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有懂得规划和积极行动的人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们通过亲身实践发现,要想改掉做事拖拖拉拉的毛病,既需要坚定的意志、果断的行动,也需要科学的方法和积极的心态。一起来看看孩子们在战“拖”路上的故事吧。
隐形的翅膀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初一(4)班 刘书扬
新学期的钟声在晨雾中回荡,我轻抚桌角泛着墨香的课本,晨光漫过玻璃窗,在书脊上留下一道彩虹。我会心一笑:那个曾经在拖延症漩涡中挣扎的身影,已与我渐行渐远。
记忆总会在不经意间苏醒。去年此时,英语演讲比赛的通知如一片落叶轻盈地飘到我课桌上。“还有三十天,足够准备。”我对着教室窗外的梧桐树自语,将备赛计划书叠成纸飞机投向远方。可当暮色浸染窗棂时,躺在草稿本上的仍是那句开篇的“Good afternoon”,而手机屏幕上的小视频却已闪烁了几个小时。
那些被虚度的光阴,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种子。直到赛前第七天,我的演讲稿还停留在文档第三行。最后七天里,台灯成了永不西沉的太阳,咖啡在马克杯里凝结成琥珀,可临时拼凑的演讲稿获得的是评委们微蹙的眉头。紧张、忘词、卡顿,台下目光似芒在背。当我在台上磕绊着背出结尾时,礼堂顶灯在眼前晕成光圈,手心的汗水洇湿了话筒,我的懊悔与自责达到顶点。唉,要是不拖延,何至于此?
那个下午,我悄悄捡起被揉皱的参赛证,放在了书桌上最显眼的位置。痛定思痛,我决心采取行动改掉坏习惯。打开笔记本,我用彩色荧光笔做时间规划:晨读《简·爱》涂为蓝色,数学错题复盘涂为橙黄色,薄荷绿留给物理。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在对应色块画上小星星,月末看星轨连成银河,竟比追完一整部电视剧更令人愉快。
又是一年初春,晨跑时路过公告栏,新贴出的英语演讲获奖名单上,我的名字正在第一行微笑。春风裹挟着樱花掠过指尖,我忽然想起去年此时攥着淘汰通知书时发抖的双手。回到教室,阳光正洒在那本画满星标的笔记本上。
现在的我,已经习惯了与计划表上的星轨为伴。当自律化作隐形的翅膀,那些紧张而充实的时光,终会化作托举我们飞向星空的晚风。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说:“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我将用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指导教师 胡鸿琳
番茄工作法
北京101中学初一(11)班 王天屹
新学期如同一幅崭新的画卷,铺展在每个学生的面前,充满了无限可能与希望。然而,对于许多同学而言,如何告别拖延症、提高学习效率,却成了横跨在现实与梦想之间的一道鸿沟。我也不例外,在时间管理的道路上,我曾有过失败与成功的双重经历,这些经历如同一面镜子,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与蜕变。
回想起小升初的暑假,我还沉浸在对小学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之中。然而,就在开学前夕,远方表哥的到来改变了我的想法。他以亲身经历告诉我初中学习任务与时间节奏的关系,以及拖延症可能带来的致命影响。表哥的话犹如当头棒喝,让我猛然意识到克服拖延症的迫切性。
于是,我开始精心规划开学前那几天:清晨9时至10时学语文,10时至11时学数学……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手机成为难以抗拒的诱惑:通信软件中不断闪烁的消息提示,社交媒体上朋友们分享的生活点滴、有趣的视频、热门的新闻,无一不在呼唤我点击浏览;游戏和短视频也不断刺激着我的神经,让我在一次次滑动屏幕中忘却了时间。我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学习计划,陷入了拖延的困境。
经历了数次失败的挣扎后,我逐渐领悟到,单纯依靠意志力去对抗拖延症实在太难了,我需要一种更为科学、高效的时间管理方法。于是,在妈妈的推荐下,我开始尝试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就是以25分钟为一个时间段,期间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之后休息5分钟,再学25分钟。完成四个25分钟后,进行一次比较长时间的休息。在实施番茄工作法的初期,我发现原本需要数小时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现在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这种成效让我深受鼓舞。随着实践的深入,我进一步感受到了番茄工作法带来的好处。由于避免了长时间连续学习对眼睛的过度使用,我的视力疲劳感明显减轻。同时,定期的休息和放松也让我能够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精神面貌。
为了更好地执行这一计划,我还特意清理了书桌上的杂物,只留下了与学习相关的书籍和文具,并将手机静音,放在了远离书桌的地方。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与努力,我终于告别了拖延症,迎来了高效的新学期。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我意识到,拖延症并非不可战胜的敌人,只要我们不断地付出真正的努力,去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就能战胜它。
指导教师 董新宁
消失的催促声
府学胡同小学四(6)班 张程远
“程远,起床了,再不起要迟到了!”“程远,吃饭了,再不吃菜要凉了!”“快写作业吧,再不写晚上又要晚睡了!”再!再!再!父母每天一连串的催促,像连珠炮,炸得我脑袋嗡嗡作响。那时,我就像提线木偶一样,做什么事情都是被人拉着、催着。
眼见年级越来越高,学习任务不断增加,帮我克服拖延症成了我们家的重要任务。爸爸负责目标管理,他与我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内容很具体:课内作业几点完成,课外阅读多少时间,都有具体要求,随时监督检查。妈妈采取“断奶”式生活照料,培养我的自主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碗筷自己刷,鞋袜自己洗。姥姥、姥爷激励式教育无处不在。“程远,今天起得真早!”“这字写得比原来整齐了!”“没有错题,真棒!”
