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云师大附中月考试卷答案

2024届云师大附中月考试卷答案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3-06 11:09:38

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运用(20分)

1、阅读语段,在下面的方格内一次填写加点字的拼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文字。(2分)

万qǐng( )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 )地掺( )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儿xiù( )着。

摘自《孤独之旅》

2、补写出下面语段中的空缺部分。(8分)

经典古诗文滋养了我们的精神。孔子用“ , ”教我们要“学”“思”结合;刘禹锡用“ , ”告诉我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苏轼的“ , ”中我们明白了虽与亲人分隔千里内心仍要洒脱豁达;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 , ”让我们懂得树立正确且高尚的忧乐观。

3、阅读语段,完成下面的题目。(4分)

①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②是的,生路是要勇气 , , 的。③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 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 开出一条生路。④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 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 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1)第②句横线上的三个短语,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探出来 造出来 走出来 B.探出来 走出来 造出来

C.造出来 探出来 走出来 D.走出来 造出来 探出来

(2)第③、④句横线上的关联词语,填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尽管……但……,如果有……如果有……

B.还得……才能……,如果有……如果有……

C.还得……才能……,要有……要有……

D.尽管……但……,要有……要有……

4、根据材料,完成题目。(6分)

【材料一】

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形声最便,用处最大,所以我们的形声字最多。

——摘自朱自清《经典常谈》

【材料二】

天,巅也。至高无上,从一、大。——《说文解字·一部》

【材料三】下面是《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和《新华字典》对于“天”字的解释。

至高无上曰天。

天,积气也。气包乎地。近地者气浓,离地愈远则愈薄。以风雨表测之,高千尺,气轻三十之一;高万有六百尺,轻三之一;高万八千尺,轻二之一;高至二百余里而气尽,气尽则空,故曰天空。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在地面以上的高空。——《新华字典》

(1)结合材料一中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天”字属于 造字法。(1分)

(2)材料三中对“天”字的解释差别很大,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二者的不同特点。(2分)

(3)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饱含了对中国少年的期望,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3分)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二、阅读理解(共50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5-6题。(共6分)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望岳》全诗没有“望”字,却句句围绕“望”字着笔,远望、近望、凝望,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情怀。

B.《望岳》颔联中“钟”字,把大自然人格化,它慷慨地把所有的神奇和秀美都集中在泰山身上;而“割”字则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

C.《春望》颔联中“感时”紧承“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伤时局,见花开伤心;“恨别”领起“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怨恨离散,闻鸟鸣惊心。

D.《春望》尾联由国破家亡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表达了诗人珍惜时光的愿望。

6、你认为哪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哪首诗后期作品?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的理由。(4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 完成7-10题。(共13分)

俞秀老清老①

《石林诗话》云:俞紫芝,扬州人,少有高行,得浮屠氏②心法,所至翛然③,而工于诗。王荆公④居钟山,秀老数相往来,尤爱重之,每见于诗。所谓“公诗何以解人愁,初日芙蕖映碧流。未怕元刘争独步,不妨陶谢与同游”是也。秀老尝有“夜深童子唤不起,猛虎一声山月高”之句,尤为荆公所赏,和云:“新诗比旧仍增峭,若许追攀莫太高。”秀老卒于元祐初,惜时无发明⑤者,与林和靖一流概见于隐逸。

其弟澹,字清老,滑稽善谐谑,洞晓音律,能歌,荆公亦喜之。晚年作渔家傲数阕,每山行,即使澹歌之。然澹使酒好骂,不若秀老之恬静。一日见公云:吾欲为浮屠,但贫无钱买祠部⑥耳。公欣然为置祠部,澹约日祝发⑦,既过期,寂无耗⑧,公问其然,澹徐曰:吾思僧亦不易为,公所赠祠部,已送酒家偿旧债矣。公为之大笑。黄鲁直赠澹诗,其一有云:“有客梦超俗,去发脱儒冠。平明视青镜,正尔良独难。”盖述荆公事也。

苕溪渔隐曰:鲁直与清老同学,所谓后数年见之,清老实曾为僧,而此以为祠部送酒家偿旧债,《石林诗话》之言非也。

(选自《茗溪渔隐丛话》,有删改)

