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民俗中国年】
1、2024年12月4日,“春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年”何以成为“世界年”?今天,你作为春节文化推介人,陪同外国友人爱华一起领略“中国年”的魅力。(4分)
腊月二十三,你陪同爱华来到年画作坊,聆听民间艺人对年画的介绍。
中国年画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清代最为繁盛。它流派众多,其中潍坊杨家埠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极具代表性。
潍坊杨家埠年画,构图饱满,线条粗(旷 犷),风格质朴,注重整体的形似和神似。如《鹿鹤同春》,由仙女、童子、仙鹤、祥鹿与花篮组成,“鹿”谐音“禄”,“鹤”代表着健康长寿,寄寓世人对国泰民安、社会祥和与生活美好的殷殷期盼。
天津杨柳青年画,先用木版印出轮(阔 廓),再用细腻笔触手工上色。它构图丰满,形态逼真,表情生动,像《连年有余》,_______。
苏州桃花坞年画,构图精巧,色彩绚丽,形象突出,形态优雅。如《一团和气》,用圆形构图呈现一位憨态可掬的人物,融合老幼、男女特征,笑容满面,手捧“一团和气”卷轴,象征家庭美满、老少安康、人际和谐,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括号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shuò 犷 xuàn 阔 B.shuò 旷 xuàn 廓
C.sù 犷 xuàn 廓 D.sù 旷 xüàn 阔
(2)请根据上下文段,从内容和寓意两方面对年画《连年有余》进行介绍。(2分)
【团圆中国年】
2、除夕夜,你和家人邀请爱华共享年夜饭,你写下的日记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妈妈精心准备的年夜饭色香味俱全,爱华赞不绝口。我们共同举杯畅饮,互相赠送祝福,欢迎爱华的到来,虽不是(A)仙露琼浆,却表达了我们对友人的浓浓祝福,爱华感动不已,连忙起身回敬。爱华对饺子特别感兴趣,吃得(B)津津有味,还不时向我们请教包饺子的技巧,他幽默风趣的话语,让我们(C)忍俊不禁。我们一家人和爱华围坐一起,共享(D)天伦之乐,其乐融融。
A.仙露琼浆 B.津津有味 C.忍俊不禁 D.天伦之乐
3、有不少外国友人和爱华一样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下面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是( )(2分)
①它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和科技创新于一体,节目精彩纷呈。
②国际艺术家的参演和国际受众的增加,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③由此可见,春节联欢晚会跨越了地域和语言的界限,助力“中国年”成为“世界年”。
④春节联欢晚会是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典,也是连接世界的重要桥梁。
⑤愿新的一年,生活就像春晚的舞台,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A.⑤④②①③ B.④①②③⑤ C.⑤④③②① D.④③①②⑤
【书香中国年】
4、春节期间,你邀请爱华到书店参与新年主题书展活动,来到“经典就是力量”展区,共同感受经典的魅力。(9分)
(1)爱华计划阅读下面三本书,请你帮他从相应的书架上快速找到。(填序号)(3分)
①《红星照耀中国》 ②《儒林外史》 ③《昆虫记》
科普作品:_______
纪实作品:_______
讽刺作品:_______
(2)请从A、B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书中的具体情节,和爱华谈谈对“经典就是力量”的理解。(4分)
A.孙悟空《西游记》
B.保尔 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主题书展结束后,爱华总结了许多与中国文化有关的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2分)
A.古代文人作品集有的使用地名来命名。如《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
B.干支纪年,又称天干地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方法,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形成六十个基本单位,用以循环记录年份。2025年是乙巳蛇年。
C.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
D.中国传统节日众多,每个节日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习俗。如端午节人们赛龙舟、吃粽子、登高望远,重阳节人们赏菊花、插茱萸、吃重阳糕。
【祥和中国年】
5、拜年是春节的传统习俗,饱含美好期许,是人们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你邀请爱华一起参加拜年活动。(5分)
(1)朋友拟写一副对联送给爱华,你认为最合适的下联是 ()(2分)
上联:升年送福福临院
下联:_______
A.贺岁呈祥喜盈堂 B.贺岁呈祥祥满堂
C.贺岁呈祥祥满户 D.贺岁呈祥喜盈户
(2)爱华发现,除了传统的登门拜年,线上拜年也越来越多。你支持哪一种拜年方式,请阐述理由。(3分)
【诗意中国年】
6、正月十五,你陪同爱华逛灯会,赏花灯,在非遗灯笼制作体验区,学习扎制灯笼,讨论在灯笼上书写哪些诗文名句。(6分)
(1)元宵夜,花灯与明月相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也写了月夜美景。我们可以把“长烟一空,皓月千里,_______,_______”一句题写在灯笼上。
