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模拟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唐宋散文家,使文章的体裁样式增多,艺术水平提高,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可算骈文中的“双璧”。中唐时期,一些士大夫迫切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与此相伴的是复兴儒学成为强大思潮。韩愈、柳宗元等人尖锐批判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更为实用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而与骈俪文相对立。韩愈、柳宗元两人都是大散文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在他们实际创作成绩和理论倡导影响下,中唐文风大变,清新流畅的新文体,基本上取代了几百年来骈文统治的地位。文学史家称这场文体革新为唐代古文运动。
韩愈的散文,论说、抒情,记叙,各体擅长。韩愈是司马迁之后又一语言巨匠,他善于创造性地使用古代词语,又善于吸收提炼当代口语成为文学语言,词汇丰富,绝少陈词滥调,句式结构也灵活多变。韩愈的散文总体风貌是雄健深厚、气势磅礴、汪洋恣肆,曲折自如。苏洵说他的文章“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上欧阳内翰第一书》)。相对于韩文的阔大雄肆,柳宗元的文章析理透辟,清隽卓绝,以精密见长。韩愈说柳宗元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迁)”。柳宗元思想深刻,对人民富有同情心。柳宗元的传记文在选取人物和材料方面极具匠心。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清新秀美,富于诗情画意。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继承《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所发展,为游记散文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晚唐时期至五代十国,古文运动缺乏有力的后继者,以李商隐为代表作家的骈体文仍然居优势。欧阳修在北宋中期再度发起古文运动,很快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包括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在内的文学集团,于是一度中断的韩柳古文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宋代散文平易自然,流畅婉转,比唐文更宜于说理、叙事,抒情,更实用。唐文奇特,结构上纵横开阖,波澜起伏,词语上也追求新奇;宋文从容,曲折舒缓,不露锋芒,语言则以明白如话见长。欧阳修是宋代散文文风的创立者,他提倡学习韩文,但不是机械模仿。他取法韩文文从笔顺的一面,对其奇险的一面弃而不取。韩文重气势,欧文重风神,韩文雄放,欧文绵邈,有跌宕唱叹的韵致。欧阳修的议论文有为而发,有感而作,他对骈体文的艺术并不一概否定,如《醉翁亭记》散中带骈,骈散相间,有似骈非骈的情趣。骈体赋,在唐代已有转散的趋势,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虽注意铺陈,但全无堆砌,已可算是一种新文赋,他则进一步推进骈散结合,确立新体文赋。
继欧阳修之后领导古文运动取得完全胜利的是苏轼,他的创作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他的议论文明晰透辟,雄辩滔滔,气势纵横,善于随机而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南宋的叶适称之为“古今议论之杰”。但他更为精美的是游记、杂记、随笔、文赋等文章,做到了涉笔成趣,姿态横生。
唐宋八大家中,曾巩的文章委曲周详,完整严谨;王安石的文章识见高超,挺拔劲峭;苏洵的文章纵横驰骤;苏辙的文章汪洋醇厚。
(摘编自《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包括骆宾王在内的唐宋散文家对中国古代散文的推动和发展作用很大。
B.文学与政治虽属不同层面的意识形态,但相互之间关系紧密,如唐代古文运动与中唐的政治革新密不可分。
C.唐宋八大家都是文学巨匠,他们使文章的体裁样式增多,艺术水平提高,其文章更为实用,荡涤骈俪风。
D.宋代散文是在对唐代散文的继承中发展起来的,宋代散文和唐代散文无论在结构还是语言上都有较大的区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先总说唐宋八大散文家,接着又细说他们的文学风格差异,介绍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B.文章通过比较,介绍了韩愈和柳宗元的文风差异,相对于韩文的阔大雄肆、气势磅礴,柳文析理透辟,以精密见长。
C.文章在介绍柳宗元、韩愈以及苏轼的文章特点时运用引证法,借助其他文学大家的评论从侧面肯定了他们的才华。
D.文章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表明“唐宋散文大家”之间的认同,如苏将韩愈文章比作长江大河,韩愈把柳宗元比作司马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文学历史上的一种文体,骈文固然有其铺陈浮丽特点,但也不乏优秀之作,如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B.韩愈是继司马迁之后的语言巨匠,作品总体风貌雄健深厚,汪洋恣肆,语言有创造性,词汇丰富,以明白如话见长。
C.柳宗元和苏轼都有优秀的游记作品,柳宗元的游记清新秀美,富于诗情画意,苏轼的游记做到了涉笔成趣,姿态横生。
