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题
1、幼儿心理学为幼儿的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因为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确定,不可避免的要以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依据。(√)
2、行为主义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3、同化和顺应是两个相反的心理过程。(√)
4、皮亚杰认为,在一些心理发展水平低下的人身上,始终保持着去自我中心。(×)
5、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认知和发展必须先于教学。(×)
6、四个月大的婴儿就具有深度知觉。(×)
7、幼儿先认识三角形,后认识圆形。(×)
8、知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感觉是对知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9 、听觉器官的主要部分外耳,中耳,里耳。(×)
10、感觉的早期剥夺,对儿童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损伤通过后期的训练是可以得到修复的。(×)
11、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12、痛觉是肤觉与运动觉的结合。(×)
13、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4、识记和保持是回忆的前提和基础,识记和保持都是为了回忆或再认。(√)
15、复述是指反复不断地注视目标刺激的记忆策略。(×)
16、幼儿对熟悉物品再认的正确率超过不熟悉物品的再认正确率。(√)
17、想象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18、对于3—4岁的幼儿,成人引导幼儿自创游戏,促进他们再造想象的发展。(×)
19、在幼儿期,幼儿以有意想象为主,在有意想象中,是以创造想象为主。(×)
20、幼儿特别想去动物园,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们说他周末去了动物园。幼儿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满足虚荣。(×)
21、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所以三种思维方式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
22、幼儿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3、思维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24、右脑擅长抽象思维。(×)
25、人的思维与实践活动是分不开的,幼儿的思维更是如此。(√)
26、出声阅读一旦养成习惯,会影响思维的速度。(√)
27、欣赏音乐、辨别各种细微和复杂的声音都有利于幼儿听力的发展。(√)
28、倾听是幼儿接触社会、接受信息的有效手段之一,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能力。(×)
29、五岁左右的幼儿能够说出完整句。(×)
30、幼儿自言自语的表现有两种形式:一是问题言语,二是情境言语。(×)
31、幼儿情绪具有不稳定性,当情绪发生时,又快又猛,根本不听成人劝说。(×)
32、幼儿的情绪情感直接指导着幼儿的行为。(√)
33、幼儿很会掩饰自己的情绪。(×)
34、幼儿的情绪情感是在幼儿园教育中逐渐形成的。(×)
35、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
36、限制新生儿的活动会使婴儿发怒。(√)
37、情感过程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动力系统。(√)
38、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认为个体的原始情绪的种类有怕、怒、爱。(√)
39、幼儿的气质不会改变。(×)
40、中班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不愿意依赖别人。(√)
41、多血质的幼儿比抑郁质幼儿优秀。(×)
42、拥有多血质气质的幼儿待人热情,有能力,适应性强。但是不够灵活,注意力不易转移,缺乏激情。(×)
43、幼儿到了4、5岁时,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和任务。(√)
44、对于胆汁质气质类型的幼儿,教育者应有意识地培养其自制力。(√)
45、反抗型依恋的幼儿攻击性较强,总是抢夺他人的玩具,欺负他人,因此常常得不到同伴的认可。(×)
46、攻击性行为具有完全的负面效应。(×)
47、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化。(√)
48、亲社会行为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49、分离焦虑是对熟悉环境的一种特殊反应。(×)
50、5—6岁的幼儿可以做出真正意义上的利他行为,能够以讲故事的方法方式安慰其他幼儿。(√)
二、选择题
1、守恒实验说明了幼儿的思维常受感知所左右。守恒实验的实验者是( D )。
A、格塞尔 B、斯金纳 C、华生 D、皮亚杰
2、“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是由以下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B )。
A、弗洛伊德 B、维果茨基 C、皮亚杰 D、斯金纳、
3、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是心理学家( C )提出来的。
A、班杜拉 B、弗洛伊德 C、埃里克森 D、维果斯基
4、幼儿园之所以要分为小班、中班和大班组织教学,是因为幼儿身心发展具有( B )规律。
A、方向性和顺序性 B、连续性和阶段性
C、个体差异性 D、不平衡性
5、测验法是属于下列研究方法( A )。
A、调查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三者兼有
6、“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由以下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C )。
