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课堂上进一步讲解看图写话,回顾前天,孩子们在同步都初步写完了。发现凡是平时热爱阅读、坚持写日记的孩子,语言组织能力普遍很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孩子写作语言不通,更别说其他的了。
基于这情况,尽管校规定这篇习作可以不写本上,但我认为低年级多写多练才能提高写作能力。只有不断练习写,孩子们才能在写作方面取得进步。所以,今天决定带领孩子们深入完成这篇看图写话。具体分享过程:
一、确定题目
孩子们的表现让我眼前一亮,思路十分清晰。有的孩子直接以“小鸟”为题,简洁明了;有的则进一步思考,写出“人帮助小鸟”,点明了故事的主要情节;还有孩子直接给出“小鸟得救了”这样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故事的结局;甚至有孩子已经尝试在题目中表达寓意给出“爱”。
从这些题目中可以看出,二年级的孩子们已经开始学会思考,这正是思维能力发展的体现。
二、确定六要素
接着引导孩子们把这篇看图写话写成一个童话故事。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力,拓展思维。
进一步引导孩子写童话故事可以借鉴写记叙文的方法,因为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同样适用于童话故事。
1、时间:说到时间,孩子们纷纷发言:有提出可以设定在春天,比如春天的一个周末,或者是上学、放学的时候。
2、地点:孩子们讨论后觉得可以在路上,比如散步回家玩耍的时候。
3、人物:人物可以是哥俩,或者给他们取个可爱的小名。
4、事件:小鸟被小朋友救了。
起因:孩子们通过观察图片,很快判断出第一幅图就是事件的起因。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图片,发现一只小鸟掉落在地上。再仔细瞧瞧,小鸟身上的羽毛还没长全,由此推测,这只小鸟应该是因为年龄小,不小心从窝里摔了下来。
经过:第二幅和第三幅图呈现的是事件的经过。孩子们认真观察后描述道,小鸟掉下来后非常害怕,大声喊着“救命”。这时,哥俩这两个小朋友看到了,脸上露出惊讶的神情。随后,他们轻松地把小鸟捡起来,放在手心里小心翼翼地安抚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想到可以加入对话描写和动作描写,让故事更加生动。比如,小朋友可能会轻声安慰小鸟:“别怕,我们会帮你的。”接着,两个小朋友互相商量办法,因为鸟巢太高了,他们就互相背着,努力把小鸟放回了窝里。孩子们通过细致的观察,生动地描绘出了事件的经过。
结果:小鸟得救了,小朋友们也特别开心。因为看到小鸟没事了,所以小朋友们放心地离开了,走得很远还在回味这份喜悦。更有意思的是,孩子们还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说爸爸妈妈回来后,发现小鸟得救了,跑过来感谢两个小朋友。
三、拓展升华
最后进行了深入交流。我问孩子:“帮助小鸟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么样?联系生活想一想,当你们真心帮助别人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
孩子们纷纷发言,说帮助别人的时候,心里特别开心、快乐。借此机会,我引导他们要学会爱护所有的生命,爱护小动物,做个善良的人。我还给他们讲了“不因善小而不为”含义,虽然孩子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但通过讲解字面意思,他们明白了做善事不要因为事情小就不去做,越小的善举越能体现我们的善良和爱心。
希望这堂看图写话课上,孩子们不仅在写作能力上得到了锻炼,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懂得了要爱护生命、做个善良的人。教育就是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美好的品德和价值观。我相信,通过这样一次次的引导和启发,孩子们会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稳,成为有知识、有爱心的人。
看看孩子们在校当堂完成的小练笔:
我班孩子基本利用午休时间高效完成小练笔,所以孩子潜力很大,只要多鼓励,孩子都很积极。
2025、3、5
备注:
昨天目睹了一个场景:一个男孩在盛饭盛菜时,不慎将食物洒得到处都是,却浑然不知去收拾。我随口问道:“你在家会帮忙做家务吗?”孩子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委屈,回答道:“我其实很想帮忙,但我妈妈不让我干,只让我专心学习……”
这一幕让我深感震撼。我瞬间明白了,这背后反映出的,其实是家长们固有的观念和认知局限。我常常强调,不要让大人的认知成为孩子成长的天花板。而眼前的这个例子,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家长们过于强调学习,剥夺了孩子参与家务、体验生活的机会。这样的教育方式,看似是为了孩子好,实则可能埋下隐患。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内心的逆反情绪可能会愈发强烈,亲子关系也可能因此变得紧张甚至疏远。
真正的爱,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习、取得好成绩,而是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尊重和信任。让孩子在参与家务、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独立、学会感恩、学会成长。这样的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出健康、自信、有责任感的孩子。
因此,我呼吁所有家长,不要让自己的认知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让我们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共同探索更加美好、充实的人生。
就有了今天这个短视频灵感(内容太大,不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