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万能模拟卷

小升初万能模拟卷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3-05 16:17:47

看了儿子小升初的模拟卷,才发现:如果自己在这个年代参加,估计也只能在菜中混混了。同时也很庆幸自己早出生好多年。也很感叹:现在小朋友都很辛苦,要学这么多知识,真心不容易!这是不是“内卷”?

拿一道文学相关的题目为例:

为了更了解小令、中调、长调在学术上相关规定,晓燕到图书馆借《稼轩长短句》这本书来当参考,晓燕在( )类书架上才能找到这本书?

A. 近体诗

B. 曲

C. 词

D. 新诗

看了这道题,发现对于小令、中调、长调、近体诗、曲、词和新诗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词和曲还有点概念,唐诗、宋词和元曲,读书时还是接触了一点,但更深入的就不知道了(对这方面感兴趣、专业人士除外)。这对小学生来说是不是有点难?我们家的娃就选不出,看来老是看漫画书不得行啊!

是不是还涉及一些图书馆管理的一些知识?

不管怎么说,还是很实用呀

只能借助万能的度娘了!借助度娘来给自己科普一下相关的文学知识,活到老,学到老!

百度百科: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对仗。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举例: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百度百科: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举例:

冰心的《繁星》《春水》

百度百科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

⑴小令(58字以内);

⑵中调(59字~90字);

⑶长调(91字以上)。

这种方法是明朝人强加上去的,并不科学。

宋人将词分为令、引、近、慢四种,然而这种方法也有缺点,就是分类并不十分清晰。

简单地说,令即小令,引和近约等于中调,慢词就是所谓的长调。

(蝶恋花60字,江城子70字,但在宋朝都属于令词)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

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飞快的从萌芽到了鼎盛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运用韵较疏。

举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百度百科

诗,又称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炼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诗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诗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

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

另外,《诗》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诗经》的本名(西汉时期《诗》被命名为《诗经》)。

百度百科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套数两种。

举例:

关汉卿《窦娥冤》

白朴《梧桐雨》

马致远《汉宫秋》

纪君祥《赵氏孤儿》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