D.古文运动的推进不是一蹴而就,中唐的新文体基本上取代了骈文统治地位,苏轼继欧阳修之后领导古文运动取得完全胜利。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自然界中每一种生命都会以自己的方式繁荣自己的种群,植物的种子集中于亲本植物附近会加剧竞争和加速死亡,为了寻找适合定居和生长的生境,开拓和占领新的领地,在种子成熟的季节,大自然会顿时喧闹起来,植物们迫不及待地一展才华,施展着各自的看家本领,为种子准备一次奇妙的旅行。
果实是被子植物的传承策略和手段,它们是献给种子传播者的报酬。果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除了形态与结构上的变化外,还伴有复杂的生理变化。果实的色泽与果皮中所含色素有关,里面主要有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色素的含量与种类不同,果实所呈现的色泽也不相同。通常较强的光照与充足的氧气,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果实向阳的一面往往着色较好。果实质地逐渐由硬变软,原因是果皮细胞壁中可溶性果胶增加,原果胶减少,使细胞间失去了结合力,致使细胞分散,果肉松软。成熟果实的气味的主要成分包括脂肪族与芳香族的酯,还有一些醛类,比未成熟时更为丰富。柑橘中有60多种香气成分,葡萄、苹果中则有70多种。植物果实的颜色、质地、气味会促进动物嗅觉的发展,最终吸引动物食用。
不会咀嚼的鸟儿们是植物种子旅行的上上之选,很多植物在种子成熟时果实由青色变成显眼的红色或者黑色,硕果累累的果树成了鸟儿们举行盛宴的殿堂,各路食客纷纷相聚。经过一番盛宴的招待,鸟儿们带着成百上千的种子飞翔到很远的地方,果肉会被消化吸收掉,但是无法消化的种子则会被鸟儿们排放到远方。
除此之外,种子还会自己插上飞翔的翅膀,驭风而行。风无处不在,为植物提供了名副其实的顺风车,聪明的植物们当然不会放弃这一大自然的恩惠。兰科植物的种子以小而闻名,当种子成熟时,果荚开裂,轻微的空气流动就能将这些种子带向数公里外的地方。
勤劳的植物喜欢自力更生,它们进化出特殊的细胞和组织结构,在特定的条件下依靠自身的机械力量就能够将种子很好散布出去。我们常见的豆荚在种子成熟时,湿果皮失去水分,干燥而坚硬的果皮在太阳的烘烤下,会在果皮上产生不均匀的应力,当应力达到一定阈值时,果皮在缝线上突然打开、扭转和炸裂,种子就会像飞出枪膛的子弹,被弹射到远处。
(节选自张家荣、亚吉东《种子的生存智慧》)
材料二:
种子传播是决定植物种群空间结构的一个重要过程。许多研究表明,70%~90%的热带雨林和亚热带雨林植物,其种子都是依靠脊椎动物进行传播,尤其是鸟类。这是因为鸟类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消化道中的植物种子能伴随其移动距离的增加而被传播到适宜萌发的微生物中,并占据新的生态位,扩大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从而降低子代与亲代间对光照、水分和营养等资源的竞争,减少后代因密度制约效应造成的死亡率。
(节选自汪国海、李福燕等《食果鸟类对秋枫果实的取食和传播研究》)
材料三:
植物的传播和繁衍是通过繁殖体实现的,繁殖体经由多种媒介作定向或非定向运动散播到远离母体的区域是固着植物实现物种迁移的主要方式。植物繁殖体自母体脱落后,在多时空尺度中发生的输运过程是其完整生命周期中最为基本的生态动力学过程,在植物个体的生存、生长及繁衍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是发生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能增强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并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对植物种群及群落的组成、结构与动态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对掌握植物物种的延续、进化以及地理空间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繁殖体传播方式在动力机制上可分为主动与被动传播,主动传播的动力来源主要为重力与植物自然弹射力,具有路径单一与传播范围小的特点;被动传播的动力来源主要为运动的生物与非生物媒介,具有传播范围广及路径多样化的特点,主要包括风媒、水媒及动物媒传播。
(节选自曾玉红、刘小光等《植物繁殖体水媒传播研究进展》)
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相关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自己的方式来繁荣自己的种群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而让种子“旅行”就是植物的独特方式。
B.被子植物用自己的果实回报那些帮助自己传播种子的动物们,自己的种子才得以离开亲本植物远行。
C.“大自然会喧闹起来”“一次奇妙的旅行”“各路食客纷纷相聚”等语言生动形象,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D.风、水等传播媒介能使种子的传播范围更广,路径更多样,因而成为植物种子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6.植物种子在传播过程中有哪些智慧?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材料一: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不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
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带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
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带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带上走了。
