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
走路作为基础的运动方式
以其低门槛、高安全性的特点
成为体重管理者践行“动起来”的理想选择
——无需专业器械,不受场地限制
只需一双缓冲良好的运动鞋
就能通过步态调整激活全身代谢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每天适量增加走路步数不仅能促进健康,还能延长寿命。但也有不少人有这些疑问:多走路会“伤膝”吗?究竟每天走多少步,对健康最有利呢?
南京市第一医院运动关节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蒋逸秋介绍,曾有研究表明,每天走8000步,可以降低6种慢性病发生风险,包括: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肥胖症、2型糖尿病、高血压、胃食管反流病、重度抑郁症。
专家表示
蒋逸秋同时表示,每天走8000步是针对研究的整体结果,具体到每个人,就要因人而异。走路步数不是越多越好,适度的运动量才是最好的。对于平时几乎不运动的人,走路过多很容易导致膝盖疼痛和膝盖受伤。一些肥胖的人由于体重过重,如果走得太多,关节更容易磨损,可能引起膝关节疼痛。
“走多少,如何走”
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
一、推荐步数范围
7500-10000步/天
研究表明,每天7500步左右即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超过后健康收益趋于平缓。对于健康人群,可参考“万步目标”,但不必强求,以不疲劳为原则。
最低有效步数
即使每天4000-5000步(约30分钟中速步行),也能带来基础健康益处,适合运动能力较弱者。
二、保护膝盖的措施
步态与姿势
保持抬头挺胸,脚后跟先着地,避免内/外八字。使用健走杖可分散膝盖压力(尤其适合超重或膝痛人群)。
装备选择
选择缓冲性好的运动鞋(如鞋底中部有缓震设计),避免穿平底鞋或拖鞋步行。
进阶建议
超重者(BMI≥24)建议控制单次步行在6000步内,可分段进行。存在膝关节炎或半月板损伤者,需医生评估后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
三、个体化调整方案
年轻人/无基础疾病者:
可尝试每日8000-12000步,结合间歇快走(如每10分钟穿插1分钟快走)
中老年人:
以6000-8000步为安全区间,步速控制在1.2-1.5米/秒(约90步/分钟)。
康复人群:
从每日2000步开始,每周增加不超过10%,同时进行股四头肌强化训练(如靠墙静蹲)。
四、配套保护策略
肌肉强化:
每周2次下肢力量训练:靠墙静蹲(30秒×3组)、侧卧抬腿(15次/侧×3组)。
运动管理:
使用运动手表监测步频,建议维持在100-130步/分钟。单日步数增幅不超过前7天平均值的20%。
疼痛预警信号:
若步行后出现持续2小时以上的膝关节肿胀或夜间静息痛,需暂停运动并就医。
五、替代方案(不适合步行时)
低冲击运动:
游泳、骑自行车(座位调高至腿部接近伸直)
室内训练:
坐姿踏步机、瑜伽(避免深度屈膝体式)
注意事项:
6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估(包括髌骨活动度测试和股四头肌力量测试),及时调整运动方案。
专家提醒
蒋逸秋介绍,以南京市玄武湖环湖路和紫金山为例:玄武湖环湖路约9.8公里,走一圈约1万到1.3万步,且大多是平地。而紫金山因为路线不同,步数不同,约5000到12000步不等,且多为上下坡。
研究表明,平地行走时,每走一步,负担变为体重的0.5倍;而爬山时,尤其是上山,膝盖负担会增至平时的3倍左右;下山时更是达到平时的5倍多,还得承受下冲的力量,这对膝关节的压力极大。
蒋逸秋建议,不管是健步走还是跑路、爬山,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如果突然觉得腿脚以及膝关节突然持续疼痛,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及时就医。
来源: 健康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