这一句句暖心的话语,像雨露滋润着我的心田,责任的小树在我心中慢慢发芽。为了完成既定学习目标,我要求自己作业在学校完成一部分,剩余部分晚饭前完成;晚上适当运动,之后复习、阅读、知识拓展。就这样,父母的催促声消失了,我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今年还被评为三好学生。我非常开心,拖延症,再见吧!
指导教师 陈玲
逝者如斯
汇文中学初一(1)班 夏瑞麒
孔子曾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由此可见,儒家文化是十分珍视时间的。然而,作为年轻人,我却总觉得自己有大把的时间,做事大大咧咧、拖拖拉拉,直到一次难忘的经历让我彻底醒悟。
我是一名萨克斯爱好者,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群热爱音乐的大爷大妈,他们组建的乐队正好缺一位萨克斯手。经过几天的磨合,他们决定邀请我加入乐队,一起参加一个区级比赛。我答应了下来,却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比赛的曲目定为《鸿雁》。我翻了翻乐谱,觉得比较简单,过两天再练也不迟。两天后,我又看到了乐谱,但转念一想:“要不节奏和音符一起练吧,今天先练别的。”就这样,《鸿雁》的乐谱开开合合了好几次,我却始终没有认真练习。直到比赛前一天,我才开始认真练习。我想到了,缺乏练习可能会让我们乐队丢分,但我没想到,拖延症竟然直接让我错过了比赛。
“儿子,起床了。”第二天早上,母亲叫我起床。“再等五分钟。”我嘟囔着,嘴巴盖在被子下,说话含糊不清。“别磨蹭了,快迟到了。”“哎呀,晚点儿没事儿。”终于,我从被窝里缓缓爬起来,看向墙上的钟表,意识到肯定会迟到了。但我还是抱着侥幸心理,想着比赛不一定准时开始。直到我抵达比赛现场,亲眼看着工作人员把桌子搬进大厅,关上了赛场的大门。我才意识到这次真的来不及了,我们乐队的大爷大妈们已经进场开始比赛了。
比赛结束后,我跟大爷大妈们再也没有联系。转眼两年过去了,比赛的事情已被我忘记。一天,我在超市买东西时偶遇乐队指挥金大爷,我不好意思地问:“那天比赛怎么样?”“唉,别提了,我们乐队少你一个人,没能晋级。本想着这两年再比一次,谁成想,两年时光过去,我们当中的九个人已有两个去世了。”我万万没有想到,因为自己贪睡几分钟,竟然让好几个人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这时我才真正理解时光的宝贵,体会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含义。拖延症的危害是无形的,却是巨大的。从那以后,我渐渐改掉了拖延的毛病,做事也更加认真。这个难忘的教训,让我铭记至今。
指导教师 焦傲
一场与自我的较量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初二(3)班 郭子萱
史铁生曾说过:“拖延最大的坏处还不是耽误,而是会使自己变得犹豫,甚至丧失信心,不管什么事,决定了就立刻去做,这本身就使人生气勃勃,保持一种主动和快乐的心情。”我觉得他说得很对,行动力是战胜拖延最重要的因素。
那是一次重要的考试前夕,老师早早就布置了复习任务,我看看那一叠复习资料,心里想着:“时间还早呢,明天再复习也不迟。”于是,我心安理得地打开手机,沉浸在游戏之中。直到考前最后一天,我才手忙脚乱地翻开课本,开始疯狂地背诵知识点,可脑子却像一团乱麻,怎么也理不清。考试那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考场,拿到试卷后,我看着那些似曾相识却又怎么也答不对的题目心中充满了悔恨,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
考试结果可想而知,我陷入无尽的自责中。从那以后,我下定决心要改掉拖延的坏毛病。我根据自己平时的作息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当我想要拖延的时候,就会在心里默数“一、二、三”,数到三就立刻去做,不给大脑犹豫的机会。每当我想拖延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那次考试失败,然后告诫自己:“别再拖了,否则平时的努力都白费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另一场考试中,我看着卷子上那些被我完全掌握的题,自信地笑了。考试结果比想象的还要好,这是对我改掉拖延坏毛病的奖励。
克服拖延,就像一场与自我的较量,需要勇气和智慧。只要珍惜时间,行动起来,我们都能把握机会,走向成功的彼岸。
指导教师 张俊琦
近期征稿主题
读后感栏目【我读名著】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名著的心得体会,包括儿童文学名著。
长期征稿
自命题作文
中心思想积极向上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文。
长期征稿
投稿须知
感谢您参加北京日报《小苗》的作品征集活动。
为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活动环境,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如有抄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经查实,主办方将取消其投稿资格。作者本人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来稿请投至
邮箱:xiaomiaozhoukan@163.com
或微信小程序
https://xuejing.takefoto.cn/xmzk/#/home
邮箱投稿标题请注明征稿主题和学校,稿件中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小程序投稿请按要求填写。
文字类作品一般千字以内,体裁以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为主。可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以word电子版形式提交。图片类作品以绘画、书法作品为主,JPG格式,单幅不超过3M。视频类作品需竖版拍摄,MP4格式,单个作品不超过100M。
北京日报《小苗》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作品,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小苗》编辑组2025年1月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小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