【注】①俞秀老,名紫芝;清老,名俞澹。②浮屠氏:指佛教或僧人。③翛然:无拘无束的样子。④王荆公:王安石。⑤发明:发现。⑥祠部:度牒(僧尼的证明)。⑦祝发:断发。⑧耗:消息。

7、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秀老数相往来     ②尤爱重之    

③澹徐曰     ④已送酒家偿旧债矣    

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晚年作渔家傲数阕,每山行,即使澹歌之。(3分)

9、秀老和清老的志趣有何异同?(4分)

10、选文中说“《石林诗话》之言非也”,请结合链接材料探索其缘由。(2分)

【链接材料】

黄鲁直又言:清老,三十年前,与余同学于淮南。元丰甲子,相见于广陵,自云:“荆公欲使脱缝掖,着僧伽黎,奉香火于半山寺,所谓报宁禅院者也。予之僧名曰紫琳,字清老。”

(三)阅读下面的组合文本,完成11-14题。(共10分)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各题。

【甲】 精神的三间小屋(节选) 毕淑敏

①一个人从25岁开始做工,直到60岁退休,要在工作岗位上度过整整35年的时光。按一日工作八小时,一周工作五天计算 ,每年就要为你的职业付出两千个小时。倘若一直干到退休,那就是七万个小时。在这个庞大的数字面前,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始于惊骇,终于沉思。假如你所从事的工作,是你的爱好,这七万个小时,将是怎样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假如你不喜欢它,漫长的七万个小时,足以让花容磨损,日月无光,每一天都如同穿着淋湿的衬衣,针芒在身。

②我不晓得一下子就找对了行业的人,能占多大比例。从大多数人谈到工作时乏味麻木的表情推算,估计这样的幸运儿不多。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挟持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麾下持久的人质。

③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不但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如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你很难预知,将在18岁还是40岁甚至更沧桑的时分,才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当我们太年轻的时候,因为尚无法真正独立,受种种条件的制约,那附着在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或是其他显赫的光环,也许会晃了我们的眼。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将事业之外的赘生物一一剥除,露出它单纯可爱的本质时,可能已耗费半生。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须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④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乙】

敬业与乐业(节选) 梁启超

“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闷。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1、【甲】【乙】两文就“职业与精神”的关系分别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请简要概括。(2分)

12、从【甲】文中选择相关语句,劝慰【乙】文中的“第二等苦人”,将劝慰之言填写到下面句子中,使句意连贯。(2分)

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 , 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

13、【乙】文在谈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时,列出了四个原因,请再提供一个事例。(3分)

14、 谈谈你对【甲】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9题。(共16分)

弟 弟 梅子涵

①弟弟一直和妈妈生活在一起,进进出出都是那个17室的家。

②妈妈的确是老了,只能住进护理院,护理院在家的对面,隔一条马路。妈妈的窗对着17室家的窗,这是弟弟挑选的,站在窗口,他可以看见妈妈的窗口,妈妈整日躺着,不会站在窗口,但是弟弟觉得可以看见玻璃,晚上可以看见灯光。他说:“晚上灯光熄了,我就知道妈妈睡着了。”他也可以安心睡了。

③弟弟当过企业领导,销售誉满四面八方的上海牌手表,到过很多地方,见过世面,知道眼前的事情,也听说从前的历史,喉咙口涌满的知识都蓄意待发,只要有机会,氛围适合,便会开始。他是很喜欢叙事的,只是不抒情,总是叙事到了可以抒情的时候就断然结束。

④他喜欢一个人往很远的乡下跑,那是外祖母的乡下。我和妹妹中学毕业,分别下乡和进了工厂,弟弟依然小,便总跟着外祖母去乡下玩。他甚至比我和妹妹更喜欢那儿,有不少的童年朋友,沾亲带故的表兄表姐,他几乎是最小的一个,上海弟弟。而现在外祖母已不在,来去都是他一个人的路途,他去总兴奋,归来更是流连,说啊说啊,到了可以抒情的时候,就停下了。

⑤我笑着对妹妹说过:“星不抒情。”星是弟弟的小名。

⑥妹妹懂文学,读小说,她也总是号称,以前上学时,作文一直被老师讲评,朗读她的作文是常常的事,随便写写就被老师好评了!

⑦妹妹说:“你要他抒情做啥?你一个人抒还不够啊?”