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权,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得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权,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
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
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得了,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材料二:
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
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而设法用一条线穿上,就显出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
(摘编自老舍《读<套不住的手>》,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但要求规格……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寥寥数笔的白描就写出陈秉正教青年们锄地的情节,表现出他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品格。
B.王新春的语言解释了陈秉正的手与众不同的原因,从侧面热情地颂扬了勤劳的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可贵品质。
C.老舍认为,作品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以小见大,比《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
D.陈秉正老人最后把手套还给儿媳妇,并表示“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
8.老舍总结了赵树理这篇小说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9.本文以“套不住的手”为标题,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经】七年春,齐人伐郑。夏,小邾子来朝。郑杀其大夫申侯。秋七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宁母。曹伯班卒。公子友如齐。冬,葬曹昭公。
【传】七年春,齐人伐郑。孔叔言于郑伯曰:“谚有之曰:‘心则不竞,何惮于病。’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毙也。国危矣,请下齐以救国。”公曰:“吾知其所由来矣。姑少待我。”对曰:“朝不及夕,何以待君?”
夏,郑杀申侯以说于齐,且用陈辕涛涂之谮也。
初,申侯,申出也,有宠于楚文王。文王将死,与之璧,使行,曰,“唯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后之人将求多于女,女必不免。我死,女必速行。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既葬,出奔郑,又有宠于厉公。子文闻其死也,曰:“古人有言曰‘知臣莫若君。’弗可改也已。”
秋,盟于宁母,谋郑故也。
管仲言于齐侯曰:“臣闻之,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
齐侯修礼于诸侯,诸侯官受方物。
郑伯使大子华听命于会,言于齐侯曰:“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实违君命。若君去之以为成。我以郑为内臣,君亦无所不利焉。”齐侯将许之。管仲曰:“君以礼与信属诸侯,而以奸终之,无乃不可乎?子父不奸之谓礼守命共时之谓信违此二者奸莫大焉”公曰:“诸侯有讨于郑,未捷。今苟有衅,从之,不亦可乎?”对曰:“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帅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若总其罪人以临之,郑有辞矣,何惧?且夫合诸侯以崇德也,会而列奸,何以示后嗣?夫诸侯之会,其德刑礼义,无国不记。记奸之位,君盟替矣。作而不记,非盛德也。君其勿许,郑必受盟。夫子华既为大子而求介于大国,以弱其国,亦必不免。郑有叔詹、堵叔、师叔三良为政,未可间也。”齐侯辞焉。子华由是得罪于郑。
冬,郑伯请盟于齐。
闰月,惠王崩。襄王恶大叔带之难,惧不立,不发丧而告难于齐。
(《左传·僖公七年》)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子父不奸A之B谓礼C守命共时D之E谓信F违此G二者H奸莫大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莫,没有人,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中的“莫”含义不同。
B.弱,削弱,与“会盟而谋弱秦”中的“弱”含义完全相同。
C.间,参与,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的“间”含义相同。
D.恶,担心,与“所恶有甚于死者”中的“恶”含义完全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国攻打郑国,孔叔认为郑国非常危险了,劝郑伯向齐国屈服,以挽救郑国。
B.郑伯听从孔叔的建议,杀掉本国大夫申侯,试图用这种行为来讨得齐国欢心。
C.秋七月,鲁僖公与齐桓公、宋桓公等人在宁母结盟,策划进攻郑国相关事宜。