A、格塞尔 B、维果茨基 C、皮亚杰 D、斯金纳
7、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新生儿人格结构中唯一的成分是( B )。
A、他我 B、本我 C、自我 D、超我
8、右图中,虽然是由一些零碎的线条和图形,但我们一看就知道是一匹马,这最能够体现知觉的以下特征( B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9、教师带领幼儿观察花园里的月季花时,乐乐侃侃而谈。原来乐乐的家人很喜欢月季花,一直在家里种植月季花,乐乐耳濡目染,因此对月季花十分了解,乐乐对月季花的了解主要是通过( B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无意注后注意。
10、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差,主要原因是( B )。
A、幼儿的知识经验不足
B、幼儿神经系统易疲劳
C、受活动的复杂程度和活动的熟练程度的影响
D、受原注意的紧张程度和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的影响
11、当幼儿注意力集中时,呼吸运动会发生以下变化( D )。
①吸得更短 ②吸的更长 ③呼得更短 ④呼得更长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2、我们把记忆划分为运动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的依据是( C )。
A、记忆的目的和意义 B、对记忆材料是否理解
C、记忆材料的内容 D、都不是
13、研究发现,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遗忘的进程是( A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不遗忘 D、起伏不定
14、幼儿曾经听到一首歌,当她再听到这首歌时,他会告诉别人这是他听过的歌曲,这是(C )。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再现
15、人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基本材料是( A )。
A、表象 B、感知 C、记忆 D、想象
16、下面属于4—5岁幼儿想象特点的是( D )。
A、想象出现了有意成分
B、想象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提示
C、想象活动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
D、想象的形象力求符合客观逻辑
17、再造想象的两个特点是( C )。
A、形象性和新颖性 B、生动性和新颖性
C、复制性和模仿性 D、趣味性和形象性
18、月月小朋友听过《小红帽》的故事后,一直害怕戴帽子和眼镜的老奶奶,总认为那就是狼外婆,这是因为( B )。
A、幼儿想象受到情绪的影响 B、幼儿容易混淆现实和想象
C、幼儿想象的主题不确定 D、幼儿的创造想象迅速发展
19、《西游记》中描述的孙悟空的形象属于( C )。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
20、幼儿害怕黑暗,对于消除幼儿的恐惧,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D )。
①安慰幼儿“不怕、不怕!” ②鼓励幼儿要勇敢
③批评幼儿胆小 ④顺着幼儿的想法一起想象来改变不合理的认知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1、( B ) 幼儿的创造想象已经开始萌芽。
A、小班 B、中班 C、大班 D、学前班
22、判断是( A )之间的联系。
A、概念与概念 B、判断与判断
C、推理与推理 D、思维与思维
23、下面关于幼儿数概念发展顺序中正确的选项是( B )。
A、按物说数→按数取物→口头点数→掌握数概念
B、口头点数→按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
C、口头点数→按物说数→掌握数概念→按数点物
D、口头点数→按数取物→按物点数→掌握数概念
24、3—6岁幼儿以( B )为主。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发散思维
25、幼儿只有通过活动和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并对事物形成相对比较抽象、概括的认识。这充分说明幼儿的认知具有如下特点( B )。
A、幼儿以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为主,开始向有意的心理活动发展
B、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所以,幼儿的认知具有具体形象性特点
C、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间接经验
D、幼儿的情感开始由外露向有意控制发展
26、儿童思维不断发展,他们利用计数棒来数数,动作停止,思维也就停止了。这种依赖实际动作的思维被称为( B )。
A、创造表象思维 B、直觉行动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27、非智力品质主要是指影响智力活动的各种个性品质,不包括下列中的( D )。
①动机与兴趣 ②意志与责任 ③情绪情感 ④思维力和创造力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8、教小班幼儿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就是用( C )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数量,确定它们是否一样多。
A、按物点数 B、默数 C、一一对应 D、观察
29、在幼儿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的作用变化规律表现为( A )。
A、动作在其中的作用是由大到小,语言是由小到大
B、动作在其中的作用是由小到大,语言是由大到小
C、动作在其中的作用是由大到小,语言也是由大到小
D、动作在其中的作用是由小到大,语言也是由小到大
30、从( B )岁开始儿童已经能独立连贯地复述一个故事,条理清楚,没有重要遗漏,但语言不够生动流畅。
A、4 B、5 C、6 D、7
31、当幼儿问妈妈“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的时,妈妈的正确回答方式不合理的是( C)。①告诉孩子,你还小,长大后再告诉你!