(2)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_______,_______”适合写在灯笼上,在热闹的节日里也能让人体会到那份悠然自得。
(3)可借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激励自己在新的一年积极向上。
(4)苏轼《水调歌头》中的“_______,_______”一句适合写在灯笼上,跨越时空传递思念之情,表达对亲人的祝愿。
(5)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善于学习他人长处,反思自身不足,从而不断进步。能让人想到《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
(6)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_______,_______”想象着未来和亲友相聚,在烛光下共话此时的思念,把这句诗写在灯笼上,让温暖的光芒照亮团圆的期盼。
二、阅读与鉴赏。(42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5分)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①。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②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③春耕。
【注】①铜钲(zhēng):一种青铜打击乐器。②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③饷:用食物款待。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中的“东风”本是自然现象,着一“知”字,便使东风有了人的感彩,也为全诗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颔联承接上文,转入对早晨山村景色的描写,以“絮帽”喻“晴云”,以“铜钲”喻“初日”,确切地描摹了景物的特征。
C.尾联由景及人,一吐胸臆,描绘了人们忙于“煮葵烧笋”,给田里正在春耕的亲人去送饭的情景,突出了农家生活艰辛的主题。
D.这首诗情景交融,意蕴丰富,诗中所写皆为寻常景象,但都融入了作者愉悦的情感,也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情趣。
8、“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中“含笑”“自摇”两个词颇具诗情画意,请任选一个词语结合诗句赏析。(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14分)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广家世世受射①。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人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②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③四十余年,家无余财。广为人长,猨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④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⑤如鄙人⑥,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选自《史记 李将军列传》,有删节)
【注】①受射:向长辈学习射法。受,接受,继承。②用:连词,“因为”的意思。③二千石:年俸二千石这一级的官。④讷:口齿笨拙,不善言辞。⑤悛悛(quān):老实厚道的样子。⑥鄙人:乡下人。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避之数岁”与《曹刿论战》中的“小大之狱”,两个“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B.“得赏赐辄分其麾下”与“八百里分麾下炙”,两个“麾下”,都是“部下”的意思。
C.“度不中不发”与《木兰诗》“关山度若飞”中的“度”,两者都是“估计”的意思。
D.“士以此爱乐为用”与《桃花源记》中的“不足为外人道也”句式相同,都是被动句。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李广出身将门,身材高大,两臂如猿,善于骑马和射箭,他的子孙和外人向他学习箭术,有超过他的。
B.李广英勇善战,是匈奴心中可怕的劲敌,他做右北平太守期间,匈奴不敢侵犯,敬畏地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C.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往往笔端含情,如文中写到李广去世之日,天下无论知与不知的人都为之深情哀痛。
D.“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脍炙人口的诗生动地表达了后人对这位名将的景慕赞佩之情。
11、文中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下来 ()()()(2分)
乏绝A之处B见水C士卒D不尽饮E广F不近水
12、借助下面【链接资料】,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专以射为戏,竟死。
【链接资料】
《说文解字》:“竟,乐曲尽为竟。从音,从人。”会意字,本义是乐曲终止。“竟”的常见引申义有:
①终止、结束,如“未竟之业”;
②介绍时间,相当于“一直到”;
③意外、突然,如“竟至如此”。