D.齐侯听从管仲的劝谏,拒绝了子华的请求,郑国果如管仲所言请求与齐结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死,女必速行。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
(2)且夫合诸侯以崇德也,会而列奸,何以示后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14.下列对这首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B.颈联中作者身为薄宦,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使他更加怀念家乡,表达与陶渊明一样“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归隐之心。
C.尾联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流露出我虽清贫却不改高洁之志的心声。
D.这首咏物诗抓住蝉的特点,同时结合作者的情思。诗中的蝉,有着作者自己的影子,可以称之“为情而造文”的佳作。
15.“无理而妙”,是指艺术作品的某些内容不合常理反而能达到一种较好的艺术效果。有人评论此诗的颔联“无理而妙”,请你结合诗歌内容试做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 ”和“ ”令人叹为观止。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走廊蜿蜒曲折,屋檐凸起犹如牙齿的句子是“ , ”。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说“ , ”,而《离骚》兼具了二者的优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最近,多地文旅局局长“披挂上阵”,走到镜头前,为家乡代言,为旅游助力,一时间圈粉无数。
对于文旅局局长们主动触网并跨界代言,认为接地气、有创意的声音有之;质疑的声音也有之。尽管颇受争议,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 ① 的推介,的确带来了流量,形成了声势。不少原本“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景点因此 ② ,在游客数量、旅游收入方面创造出了实实在在的亮眼成绩。
“宣传是为了引流,引流是为了推动投资,投资是为了丰富业态,丰富业态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关键还是要靠产品与服务的“硬实力”。文旅局局长们的代言,只是解决了“如何被看见”的问题,但能不能把流量留住,让游客来得了、玩得好,则是更考验内功的地方。如果产品 ③ 、管理服务跟不上,搞“一锤子买卖”,只有广告没有“疗效”,反过来会加速一个地方品牌形象的消耗。以前,有的景区、酒店哄抬价格和辱骂游客等行为在网上引发舆情,这样的教训殷鉴不远。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请概括上面这段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官渡古镇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在这里, ① :走过古庙,经过古塔,你如同穿越了千年时光,读过了属于云南的古历史;漫步精品街区,打卡网红景点,在灯光与科技的映衬下,官渡古镇亦充盈着现代气息。
非遗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承和保护。官渡古镇不仅汇集了各种非遗艺术品, ② 。官渡风味特色小吃制作传承人张留焕在古镇上经营着一家官渡风味小吃店,各种小吃芳香四溢,被称作“官渡三宝”的官渡米线、官渡粑粑、官渡饵块,更让人们垂涎欲滴。
始于唐代的云南围棋子——云子,是棋中圣品,云子制作技艺是省级非遗项目。在官渡古镇云子围棋厂生产车间,记者第一次看到了 ③ ,在1000多摄氏度高温的窑炉旁,工人们正在娴熟地用长勺舀起熔化的原料液体,一个一个地滴制云子,然后经过压制、打磨、筛选等十几道工序,一个个洁白如玉,或乌黑透亮的云子才制作出来。
在官渡古镇,许多非遗产品不仅在活态中创新,更在活动中展示。官渡古镇的非遗传承成就了云南省非遗传承的缩影。
19.下列句子中的“你”和“你如同穿越了千年时光,读过了属于云南的古历史”中的“你”,词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B.你教育孩子是应该的,可要注意方法,不能打孩子。
C.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D.他们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3年11月19日,第11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茅盾故乡浙江桐乡举行。刘亮程的长篇小说《本巴》授奖辞说:“刘亮程的《本巴》对天真童年的追念和对时间的思辨,寄托着人类返璞归真的共同向往。”刘亮程获奖感言说:“我喜欢小说中哈日王这个孩童,他长着一只大人的世故之眼,和一只孩童的天真之眼。文学也许正是那只天真的孩童之眼,这个世界,即使被大人看过无数遍,也永远需要用孩子的天真之眼再看一遍,这是文学对人类初心的观照。”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1.(3分)A
2.(3分)D
3.(3分)B
4.(3分)C
5.(3分)D
6.(6分)①植物种子在传播过程中尽力远离亲本植物附近,以占据新的生态位,扩大种群的空间分布,减少竞争加剧、死亡加速的情况。②勤劳的植物会在特定的条件下,依靠自身的机械力量将种子散布出去。③繁殖体借助多种媒介实现传播和繁殖。(每点2分)
7.(3分)C
8.(6分)①文字朴素严整;②以“手套”串联情节,故事有起有落;③主题以小见大。(每点2分)
