初中基础打不好,高中怎么办?”

当考试科目逐渐“缩水”成为一种趋势,家长们的焦虑并没有因为减负而减轻,反而从“考什么学什么”的简单逻辑,转向了更深层的隐忧——孩子的知识结构会不会变得不完整,甚至是“瘸腿”?

“不考=不学?”一线教师的心声

“现在,学生上课写其他科的作业,老师们也不太管了。”某初中老师无奈地说。自从当地宣布地理和生物不再计入中考总分,这两门课几乎变成了“透明课”——学生低头刷题,老师照本宣科,甚至有学校让体育老师代课。“反正不算分,学不学都无所谓。”更有学生如此说到。

而在北京海淀区,历史老师赵雷发现了一个更隐蔽的问题:“初中老师现在会把很多知识点‘甩锅’给高中,譬如辛亥革命的意义,初中只讲结论,但高中需要分析背景。结果一上高中,学生完全懵了,老师得从头开始补课。”

在网上,家长们已经吵得热火朝天:

“支持派”: 广州的家长@乐乐妈分享了自己孩子的日程表:“每天作业做到半夜,减少几门课,孩子至少能多睡两小时!”

反对派: 济南的家长@晨爸吐槽道:“2018年济南中考砍掉物理和化学,结果高中老师天天骂‘初中教了个寂寞’,现在又改回来了,谁受得了这种折腾?”

现实派: 成都网友@教书匠老李一针见血地说:“高考理科还是要考化学,中考不考,经济条件差的家庭连补课的钱都省不下,这难道不是在加大差距吗?”

广州中考700分以上的学生人数在四年间翻了一倍,表面上看似是好消息,实际上却暗藏焦虑。家教老师桑林透露:“去年数学试卷特别简单,满分的学生比比皆是,家长们反而更慌了——分数看起来高,但却不能真正区分学生水平,只能拼命报课外竞赛。”更讽刺的是,某重点高中的老师私下抱怨:“现在收进来的‘高分娃’,连基础实验步骤都做错,课堂上还得补初中的漏洞!”

中考科目越来越少,试卷越来越简单,但学生的书包却依然沉甸甸,家长的钱包也越来越空——这简直像是一场“按下葫芦浮起瓢”的荒诞剧。

专家们高喊着“衔接高考”“培养科学素养”,可一线教师看到的却是课堂上的“躺平”和“糊弄”。政策制定者强调“减轻负担”,但家长们掐指一算:“中考科目少了,培训班却一个接一个地报。”更讽刺的是,当大城市的学校忙着搞“跨学科实践”时,县城的中学可能连地图都画不好。

有人说,中考改革的本质是“用政策杠杆撬动教育公平”,但现实狠狠打了理想一耳光——当化学退出中考,富裕家庭能请私教提前学习高中内容,而普通家庭却连初中实验室的门都没进过。这究竟是减轻负担,还是给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开了绿灯?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改革暴露出了一种死循环:

  1. “考什么教什么”
  2. “不考就不学”
  3. “学不好再改革”
  4. “改革完继续卷”

我们似乎永远在“切蛋糕”,却从未想过:为什么孩子手里的盘子,非得装同一块蛋糕?

教育学者杨东平说得好:“把全市的尖子生塞进一所高中,只会造出新的鄙视链。”当中考变成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数字游戏,当“分流焦虑”让家长从小学就开始备战高考时,所谓的改革,不过是将“内卷”换了个包装袋。

如果一场改革让家长更加焦虑、教师更加疲惫、学生更加功利,它真的配得上叫“进步”吗?点击评论区,和我们分享你身边的中考“魔幻现实”。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