②对于难以启齿的问题,可以回避或是转移话题
③借用绘本或是故事,引导幼儿了解生育的相关知识
④告诉孩子,是外星人送来的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2、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包含了社会文化习俗的学习和语言的学习,可以帮助幼儿学习在不同场合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述和交流。通过渗透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教育,幼儿可以获得以下( D )经验。
①注意倾听,理解和执行生活常规以及成人的指令性语言
②学会运用文明用语与他人交往
③学习运用语言向他人表达自己的需要和需求,并对他人提出的要求做恰当的应答
④学习运用恰当的语言解决同伴之间的冲突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3、一般称( D )这一阶段为“掌握本族语言的准备期”或“前言语期”。
A、0—1岁 B、1—1.5岁 C、1.5—2岁 D、2—3岁
34、“转换生成说”的典型代表人物一定不是( A )。
①乔姆斯基 ②勒纳伯格 ③巴甫洛夫和斯金纳 ④皮亚杰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5、幼儿自言自语的表现有两种形式:一是问题言语;二是( B )。
A、情境言语 B、游戏言语 C、对话言语 D、交际言语
36、儿童自传体记忆的水平与( B )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
A、认知 B、语言 C、思维 D、运动
37、关于幼儿言语的发展,错误的表述是( C )。
①语言理解的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的发生发展在后
②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同时同步发生
③语言表达的发生发展在先,语言理解的发生发展在后
④语言表达是在语言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8、( C )的幼儿,基本上全部幼儿能够主动叙述,大部分幼儿愿意复述。
A、3岁左右 B、4岁左右 C、6岁左右 D、2—2.5岁
39、1岁半的儿童想给妈妈吃饼干时,会说:“妈妈”“饼”“吃”并把饼干递过去,这表明该阶段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 A )。
A、电报句 B、先警句 C、祈使句 D、简单句
40、《交互作用论》强调儿童言语发展是先天能力和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影响言语发展的因素既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交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 D )。
A、乔姆斯基 B、勒纳伯格 C、斯金纳 D、皮亚杰
41、一次活动课上,萌萌将宁宁的东西推倒在地上和打人。这种行为体现了萌萌的( C )行为。
A、学习 B、合作 C、攻击性 D、亲社会行为
42、3—6岁幼儿最先识别的表情是( A )。
A、高兴 B、愤怒 C、悲伤 D、厌恶
43、幼儿在刚入园时,先学会说再见,再学会向老师问早上好,这最能说明情绪具有以下作用( A )。
A、动机作用 B、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C、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D、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44、下列关于幼儿情绪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①幼儿随着年龄增长,开始出现一些高级情感,如“团结”“羞愧”等
②幼儿可以用不同的表情表达自己的情绪
③幼儿一开始就会在自己的意识下控制自己的情绪
④一般而言,幼儿辨别表情的能力高于运用表情的能力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5、总是因被批评而情绪低落的幼儿长大后,容易变得自卑,这说明情绪与情感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 B ) 。
A、动机作用 B、对个性形成的作用
C、组织作用 D、感染作用
46、儿童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学是( B )的发展。
A、自我认识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控制
47、明明性子很急,每次拿小人书都是拿一大叠,翻得很快,即使新书也很快看完。他喜欢活动量大的活动,上课时坐不住,便随便站起来。以上行为表现可判断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 A )。
A、胆汁质 B、黏液质 C、抑郁质 D、多血质
48、下面不属于多血质幼儿中心特点的选项是( B )。
①“急” ②“活” ③“慢和细” ④敏感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9、不但关心自己在行动中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绪,这是( B )幼儿道德感发展的表现。
A、小班 B、中班 C、大班 D、小学低年级
50、幼儿亲社会行为中发生频率最高的行为是( A )。
A、合作行为 B、安慰行为 C、助人行为 D、分享行为
51、以下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B )。
①家庭的影响是最小的,可以不考虑 ②不好的榜样示范对幼儿产生不良的影响
③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后天养成的,与遗传无关 ④主要来自同辈群体的影响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2、5—6岁的幼儿常玩以下游戏( D )。
①象征性游戏 ②机能性游戏 ③独自游戏 ④合作游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3、( B )是幼儿道德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A、社会行为规范教育 B、爱的情感教育
C、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D、发展幼儿个性品质
54、幼儿的道德认知中,对行为好坏的评定,只根据后果,而不是根据行为者的动机。该幼儿处于( B )。
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公正道德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