13、文末“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这一说法,请简要概括。(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10分)
材料一
VR(虚拟现实)最大的特点就是沉浸式体验,包括环境模拟、感知、自然技能和传感设备等方面。读过刘慈欣小说《三体》的人,对他在小说中描写的虚拟世界“三体”印象深刻。进入“三体”虚拟世界之前,需要穿上由一个全视角显示头盔和一套感应服构成的“V装具”。通过记录视网膜特征,感应服可以使人们身临其境。理想的VR应该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感知。除计算机图形技术所生成的视觉感知外,还有听觉、触觉、力觉、运动等感知,甚至还包括嗅觉和味觉等,也称为多感知。自然技能是指人的头部转动、眼睛转动、手势或其他人体行为动作,由计算机来处理与参与者的动作相适应的数据,并对用户的输入做出实时响应,并分别反馈到用户的五官。
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目前已经开始被大众所接受。虚拟现实技术的黎明貌似已经到来,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摘编自《科技之光》)
材料二
科技在不断进步,呈现出一种线性发展的状态,但人文不一定是这样。我们用电脑写小说,能写得过曹雪芹的《红楼梦》吗?我们借助网络、云数据写诗,一定能超过李白、杜甫吗?可能也未见得。那么,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曹雪芹、李白、杜甫,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少了点什么呢?中央电视台做了两次写诗的人机比赛,按照他们的比赛标准,最后都是机器胜利了。但是那些机器写的诗,肯定是平庸的诗,与李白、杜甫的诗不可同日而语。
大体上说,机器人可望替代人类智能很大的一部分,特别是常规性、逻辑性,有确定性、线性思维和工具理性的那部分。但机器人不能全面取代人,美国计算机的鼻祖式人物高德纳说过,“人不假思索就能够决定”的很多问题上,机器人想取代人类,门儿都没有,还差得很远。
(摘编自《科技时代的人文价值》)
材料三
智能手机的发明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它也有可怕的一面。
像核能的发现,既开发出无比巨大的核能,也使整个人类从此面临核毁灭的危险。智能手机比一般的科技发明也许更为重大,因为它作用于人的精神,充斥视听,改变认知,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人类必须像合理开发利用核能一样,极其慎重地对待智能手机。看起来只有巴掌大的一个物件,实际上威力无限。它已经左右了人的价值观,耗损大把的时间。智能手机推拥的大量信息混淆视听,令人心烦意乱,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现在很难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世界之大,却摆不下一张书桌”,这是战乱之期才有的哀叹。过去在机场和车站经常看到外国人读书,中国读者鲜有,如今在这些场合,专心阅读的外国人也变少了。那些不好的东西,比如网络小说之类,早年在西方国家没有市场;欧洲没有这个忧虑,美洲也没有。但是这几年西方网络上也有了这种文字。看来现在整个人类都面临着数字时代的一些令人深忧的问题。
(摘编自《可能性:潮流之上》)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理想的VR应该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感知,但计算机图形技术所生成的视觉感知除外。
B.机器人可望替代人类智能很大的一部分,但不能全面取代人。
C.智能手机的发明既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也有可怕的一面。
D.数字时代人类面临读者减少、网络小说增多等令人深忧的问题。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13分)
和 子羊
①年前,兄弟俩商量着走亲戚,到姨舅家坐坐,给长辈们拜年。这不,大年初三,兄弟俩各自携带妻儿,开着车,一前一后进了村。他们下了车,手提礼品,笑盈盈地朝前走。表哥早已站在村口等候。往里走,见大姨也拄着拐杖,站在巷口翘望。
②兄弟俩有两个姨一个舅,虽然都住在邻村,但在他俩印象里,亲戚之间走动不多。小时候,他们家最穷,母亲姊妹几个常常为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吵吵闹闹。父亲每次进城,为省几块钱车费,总要骑着自行车,骑上几里路,把自行车搁在小姨家,走到村口再搭车。小姨见姐夫来了,脸拉得跟驴脸似的。时间久了,她没好声气地说,你的车以后不要往我家搁了。后来,父亲只好将自行车搁在一个老乡家里。
③老大十二岁生日那天,父母给两家姊妹和老人都说了。那天,天降大雨,村里道路泥泞。外婆不想上礼,让小妗子替她上,小妗子不愿意。本来婆媳关系就紧张,一吵一闹,两个人扭打成一团,哭天抢地,没有赴宴。小姨和舅舅也因各种奇葩理由没来,只有大姨拿着两尺布来了。
④亲戚们全都翻盖了新房,看上去清新而不落俗套。他们家的老房几十年未变,依然那么简陋,房里除了一张宽大的床外,唯一值钱的就是那台破旧的电视机。亲戚们避而远之,更不愿到他们家来了。
⑤老大到外地求学,老二进了高中。夜里,宿舍熄灯后,老二还躺在床上,打开手电筒做题。同学们说他是“拼命三郎”,但只有他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后来,老二考上了大学,他除了用功读书,闲暇之余还要在外兼职赚生活费。老大一直对亲戚们抱有成见,老二却觉得矛盾的根源在于穷,是穷让亲人不亲,穷在人心里扎了根儿。
⑥兄弟俩大学毕业后,双双考上公务员,进入政府工作。亲戚们因不重视教育,孩子长大后大都在外打工。他们眼红了,主动跟兄弟俩攀亲戚。那天,老大在外忙碌,大姨提着两只老母鸡上门了。妻子给他打电话说,有个女人上门了,说是他大姨。他脸色突变,随即给父母打电话说,以后不要让他们到我家来,小时候没人管我,现在倒来跟我攀亲戚了!
