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语文试卷,又又又考到了《红楼梦》。《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出现在了2024年北京地区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并且考查了学生对整本书的通读和理解。此外,其他几大名著在2024年高考语文考试中也被广泛涉及和讨论。
无论如何,《红楼梦》作为统编版语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单元之一,是需要孩子深入阅读的经典。
选段作文,既旨在考学生的基础阅读,也考察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能力。与此同时,“整本书阅读”概念,也愈发引起教育者和家长们的重视。
读书,不但要爱读,还要会读。而整本书阅读不只是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更要精读、细读。
01
为什么要把有限的时间,
花费在精读几本书上面?
我们仔细观察,其实一些书在谋篇布局上,会要求读者必须读完全本。
比如,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里面,核心数字“3”贯穿全书,只有通读整本书,把所有的“3”都找出来,才能够看明白这本书。
同样的道理,如果只选取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的片段来读,你或许会因为看不清整本书的艺术特点,而觉得内容上有点无聊,老人和鱼怎么斗得无休无止?
选文式阅读是目前语文教材的常态,基本上都是散文,顶多几则短篇小说。这就带来局限性,文章比较短,碎片化阅读,而孩子,尤其是对5-14岁的小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沉浸在长篇作品中,对他们的成长更为有益。
与此同时,读原著,尤其是经典作品,接触的是第一手材料。
前人的评论,或者片段性的节选阅读,都是对原文内容的再加工,输入的只是别人的思考。
有了第一手的体会,才可能鉴别他人的评论,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对小学生来说,阅读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经对“经典阅读”下定义:经典是那些读者不断“重读”而不是“在读”的书。
整本书阅读就是把时间花在一本书上,通过反复阅读、细读、精读,甚至延伸出写作,把输入的内容再输出,使得学生增长见识、增进文化底蕴、健全精神成长。
整本书阅读不是读一遍,而是反复阅读。一本书读第一遍的时候,一般只能够把情节梳理清楚,往往要读到第二遍、第三遍,才能够读出背后的文化和思想。对这本书的每一次阅读,都会生成不同以往的理解,积聚起来,才能逐步形成共识。
只读语文课本,或者阅读材料,这种碎片化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相比,就像吃零食和主食的区别,零食替代不了主食。
02
人人都能学会的五种整本书阅读法
读书,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复杂。读书方法,也没有什么高大上。整本书阅读指导,高水平的策略是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不是简单问题复杂化。
因此,统编教科书中也特别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任务群要求。
“整本书阅读”怎么读?现就孩子日常阅读遇到的问题提出几点易于操作的解决方法,人人能用,非常简单。
01
一页一页翻着看
有本书叫《小淘气鲁夫》,是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艾得偌·艾斯提斯的作品。
鲁夫是个非常淘气的小男孩。四岁时,姐姐们看书,他淘气、捣乱。姐姐们不愿意跟他玩,小鲁夫生气地说:“读书,谁不会,不就是一页一页翻着看吗?”
其实,读书就是这个样子,一页一页翻着看,看完一本,再看第二本、第三本……看完千余本、万余本,这个人就成功了。
生活中大家本来都是这样看书的,只是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02
大声朗读整本书
扎克伯格在大女儿出生十多天时就给孩子读书。读什么书?《宝宝的量子物理学》。从那天起,扎克伯格就没有停止过给孩子读书。
韩国妈妈陈庆惠的儿子18岁博士毕业,女儿10岁考入大学。他们都不是神童,为什么这样厉害?
原来,陈庆惠在两个孩子六个月的时候,就让他们触摸图画书,每天至少给孩子读20册图画书。大家可以算一算,一天20册,从6个月到3岁,这两个孩子仅仅图画书就听了两万多册,都成故事大王了。
大声朗读整本书给孩子听,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答案是1-12岁。读多少书?能读多少就读多少,多多益善。
有人说,哪有时间做这事,课文那么多,作业那么多……假如从一年级开始,每天晚上孩子睡前,拿出十分钟来读图画书(读完一本根本要不了十分钟),坚持读到六年级结束,把1200本图画书读完,孩子能没有收获?
03
经常停下来猜一猜
故事不要一气读完,读到关键处要停下来,让孩子猜,接下来作家会怎么写,人物还会做哪些事,故事会是怎样的结局……
孩子猜错了,请家长买100本书给他们读,让他们继续猜;如果猜对了,奖励50本书,也让他们继续读继续猜。
其实猜对猜错不重要,重要的是大人与孩子之间有真实的互动,孩子与大人的思维都可以得到训练。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有专门的单元训练阅读猜测。这种阅读方法超级简单,孩子在家早就在使用了。
04
读完以后说一说
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早就这样告诫我们。高水平的老师会让孩子自由地说起来,说说书中有趣好玩的地方,说说自己特别喜欢的内容。
最好鼓励孩子把故事讲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听。一遍一遍地讲,孩子慢慢就不一样了。读后说一说,是让孩子学会发现的重要训练形式。
读潘新和教授的《语文:表现与存在》,让我们越来越明白:教语文、学语文,“学会表现”很重要。
如何让孩子会表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听完故事向他人讲述。孩子讲述,父母录下来,让孩子听听自己的声音;孩子一旦听多了,就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快速提高。
05
读后还要写一写
陈省身与吴文俊都是大数学家。1946年7月,吴文俊在上海拜陈省身为师,陈省身把吴文俊带到图书馆里就不闻不问了。直到1947年6月,陈省身才再次露面。
一见面,陈教授第一句话就是:“吴文俊你该还债了!”没借人一分钱,还什么债?陈省身说:“这一年,你看了人家的书,就是欠了人家的债。”怎么还债呢?陈省身说:“不能只看别人的书,自己也应该写书了。这就是还债。”吴文俊豁然开朗,从此走上“还债”的道路。2017年吴文俊教授逝世。据统计,他是世界上读书最多、写书最多的大数学家之一。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人要读书,也要写作。只读不写,不是真正的读书人。边读边写,才能有大成就。不管哪个学科都需要多读多写。
《朱小蔓与朱小棣跨洋对话》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情节。朱小蔓教授问其弟弟:为什么美国中小学生的创造性很强?
朱小棣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有很多办法,尤其要注重阅读和写作。读书以后通常要写读后感,用很多种方式写。比如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写一封信给朋友,介绍这本书;以书中主人公的口吻写几篇日记,反映出书中主要内容;假设组织一次活动,请作者来参加,你作为主持人向听众介绍作者和他的书等,非常灵活。”
其实,读书“还债”方式很多,写一句话,写一段话,写一首诗,写一封信,写一篇长长的文章,与作者进行深刻的对话。最高水平的“还债”是把故事改编成剧本,把一本书改写成自己的一本书。
虽然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可以让孩子轻松的做到阅读图书,最重要的还是坚持,方法再简单,不坚持都很难达到效果。
但是这些方法只针对普遍阅读问题的孩子,每个孩子的阅读水平和阅读问题都不同,这就需要因人施教的去解决,需要专业阅读指导团队的引导和启发,带着孩子走出阅读困境,步入真正的阅读,爱上阅读!
来源:书果星球,部分有摘编和修改。我们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