9.(6分)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标题“套不住的手”,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达到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兴趣的目的。②塑造人物形象。标题“套不住的手”,通过一双劳动的手,为人们揭示了赵秉正一颗伟人的心灵,突出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关心集体事业的形象特点。③串联故事情节。文章以“手”为线索展开,先是家人为保护他的手而买手套给他,然后他为了干活而忘戴手套,接着因为戴了手套而丢了手套,最后回家后归还手套。④揭示主题。作者通过对这双手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劳动者的美好品德,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任选3点作答,每点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10.(3分)CFH
11.(3分)C
12.(3分)B
13.(10分)(1)我死后,你一定要赶快走,不要到小国去,他们不会接纳你的。(“女”,通“汝”,你;“必”,一定;“适”,到;“不女容”,宾语前置,“不容女”。)
(2)而且会合诸侯,是为了尊崇德行。会盟时让奸邪之人列于其间,拿什么给后代看?(“崇”,尊崇;“列”,使……列于,使……位列;“何以”,用什么,凭什么;“示”,给……看。)
14.(3分)B
15.(6分)①颔联的无理之处在于: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却责怪树的无动于衷。也就是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显无理之处。②而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作者借蝉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含蓄表达自己无所依靠和无人帮衬的艰难处境。③借咏叹蝉之“无理之怨”的拟人手法,表明自己孤寂哀怨的复杂心境,含蓄而巧妙。(每点2分)
16.(6分)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3分)①别出心裁 ②声名鹊起 ③名不副实 (每点1分)
18.(5分)要发展好当地旅游业,光靠文旅局局长们可不行,练好“内功”才是关键。
19.(3分)C
20.(6分)①走出了一条传统和现代融合共荣的创新之路 ②还荟萃了各种非遗小吃 ③云子的生产过程 (每点2分)
21.(3分)在官渡古镇,许多非遗产品不仅在活动中展示,更在活态中创新。官渡古镇的非遗传承是云南省非遗传承保护的缩影。(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每正确修改一处2分:一,“不仅在活态中创新,更在活动中展示”语序不当,“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可改为“不仅在活动中展示,更在活态中创新”。二,“成就了云南省非遗传承的缩影”句式杂糅,本句话将“是云南省非遗传承的缩影”和“成就了云南省非遗传承”糅合在了一起,可改为“是云南省非遗传承的缩影”或“成就了云南省非遗传承”。)
四、写作(60分)
例文:
生命最美处,童真在心中
国学大师饶宗颐说:“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我想说,万古不磨意,童真在心中。不管岁月如何变化,潮流怎样变迁,一颗纯粹的童心从远古流传至今,让我们在纷繁俗世中活出风范,活出真我。
恰如刘亮程所言,这个世界永远需要用孩子的天真之眼去看。
保持一颗童心,让我们静下心来,发现生活之美。李贽《童心说》中提到:“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当我们用一颗童心去看待世界时,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充满了美好和奇妙,因为生活之美,既在于那些美妙绝伦的壮丽景象,更在于那些微小而平凡的瞬间。
看一朵花的开放,听床下的蟋蟀鸣叫,偷窥小蚂蚁运送一粒大米,看小蜜蜂在花丛中蹁跹起舞,跟随一滴水的足迹看它如何汇入小河,看月亮如何把世间打扮得朦胧迷人……只有当我们用一颗纯真的童心去看待这个世界时,才会发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才能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都留有一份发现和欣赏美的闲情逸致。
保持一颗童心,让我们保持对事业的热爱,发现追求之美。《孟子》有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国家科学技术奖得主袁隆平,始终保持一种“特立独行的童真”, 坚守着一生不变的“禾下乘凉梦”,为了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终生努力,耗尽心血;国画大师黄永玉,始终保持童心,在美术史上独有风格,以卓越的才华,率真开朗机智的性格,成就一代“鬼才”,留下浓墨重彩的画卷。保持一颗童心,让他们在事业上始终有一份热爱,让他们的人生追求永远年轻,也让他们成就了永远年轻的情怀。
童真是人生最纯粹的底色,没有掺杂任何杂念。这份纯粹是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二十多年“追星逐月”的坚定,是“守岛英雄”王继才“三十二年向海上生”的坚守,是“敦煌女儿”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放弃繁华素履以往的坚持。他们一生不改对生命的忠诚,对家国的忠诚,不受功名利禄的束缚,不受世俗纷杂的干扰,不身为物累,不心为形役,以最纯粹的方式干一件事业,并择一事终一生。
苏东坡曾说“天真烂漫是吾师”。童心未泯,就是天真依旧;童心未泯,就是不忘初心;童心未泯,就是永保信念。生命的归宿应该是童心满满,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像饶宗颐说的一样,怀揣童心,发现生命最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