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高考这个事情本身,是为国家选拔未来的人才的。
但是,高考分数是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呢?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最长寿不等于不死。
最公平和绝对公平是两个概念。
教育最大的障碍在于公平,但是,不可能有绝对的公平。
高考卷子上是什么根本不重要,录取名额才是关键。
你考上大学的前提是,大学里面有招生名额给你。
从1978年至1989年,全国高考基本采用统一试卷,仅区分文理两科。
自1990年起至2020年的三十年间,教育界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尝试。
这期间,考虑到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的教育不均衡、教育的国际化需求、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接轨,以及为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教育而将公立学校民营化等多种因素,实施了分省编写教材、分省命题及自主招生等政策。
随着江苏和浙江即将恢复使用全国卷,以及全国教材的基本统一,似乎又将回到1989年以前的状态,实现全国高考统一用卷。
回顾这三十年的教育改革历程,实际上最终证明基本上是失败的。
分而治之的做法不仅扰乱了教育体制,浪费了社会资源,降低了教育效率,还阻碍了教育公平的发展。
2003年,辽宁就已实施过这种方案,名为“大综合”,将理化生政史地六门课整合在一张试卷中。
这一方案直至2002年才确定下来。
也就是说,2000级的学生在前两年已分文理科班学习,待升入高三时,却被告知要参加大综合考试。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奇观:文科班的学生每日钻研理化生。
理科班的学生则每日背诵政史地。
物理老师来到理科班,不讲课,只是发放一张印有六道选择和两道计算题的A4纸,学生完成后回收,甚至无需批改,因为并无难点可言。
这种大综合模式存在显著问题:理科难度无法提升,而文科科目因易于控制平均分,导致大综合科目难以拉开区分度,所有区分压力都集中在数学一科。
巧合的是,2003年由于新中国首次发生高考试卷被盗事件,只能紧急启用备用卷,数学难度极高,使得区分度混乱不堪。
学生的压力丝毫未减,根本无法放松。
即便各科试题相对简单,他们也不得不复习刷题,且需要刷的科目反而增多。
这种独特的考法仅实施了两年便草草收场。
多数人对高考存在误解,这也成为许多人学习低效的思维误区。
高考并非考查零散知识点。
而是完整的知识体系与思维逻辑。
许多学生乃至老师认为高考就是一堆零碎知识点,死记硬背越多就能答对更多题目,于是自行总结各种零散知识点、莫名题型及“秒杀技巧”,到高考时就像小狗做算术一样,看到自己记过的内容就相应地“汪汪”叫几声。
高考真正考查的是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及运用逻辑进行演绎推理、归纳总结、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知识是成体系的,小学初中阶段主要是积累基本事实,到了注重逻辑与结构的高中阶段尤为明显。
几乎每门科目都建立在大量基本事实。
从基本事实中提炼的简洁原理和规律。
依据最基本原理规律用通用逻辑推导分析得出学科基本体系的基础上,其中包含大量具体知识点。
最重要的是基本原理规律,大量基本事实能借助其记住或联想,完整知识体系也能借此推出来。
第二重要的是知识体系中的关键节点,这些节点本身常用且有用,还能快速构建出完整知识体系框架,无需从头推导。
例如高中物理前半段的牛顿力学,最重要的基本原理是牛顿运动定律,第二重要的是能量相关概念及守恒定律等。
只要掌握这些,高考中牛顿力学题就只是公式的反复运用,其他“秒杀公式”毫无用处。
如今思维逻辑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像近年来增多的“现学现考”类创新题,现场讲新知识概念并让学生理解运用解题,对于这类考察思维逻辑的题目,死记硬背无用,思维能力强的小学生反而可能很快做出来。
知识体系建立和思维逻辑训练相辅相成,搭建知识体系需运用多种逻辑。
选考3门课程在同步建立知识体系与训练思维逻辑方面结合较好,若再花大量精力学更多课程,多出来的工作主要是搭建知识体系,对思维逻辑训练帮助不大,性价比低。
高中理化生与史地政逻辑不同,自然科学以演绎推理和归纳总结为主,人文社科以综合分析为主。
理科演绎推理包括“因为……所以……”等,归纳总结是找规律并验证,逻辑严格精确。
文科综合逻辑是从复杂系统中提炼规律逻辑并进行描述阐释,常存在“基本如此”的情况。
这两种逻辑训练都需要时间精力并伴随知识体系建立。
以前大理综、大文综分类简单有效,理化生侧重演绎推理和归纳总结,史地政重视综合分析。
高考是选拔考试,按分数选拔学生进大学及专业方向,社会化分工下多数人无需文理兼修,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半专业化”比全能性更重要。
学习内容的数量本质上取决于专业深度与广度的平衡。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全面掌握所有科目。
本科生需要选择专业,研究生则专注于具体课题。
是否有必要让高中生学习全科便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大量在本科阶段用不上的知识可能会被认为是对学生时间和精力的一种浪费。
尽管高中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刷题,但如果能够增加一些知识学习,减少每门课程的题量,似乎并不一定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但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得多考几门课往往意味着学业负担的增加。
对于一些生源质量较好的高中来说,即使没有占用学生的每一分钟,多出的考试科目也会占用他们原本用于休闲或自学的时间。
教育改革者常常提出各种理念,如文理并重、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度、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等,因此出现了“六选三”这样的模式。
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随意选择科目存在问题。
学科之间并非完全独立,许多课程相互关联、互为基础。如果没有学过物理,如何学好化学?
没有化学基础,又怎能理解生物学?
高中阶段的知识虽然相对浅显,但如果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即便勉强完成高考,到了大学也可能需要回头补习。
尽管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学阶段弥补这些知识也不是问题,毕竟大学教授的知识储备远超过高中教师。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高中阶段学习了许多不太相关的知识,而忽略了一些必要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浪费。
还存在选科制度中的技术性问题,比如选择物理的学生较多,导致赋分制下难以获得高分等。
过去的文理分科制度已经是一种不错的平衡方式。
如果说有问题的话,最多就是地理科目的定位不够明确,除了经济地理外,很多内容偏理科。
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这可能导致学生在某些领域的知识过于薄弱,例如理科生的人文素养普遍不高。
但是通过加强监管、确保分科前另一半课程的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
“任意六选三”的做法可能矫枉过正,破坏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带来更大的问题。
如今实行的“物化捆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之前改革的一种回调。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