⑧对于生活,对于人情,弟弟是有很细绵、深切的领略的。可是他不抒情。

⑨我的意思不是弟弟离文学还差一步,而是觉得他叙事不要停止得那么断然,说完事情便结束,稍微有几缕缭绕和飘散,有点儿心理节拍和情感延伸……是很容易令人诗性起来的,诗常常不在正中间,而是在尾巴上。

⑩弟弟的嘴巴是可以有这样的水平的, 嘴巴水平也是属于台面的。有一次他站在窗口抽烟,目光举往天空,妹妹轻声说:“你不是说星不抒情吗?我认为他现在正在抒情。”妹妹有时说正经话也会像唱滑稽。

⑪弟弟是一个待人特别捧出心的人,手脚也有些大,来客吃饭,他就像过年。妈妈吃得很少,他也是每餐许多菜。他鼓励保姆多吃,保姆坐在桌前,他忙忙碌碌,总觉得他更像保姆,他说:“吃啊,吃啊。”保姆说:“吃,吃。”妈妈虽然记性已经短暂得像是没有记性,但是基本的感觉还是“记忆犹新”,她总是问弟弟:“你怎么不吃啊?”弟弟当大厨,身手矫捷,动作潇洒,大家都说他做的菜好吃,每当这时,他既不叙事,更不抒情,只是一个标标准准捧出心的人,是妈妈的儿子,是我和妹妹的弟弟,也是保姆亲切的主人。我和妹妹总是在这样的时候,互看一眼,温暖而自豪,言语难尽,无法张口抒情。

⑫弟弟每天都买菜,早早烧好,拎上水果,送到对面。

⑬这是他每天的路程。有时一天跑三回,上午去,下午去,晚上还要去,在妈妈身边站一会儿。妈妈其实已经不太认识他,也不认识我和妹妹,我们却总是试图让她认识我们,有时甚至自欺欺人地说,妈妈认出来了,妈妈认出来了……妈妈问:“你是谁啊?”

⑭护理的阿姨们总是说,你这个弟弟,到哪里去找啊!

⑮我这个弟弟哪儿去找呢?他就在我们家里。他站在17室家的窗口。看着妈妈窗口的灯熄了,知道妈妈睡着了,他便放心了。

⑯抒情不是只在抒情时,我越来越听得见弟弟的押韵处了。我和弟弟相差十岁,见着了,电话里,我喊他星,他喊阿哥,其实也是最单纯的诗语,天生已经写下的,心里独自的起伏,都无须格外抒发,它们不只是台面的,更是一个家里的天空,我们站立于它的下面。

选自2024年10月11日 《新民晚报》,略有改动。

15、通读全文,文中主要写了弟弟哪些事?请简要概括。(3分)

16、请结合上下文以及加点的字,品味第 ⑪段画线句的妙处。(4分)

我和妹妹总是在这样的时候,互看一眼,温暖而自豪,言语难尽,无法张口抒情。

17、请分析第 ⑬段中画线句“上午去,下午去,晚上还要去”的含义。(3分)

18、请简析第⑭ 段的作用。(2分)

19、我对“弟弟懂不懂得抒情”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有变化的,请结合文中内容简析。(4分)

(五)名著阅读(5分)

20、阅读《水浒传》中的两个片段,完成题目

计策一:七个客人道:“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那汉道:“饶不的,做定的价钱。”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啰唣。”

计策二:且说A送了戴宗过渡,自同众头领再回大寨筵席。正饮酒之间,只见A叫声苦,不知高低。众头领问道:“何故叫苦?”A便道:“你众人不知,是我这封书,倒送了戴宗和宋公明性命也。”众头领大惊,连忙问道:“书上却是怎地差错?”A道:“是我一时只顾其前,不顾其后,书中有个老大脱卯。”

(1)此二计均出自A,他是谁?请分别简述他出此计策的意图。(3分)

A是

计策一:

计策二:

(2)请分析计策二失败的原因。(2分)

三、作文(共50分)

21、泰戈尔曾说:“你今天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前行的路。”人生所有的经历都是生命的馈赠,就如近期“东方甄选”的主播董宇辉,同样吃过不少苦,遭过不少罪,但他把“苦”和“罪”当作一种馈赠,用他的勤奋和坚韧,让充溢着才华和流淌着善良的“小作文”深入人心。

请以“不一样的馈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