⑦去年,大姨父不在了,舅舅全家人都没来。听说,大姨的几个儿女提着礼品上门,求舅舅去参加葬礼,被拒绝了。这事儿给老二敲响了警钟。前一段,父亲住院,父母的姊妹们倒是来了,还亲手将做完手术的父亲抬入病房。但是,他的侄子、外甥一个都没来。母亲叨咕,你爸是他们的亲姑夫、亲姨父、亲舅舅,他们都不来!没有一点儿人情味!老二突然说,这么多年,我们也没去看过他们的父母啊!母亲不吭声了。
⑧老大心里过不去这道坎,对亲戚们置之不理。今年去看望姨舅是老二提出的,老大开始很抗拒。老二说,小时候,咱们受尽了亲戚们的白眼,我知道你心里难受。我刚出满月时,咱妈抱着我还到小姨家住了一个月。亲戚之间没什么过不去的坎,多大点儿事儿啊,至于搞到那么大仇恨吗?春节期间,咱们一起到姨舅家看看。老大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⑨画面转到巷口,大姨热泪盈眶,抚摸着小孩儿们的脸,亲热得不得了。她指着三个小孩问,这是你的娃?那是他的娃?走进屋后,表哥表嫂把装满零食的果盘端到桌上,又忙着端茶倒水。大姨坐中间,兄弟俩围着她,嘘寒问暖。大姨拿出三百元钱,执意要给每个孩子一百元红包。兄弟俩不要,说,你给钱,我们就走。说着起身就走。大姨拉住他们的衣角,说,不给了,我不给了,你们不要走,坐下,再坐坐。这么多年都没见了。说着,泪水又涌出眼眶。
⑩小妗子在城里的医院住院了,他俩一起去看望。舅舅的热情就像一把火,老二啊,村霸强占我宅基地的事还是你出面解决的。你的这份情,我记着呢。老二说,舅,咱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以后,我们每年都来看你。老二,你就一个孩子?你再要个娃,我给你带!说着,大家都笑了。
⑪回去时,老二给老大说,后天中午,我请你们全家到金枝饭店吃饭。老大说,找个实惠的吧,那家饭店太贵了。老二说,我不嫌贵!我娃就只有你一个亲大伯!他俩之前因家庭琐事,也有过嫌隙。说着,老大也动了情,眼圈都红了。
(摘编自《2024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18、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②~⑧段运用插叙,以时间为线,交代了兄弟俩多年没到姨舅家拜年的原因,为解决矛盾做铺垫。
B.第⑦段中,“你爸是他们的亲姑夫、亲姨父、亲舅舅”一句,母亲特意强调“亲”字,表达了她不满的情绪。
C.第⑨段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描写方法,突出了大姨一家的热情和感动。
D.小说结尾处叙述兄弟俩有过嫌隙,陡起波澜,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更加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19、读小说,品味语言。(4分)
A.第⑥段中“他们眼红了”和第 ⑪段中“眼圈都红了”,两个“红”字意思是否相同?说明理由。
B.不给了,我不给了,你们不要走,坐下,再坐坐。这么多年都没见了。(自选角度赏析)
20、学校戏剧社团想把这篇小说排练成情景剧,为“老二”设计了不同镜头,以体现人物性格,请将表格补充完整。(3分)
镜头
内容
性格
镜头一
老二主动提出要去走亲戚。
A
镜头二
B
刻苦学习,勤奋读书。
镜头三
老二解决舅家宅基地被侵占问题。
C
三、写作(共5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界赠予我虫鸣,也赠予我雷霆,赠我弯弯一枚月,也赠予我晚星,赠我一场病,又慢慢痊愈摇风铃。赠我一场空,又渐渐填满真感情。”春节晚会上,一曲《世界赠予我的》充满哲思与温情,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治愈了无数人的心灵。
请以“_______赠予我的”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补全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②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泄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信息;
④不少于6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